试析王符的“潜夫”“处士”之名

2014-02-12 17:10蒋泽枫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处士

蒋泽枫

(通化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吉林 通化 134002)

历史学研究

试析王符的“潜夫”“处士”之名

蒋泽枫

(通化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吉林 通化 134002)

王符的著作自己冠之以《潜夫论》,后人对他又以“处士”相称。结合王符生活的时代特点以及其自身的现实生活境遇,可以进一步揭示上述二个名头的真实含义,即“潜夫”和“处士”都体现了王符虽身处下位,但仍怀忧国忧民之心和救国救民之志,希望用自己的著述和思想学说等为匡扶济世而献计献策,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不为一世之人的强烈心声。

王符;潜夫;处士

一、“潜夫”之义

《潜夫论》,顾名思义,乃潜夫之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贾谊 《过秦论》、桓谭《新论》、崔寔《政论》、徐干《中论》、仲长统《乐志论》等。王符作书以《潜夫论》命名,亦属此类。何为“潜夫”?从文章内容来看,在《释难》篇中一共使用了八次“潜夫”,

1)庚子问于潜夫曰:“尧、舜道德,不可两美,实若韩子戈伐之说邪?”

2)潜夫曰:“是不知难而不知类。今夫伐者盾也,厥性利;戈者矛也,厥性害。”

3)潜夫曰:“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

4)潜夫曰:“书二子挟庚子父以叛,然未知其类之与? ”

5)潜夫曰:“皇天无亲,帝王继体之君,父事天。”

6)秦子问于潜夫曰:“耕种,生之本也;学问,业之末也。 ”

7)潜夫曰:“善哉问!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8)潜夫曰:“呜呼!而未之察乎?”

由此可见,王符《潜夫论》中的“潜夫”是王符对自己的一个称呼。也有人认为王符自号“潜夫”,但是史籍上未见有所记载。①

如何理解这个“潜夫”呢?范晔在《王符本传》中认为,“潜夫”是因为王符“不欲章显其名”,看似有点浅显,但是从当时王符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王符《潜夫论》的言辞过于尖锐,有很多问题把矛头直指皇帝和王公贵族等,因此也不得不考虑口诛笔伐带来的麻烦,以至于在世之时《潜夫论》都没能得以广泛流传,所以说,范晔的看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完全忽视。另外,刘文英先生的解释有一定合理性。“潜夫”首先表明作者是一位隐居山野、身在下位的“处士”,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对于自我价值的一种认识和对世俗、时代的一种抗议。[1]26但我认为除了上述两种解释之外,还应该注意到“潜”的另外一层含义,即这种“潜”体现了王符心中的那种始终关注国家命运的政治情怀。《周易》乾卦《文言》释乾卦初九的“潜龙勿用”曰:“‘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2]17“潜龙”指的是那些才华横溢但是却身居下位的人。那么,王符使用“潜夫”这个称呼,也正有“潜龙”之意。如《论荣》:“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或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然。”[3]34而从《文言》中“行而未成”四字来看,这个“潜”并不是静静地等待,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有准备、有动机的潜伏、潜存,是一种“有为”、“期待时机,蓄势待发”的潜存、潜伏,而这种“动机”“有为”一切都源自于在王符心中的那份对国家现实命运的关注。“大哲学家罗素在1922年说过‘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它受到外国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把中国人变成欧洲人。’按罗素的说法,到今天中国没有消亡没有分裂,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是因为有一套较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和道德规范,同时,这个思想体系符合中国之国情,深受民众的认同,以此体系形成的中国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外来文化无法动摇其根本。若把中国能延续和统一归功于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国文化,那么先秦儒家爱国主义思想功不可没。”[4]身为乡野处士的王符通过《潜夫论》一书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很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王符所表现,正是中国有为有守的读书人所具有的良知及血性,靠着这种精神,激浊扬清,不断提升突破,中国才能缔结不朽的文明。”[5]187

徐复观说:“若不能首先把握到两汉知识分子的这种压力感,便等于不了解两汉的知识分子。若不对这种压力感的根源——大一统的一人专制政治及在此种政治下的社会作一确切的解析、透视,则两汉知识分子的行为与言论,将成为脱离了时间空间的漂浮无根之物,不可能看出它有任何确切意义。”[6]167汉继秦之后建立了又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政权。汉代所给予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论自由程度虽然高于暴秦,但却远远逊色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封建君主完全以现实政治的需要,甚至可以完全以自己的厌恶喜好对思想界的不同见解进行筛选和取舍。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知识分子一方面能创造出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另一方面在专制政权的的压迫之下也被迫发出阵阵呻吟和控诉之声。董仲舒曾因言天人感应而触怒龙颜,险些被杀。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得罪武帝,遭以残酷的宫刑。易学家京房向汉元帝进言革新政治,结果以“诽谤政治”的罪名被杀害。桓谭因反对迷信图谶而遭贬谪。在这些人的著作中,一方面洋溢着积极有为的开拓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又隐含着郁怨、悲愤、不满之心境。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7]2730“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7]2735这些文字表达了司马迁的痛苦心声,并且著述《史记》也同样表达了自身的郁怨、悲愤、不满之情。而王符因仕途上的失望转而潜心研究社会问题而作《潜夫论》的过程与司马迁的自身的遭遇以及其所述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

