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宁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写信。教学要求似乎很简单:了解书信的格式规范,写一封信后,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写信封的注意事项。若只为考试计,则十分钟便可教授完毕。然而,这样教学只是让学生从知识层面知晓书信,并不能使其领悟书信文化的美感,自然也不可能体现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价值。教师只有向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前行,方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书信”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的体悟。
师:同学们,通过之前的交流,书信的格式规范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么,下面咱们该干什么呢?(生彼此对视,似乎觉得课本上的知识都已掌握了)对于书信,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问的吗?(生开始皱眉思考,片刻之后,有人举手质疑)
生:预习时,我特意看了最近很受欢迎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我发现很多信上第二行的祝福语并不是“您好”,而是“见字如面”或者“见信如面”。为什么人们对这四个字情有独钟呢?
师:你关注的电视节目很有品位,所以你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平。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还有谁想提问?
生:为什么书信中的祝福语都要换行写呢?比如,“此致”空两格写在同一行,“敬礼”另换一行,而且还必须顶格写。
师:真好,这个问题也是儿时的我弄不明白的。同学们的神情告诉我,你们也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可见这个问题“个个心中有,人人口中无”。这叫“于无疑处生疑”,太棒了!来,咱们就先来思考这两个问题。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会儿咱们来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
生:我觉得“见字如面”这四个字绝不只是古人的一句客套话。细细琢磨,会感觉这四个字多么富有温情和想象力啊!见字如面,写信时就如同与亲友面对面地倾诉。温暖的灯光下,铺展信笺,聚精会神、工工整整地写下每个字,真是幸福!
生:“见字如面”透着一股慢慢悠悠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真正写信时,一定得慢下来,因为每个字里都有情。那滋味,性急的人儿可别想品尝到。
生:我觉得“见字如面”表达出人们强烈的思念之情。虽然见到的只是文字,但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渴望见面的心情,也能让人们拥有久别重逢的喜悦。
师:是啊,“见字如面”,言短情长。再看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此致”和“敬礼”要换行写,而且“敬礼”还必须顶格写呢?
生:“此致”的意思是“在这里致以”,“敬礼”的意思是“表达礼貌和敬意”。这句话应该连在一起说,这样才完整啊!为什么要分开呢?
(生面面相觑,显然都没有关注这个格式细节)
师:那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此处“敬礼”的顶格,呼应书信开头对收信人的称呼,这是对古人写信时“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写信可不像今天咱们这样横着从左往右写,而是竖着从上往下写,每当行文涉及收信人的姓名或称呼时,都要努力把它们放到下一行的开头来书写,以示对收信人的尊重。这个格式传统也延伸到了“敬礼”或祝福语上。好了,听了老师的介绍,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称呼和“敬礼”顶格写了吗?
生:我懂了,这是为了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和敬意。
师:是的。我再问一个你们想都没想过的问题。请问:一页信纸上,你们觉得写几行最合适呢?
(生喃喃自语,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有说十行的,有说十五行的……)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也不太了解。没关系,听老师介绍——过去的书信传统中,一页信纸最好写八行。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写既显得内容充实饱满,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紧凑密集,能充分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和关心。
(生恍然大悟)
师:看你们好像都已经懂了的样子,那我再问:如果信的内容较多,一页纸不够,我写在信纸反面行不行?
生:不行,肯定不行,这样太不礼貌了。古人都是用毛笔蘸墨来书写的,写在反面肯定会把信纸弄糊的,让人看得多不舒服。一点儿敬意都没有!
师:说得好,看来大家都渐渐领会到写信的要义了。那如果我的信写到第二页时,只写了几个字就结束了,是否合适呢?”
生:我觉得不合适。第二页看着空空荡荡的,好像已经无话可说一般。我想,再怎么样也得多写上几行才显得有诚意。
师:孺子可教也。传统的写法是信的第二页应该至少写上三行,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感,而不是匆匆结束,好像已无话好说。你瞧,这信的行数中也透着对他人的尊敬呢!
(评析:书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需要今日儿童了解的绝不只是那一点点格式规范,其内核——尊敬之心才是儿童最应该领会的。为此,本环节引领学生关注与书信格式相关的三个问题,思考“见字如面”的意蕴、“敬礼”顶格写的含义,以及传统书信中每页该写几行。这些都是学生在预习中“想都没有想过的”问题,但其指向的格式细节却是“敬意”最好的体现。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质疑、思索、解惑、顿悟,学生自然能够领悟“尊敬”方为书信的要义。)
师:还记我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时送给你们的那封信吗?来,咱们一起回顾一下。(出示信件)再看老师写给你们的信,想想咱们这段时间的朝夕相处,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的呢?请按照格式写下你们想对我说的心里话。
(生打开信纸,当堂写信)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写给我的信呢?
