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彰荣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原文通过牧童指出戴嵩《斗牛图》出现错误这件事,告诉我们艺术创造离不开细心观察,艺术家也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这就有了文中牧童“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笑而然之”两个环节,两者相映成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那么,杜处士之“笑”,笑意何在呢?典故之义是杜处士嘲笑自己,他觉得牧童说得很有道理——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牧童整日与牛为伴,也算得上是这方面的“权威”了。他的意见来源于与牛的朝夕相处,来源于他的细致观察。因此,原文中杜处士之笑是自嘲之笑——笑自己堂堂一处士,满腹经纶,竟不知斗牛时牛尾之事,竟不如一个小小的放牛娃,真是惭愧之极啊!
可是现实生活中两牛相斗真是“尾搐入两股间”吗?非也。教材注释中明确提示,两牛相斗时,尾巴有两种情形:既有“尾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笔者查阅资料后也证实了这一结论。那么,课堂教学中就不能照本宣科了。于是,笔者执教时做了如下安排。
师:刚刚,我们结合注释,已经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课文注释11中提到“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生:老师,那就是说这个牧童说的不完全对?
生:应该是这样……可牧童说的是其中一种情况,也没有错误。
师:如果杜处士不知道牛斗时有两种情况,对牧童的“拊掌大笑”“笑而然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意义的笑?
生(思考再三):惭愧的笑、自嘲的笑。
生:可他是个处士啊,万一他知道牛斗有两种情况呢?
生(恍然大悟):此刻,杜处士手里的画就没有错误啊!
师:是啊,如此一来,杜处士“笑而然之”中的“笑”还能是自嘲之笑吗?你们认为该如何理解?
生:欣慰的笑,因为欣赏牧童。
师:为什么欣赏他?
生:因为他敢指出杜处士画中的错误,他的胆子大。
生:老师,他只是一个放牛的牧童,而人家是处士,既有德才又有钱。
师:你怎么看出杜处士是有钱人的?
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师:老师为你们点赞。是啊,在古代,这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悬殊。一个是地位甚高的——(生:处士)一个是小小的——(生:牧童)处士可是富贵之人,而牧童却是——(生:穷人)作为穷人的牧童敢去指责处士手里的画画错了,你们觉得他的胆子大不大?
生(异口同声):大。
师:杜处士有没有与他计较?
生:没有,而是“笑而然之”。
师:所以,这个笑里包含着对牧童不畏权贵,敢于大胆直言的夸赞、表扬、喜爱。
生:这是包容的笑、欣慰的笑。同时,也把杜处士高尚的德行给表露出来了。
生:他明知牧童说的话不完全对,还微笑着认为牧童说得好。
师:这是不是对牧童的哄骗啊?
生:这是对牧童的肯定和鼓励。
师:杜处士肯定了牧童的善于观察,敢于大胆指正。这笑表达了赞许和鼓励、包容和欣慰。书上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你们也这么认为吗?
(学生开始疑惑了)
师:难道专家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一下子,班级如同炸开了锅,热闹非凡。经过一番争论,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老师,专家有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他们的意见只能作参考。
师: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古语说得也不全对,专家的话只能当作参考。
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教学的初衷改变了——本是让人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可现在却不得不提醒学生,遇事得认真、仔细地观察,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迷信权威,因为专家的话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做到“三思而后行”。
其实,笔者认为画家为了画作之美,抓住瞬间进行合理想象又有何妨,这在艺术创作上是被允许的,叫作“艺术加工”。所以,牧童“拊掌大笑”,言画作之误,本身就有些唐突,当然可能应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