恩格斯在《致悲·拉斐尔》中说:“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8]558汉代是一个经学时代,汉代人的思想着重于积极奋发有为,而不是抽象的玄思。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反复强调的“天工人其代之”,“天工”是与人相互对立的,但是其使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现实中的一切无不是人积极有为的产物,这也体现出了汉代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在以“积极入世,奋发有为”为思想特点的汉代,士人们自身人生价值主要通过“通经”来得以实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通经成为重要的选官标准,同时也成为知识分子入仕的最好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士人自然而然将读经、治经和权力、财富紧密联系在一起。“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9]3159就连民风淳朴的儒学发源地鲁地都流传这样的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10]3107王符虽然不是经学家,但本身还是秉承着通经致用以求入仕为官的信条,即王符也非常想入仕,因此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始终关注人与社会中的一切,心系民族前途与生民命运,忧患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与治国兴邦的政治理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向往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将探讨学术问题与服务现实社会、追求实际功用与实现自身价值密切结合,融为一体。但是现实社会的黑暗、入仕的卑劣途径和采用的庸俗手段为重视道德气节的王符所不屑,德才兼备之士不能为国尽忠,却只能独处僻壤,心情悲观失落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有了本传中的记载“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

另外,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位思想家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著作中找到相似的佐证。北宋李觏“有书十五篇,愤吊世故,警宪邦国,遐探切喻,辞不柔伏。噫!道未行,速谤何也?姑待知者而出之乎!乃命曰《潜书》。”[11]214清唐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四十以来,其志强,其气锐,虽知无用于世,而犹不绝于顾望。及其困于远游,厄于人事,凶岁食糠粞,奴仆离散,志气销亡,乃喟然而叹曰:‘莫我知也夫!’不忧世之不我知,而伤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郁结于中,不可以已,发而为言。有见则言,有闻则言。……君子不为无用之言。吾之言又譬诸一瓢之汲,可以饮食;一车之力,可以灌溉。窃有微用,不敢让焉。”[12]548-549三人的著作都含有“潜”字,王符《潜夫论》和其中的《潜叹》篇,李觏著《潜书》,唐甄著《潜书》和其中的《潜存》篇,这些都不是偶然的。王符、李觏、唐甄三人虽然身处不同时代,出身亦不完全相同,但是在人生仕途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仕途失意不顺。从中国古代社会大环境来看,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剧在三个人身上无情的上演了。仕途不顺,报国无门,必然带来心情上的抑郁愤懑,但即使如此,他们仍怀有着忧国忧民的心境,他们的思想却未完全陷入消极,身处下位,仍心系国家,希望有所作为,不为一世之人,希望通过著书立说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是一个潜夫的真正情怀,这才是一个潜夫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处士”之名

在各种书籍记载《潜夫论》时,每每题曰:东汉处士王符撰。何谓处士?《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姿,处士横议。”[2]2714《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著是者也。”[13]101这是处士的条件。《后汉书·刘宽传》注:“处士,有道艺而在家者。 ”[14]887处士即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若要成为处士,必须具备很高的才德才行。后来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处士又称为处子。《文选·补亡诗白华篇》李善注:“处子,处士也。 ”[15]272所谓“处士”的积极意义绝对不只仅仅为凸显自己为鹤立鸡群而隐居自处,而更突出的优点是他们往往有敏锐的嗅觉和思维,能深入地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批判之中予以建构,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和救国救民之志,用自己的著述和思想学说等为匡扶济世而献计献策,王符正是通过这样的实际行动实现其对“处士”的最好诠释和演绎,从这个角度来看,“潜夫”和“处士”有着相同的含义。弄清楚这两个名头的内在含义,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王符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仅有少数人有号,如葛洪,号抱朴子;陶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而当时多数人没有号。随着伦理道德加强,文学发达,讲究文雅的文人范围不断扩大,再加上帝王提倡,号的使用到唐宋明清间才特别盛行起来。

[1]刘文英.王符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4]闫向昆.先秦儒家思想与爱国主义精神[J].社会纵横,1999(03).

[5]黄胜雄.王符思想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汉〕班固.汉书·夏侯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汉〕班固.汉书·韦贤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宋〕李觏.李觏集·潜书序[M].王国轩,校点.北京:中华书局, 1981.

[12]〔清〕唐甄.潜书注·潜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非十二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南朝〕范晔.后汉书·刘宽传[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 1965.

[15]〔南朝〕萧统.文选·补亡诗白华篇[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责任编辑:徐星华)

K234.2

A

1008—7974(2014)06—0103—03

2014-09-02

蒋泽枫(1981-)满族,黑龙江明水人,历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先秦秦汉历史文献、中国思想史。

猜你喜欢
处士
抓住细微,推陈出新
——教学《书戴嵩画牛》小记
抓住细微,推陈出新
西湖
落叶
西 湖
送石处士①序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传记形成与“处士”形象建构
论申屠蟠“绝迹于梁砀之间”
林则徐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