生:亲爱的赵老师,见字如面!读了您开学写给我们的信,我看了都有点儿想哭。平时我的泪点可不会这么低。不瞒您说,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收到纸质的书信呢!拿在手里很是感动,有着收到电子邮件后感受不到的一种感觉。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很感谢您对我们的关心和教育。祝您工作顺利,天天开心!……
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我也要谢谢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快乐和感动!同学们的信都写好了,你们知道信纸该怎么折叠才最好吗?
(生思考,这又是一个从没想过的问题)
生:我会叠成千纸鹤,表示送你好运。
生:我会叠成一个爱心,表示对你的喜爱。
(师生笑)
师:你们的折信方法都很有创意,富有新鲜感。这很好!不过,你们想过没有?若折成千纸鹤或者爱心,收信人展开信后就会出现一个小问题——折痕太多太乱,一不小心还有可能把信纸撕破。
(生紧皱眉头)
师:该怎么办呢?我来教大家最传统的折信方法。准备好信纸,跟着我一起折叠:先把信纸纵向对折,两道边线要对齐。再把信的下方稍微往上折一点,便可以放到信封里了。这是最郑重的折法。想想看,这样折信有什么好处?
生:不需要七折八叠,打开以后干干净净,让收信人看得清清楚楚。
生:我有一个感觉,把信的下端稍微往上折一点,就好像寄信人在给收信人行礼一般,充满了敬意。
师:是的,传统折信的方法,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为他人着想的敬意。
(评析:学习书信文化,不能让儿童仅在“象牙塔”内“走马观花”。教师应该给予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为此,本环节以教师写的一封信做“引子”,于有限的教学时空中,创设学生“回信”的表达情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心理需求。写好信后,如何折信?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富有“思维含量”的游戏。他们跟着教师一起投入折信的活动中,留下的是欢乐的回忆,记住的是为他人着想的文化内核。)
师:信纸折好了,放进信封里正合适。把信封粘好后,写上邮政编码,贴上邮票,最重要的是写上什么?
生:写上谁收。
师:是的。大家看哦——有一个学生给老师写了封信,信封上写着“某某老师敬启”。你们帮我看看,这样写有没有问题?
(果不其然,大家又一次陷入沉思)
生:应该没有吧,他的意思就是“请尊敬的某某老师开启”。
生:本来感觉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听老师这么一问,又感觉有点别别扭扭的。
师:哈哈,语言就应该被不断琢磨。你看,该同学这样写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当然很好,但他却犯了语法错误。如果还原成完整的语句,“敬启”的意思是什么?
生:尊敬地开启。哦,明白了,这样写就和他的心意弄反了。本意是“请尊敬的老师开启”,实际上却成了“老师尊敬地开启”。
师:这就闹了文法不通的笑话。类似的情形在生活中还不少见呢!你看,很多小伙子给心上的姑娘写信,信封上写的是“某某跪启”。(生爆发出一阵会心的大笑)你们为什么要笑?
生:这是想让人家姑娘跪着开启他的信啊。
师:你们在写信封时,可不要闹这样的笑话啊!
师:同学们,咱们用了整整一节课来交流书信中的传统文化,真是越聊越有味道。之前,我看到一则报道:据预测,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未来几年内,私人书信将彻底退出现代人的生活……到那时,你们觉得我们的生活中会少一些什么呢?
生:会少了寄信时的期盼和收信时的喜悦。生:会少一份脉脉的温情。
生:会少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敬意。
生:会少了长久的思念。
生:会少一些优雅。
生:会少了长久珍藏书信的那一缕墨香。……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你们已经能够领会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精髓——尊敬之心。我想,无论以后的交流方式是微信、QQ还是电子邮件,只要咱们怀有这份尊敬之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便会情意绵绵,温暖人心。
(评析:语文学科育人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富诗意。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将优秀的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其精神发育得更加健全。因此,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认知层面,更不能灌输式地简单训示。学科育人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将学习成果通过言语实践活动,不露痕迹地移植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真正实现情感共鸣和内心认同,进而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即便若干年后纸质书信真的退出历史舞台,学生在发信息、写电子邮件时,依然会在心中饱蘸浓浓的敬意,让指尖流淌出脉脉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