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视角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
——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2014-02-12 17:10:38张梅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译者

张梅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警务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0023)

从审美视角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
——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张梅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警务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0023)

林语堂是学贯东西并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功底与英文造诣极高。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情结,他致力于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同时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翻译成生动的语言为西方世界所乐于接受;他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视角解读该译作,认为该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吻合,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享受。

林语堂;审美;《浮生六记》;翻译观

一、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林语堂,现当代著名作家和翻译家,自如地游走于中西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因善于从西方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文化而享誉中外。他的作品以汉英两种语言为载体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让西方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为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1]27是他一生的著译生涯的写照。他著译作品颇丰,用英文创作了四十多部著作,如《京华烟云》、《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等,同时把包含东方文化内容的著作翻译和编译成英文,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浮生六记》《杜十娘》及《中国和印度的智慧》等,其中《浮生六记》被公认为他最具功力的译著,给英文读者带来了阅读的美感。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的一部水平极高、极具影响力的自传体随笔,在清末民初的年轻男女中很流行,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后来更深得普通读者的广泛认可和喜爱。作者清新脱俗的文笔,生动地写出了他人生的真体验、真性情。该书记述了作者和妻子的闺房乐趣、家庭变故、闲适情趣、山水游记等,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夫妻间的情深意笃以及历经人生磨难仍然热爱自然、求真求美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作者的本真心灵和自然天性,“无论记乐还是记愁,无论写情还是状景,都能采用一种极尽优美的文字,着意营造出一种情景相融的意境”[2]8。林语堂的译本尽力兼顾原著的文体风格和文字含义,把其中包含的“声音之美、意义之美、传神之美、文气文体形式之美”[3]426等多重美感用生动地道的英文贴切地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无限美的阅读享受。

二、林语堂的美学翻译观

1933年,林语堂根据自己的翻译经验,把对翻译的思考和研究写成近万字的论文《论翻译》发表出来,系统地阐述了他独到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从翻译的角度阐述了“美”的含义,在中国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翻译界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论文中,他提出了“忠实、通顺、美”[3]418三个著名的翻译审美评判标准。所谓“忠实”是指译作要与原文在文体风格和含义上达到“信”,而不是每个字都必须要对应地翻译出来。“通顺”是指译者首先要对原著负责,在此基础上对目标语的读者负责,译文要用通畅的译入语语言并且要兼顾到读者的心理需求。“美”是林语堂翻译观的核心,其翻译标准实质上就是“美”的标准[4]49-55。 “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 ”[3]417;“理想的翻译家应该将其工作当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他,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3]430为了更好地在译文中体现“文章之美,不在质而在体”,他提倡句译,反对字译,认为“译者无字字对译之必要,且字字对译常是不可能之事”,句译“对于译文方面,是取一种态度,先把原文整句的意义明白准确地体会,然后依此总意义,据本国语言之语法习惯重新表示出来。”[3]421-422他认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3]426,如何把原文文字所包含的这些美感转换到译本中,林语堂在他的译著《浮生六记》中做出了接近完美的示范。

三、林语堂的美学翻译观在《浮生六记》译本里的体现

(一)忠实于原著文风,保持清新自然美

译者选择文本受译者个人的教育背景、审美倾向、情感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时代因素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个体化倾向。林语堂选择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的原因在译者序中可以看出,他表达了对原作者 “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的赞赏和肯定。原著的写作自然清新,颇具 ‘性灵’及浪漫主义风格。所谓‘性灵’即自我,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天性和本真心灵”[5]115-119,这和林语堂的一贯文体风格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林语堂注重闲情雅趣,有着闲适格调,“用娓娓道来的文笔与读者产生情感的互动。文风上崇尚清新自然,选材上小到品茶烧饭,大到儒道美学,贴近生活,注意日常生活的艺术化”[6]42-47。这一点在 《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吻合使得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实现了情感共通,极具传神美。

(二)选词精准地道,达到美译效果

《浮生六记》是清朝时代的作品,是半文言文,对于国人来说尚有部分文字和内容难以读懂。对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或者没有了解的西方读者来说,要想阅读和理解这本书所传达的美的文化意境更需要好的译本。所以,林语堂基于对原文的深刻理解、纯熟驾驭中英文的能力以及自如地行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非凡文化造诣,对《浮生六记》采用现代英语进行翻译,所用语言清新自然、简洁流畅、精确地道、通俗易懂,极具美感。现就译文中一些特殊词汇的美译处理进行解读。

1.时间词表达处理,准确到位

《浮生六记》时间的表达采用中国传统的年号干支纪年法,而西方社会实行的是公元纪年法。故这些时间词采用拼音的方法直译,读者无法理解,林语堂对不同的时间词采用不同的译法。

例一:“乾隆甲寅七月, 余自粤东归……”“When I came back from Eastern Kwangtung in the seventh moon,1794…”[7]71译者把中国纪年直接换成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一目了然。

例二:“将交五鼓,暖粥共啜之。”“In the small hours of the morning,we warmed up some congee and ate it together.”[7]151五鼓叫五更,是我国古代流下来的一种夜晚计时制。把黄昏到拂晓的一夜的时间长度分为五个更次,每个更次相隔两个小时。五更指夜四时左右,即拂晓时分。如果用拼音,读者将不知所云,所以译者将这个含有浓厚文言色彩的时间词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直接给出确切时间,便于读者理解。

例三:“鸡剩三唱,芸含泪扶妪…… ”When the cock had crowed three times,Yun,buried in tears and supported by the old woman…”本句的时间词译者进行直译,因为在钟表使用之前,中国民间流行用鸡叫计时,西方世界也有此说法,这样的翻译处理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典故的表达处理,既信且美

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或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沈复在作品中用了很多典故,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既陌生又新鲜。林语堂在处理这部分典故词语时,有的使用归化手法,有的采用异化手法,既便于英文读者吸收和理解,又保留了东方异域文化的特点,将地道的本土文化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一: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 Since the Book of Poems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I thought I w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ital relations and let other matters follow.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关雎》是其首篇,语言极其优美,描写了青年男子追求女子的美好情怀。“关雎”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美好的爱情,如果用异化方法翻译,会给英文读者带来理解障碍。林语堂很巧妙地移花接木,将“关雎”一词译为“a poem on wedded love”,点明了“列夫妇于卷首”和“关雎冠三百篇之首”之间的关系,读者会很容易明白此章节的内容与爱情有关,再现了原著的意境美。对于 “三百篇”则异化翻译为Book of Poems。

例二:芸曰:“世传月下老人专司人间婚姻事,今生夫妇已承牵合,来世姻缘亦需仰籍神力,盍绘一像祀之? ”

“It is said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is in charge of matrimony,”said Yun. “He was good enough to make us husband and wife in this life,and we shall still depend on his favour in the affair of marriage in the next in carnation.Why don’t we make a painting of him and worship him in our home.”

月下老人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又称“月老”,凡是被月老用红绳系住的男女两人,不论相隔多远,也不论是不是仇家,最终都会结为夫妻,不可改变。林先生在翻译“月下老人”时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让西方读者接触到具有东方文化民族特色的词汇。

3.民族特色词汇的翻译,极具妙笔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语言也在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词汇,这部分词汇在外语中很难找到对等词来翻译,所以,人称、地名、朝代、官衔等民族特色词汇,林语堂采用的是音译的方法,这样也容易被英文读者接受。例如:马褂makua、馄饨wonton、拜(磕头)Kowtow。但是还有一些特有词汇和惯用语,音译达不到效果,并且还会引起歧义,林语堂根据上下文灵活进行翻译处理,达到忠实、通顺和美的效果。

例一:古人的名、字、号。如:“琢堂名韫玉,字执如,琢堂其号也”被翻译处理成Chot’ang was his“fancy name”(号),while his real name(名)was Yunyu and his literary name(字)Chihju.译文与原文中的意义和内涵相等,符合英语习惯,又有美感。

例二:“小人”的译法。“小人”在东方文化中含义很多,可用来指地位低下和人格卑微的人,也可用来指代鄙陋猥琐、品行不端的人,或者用来指小孩或个子矮小的人等等。如:①余日 “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日:“我笑君子爱小人。”“Why,then,”I said,“do you keep away from the gentleman and associate with the common fellow?”And Yun replied.“But I only laugh at that gentleman who loves a common fellow.”“小人”在此句中指“地位低下和人格卑微”,被处理成了“common fellow”,用笔很妙。②汝亦不思习上,滥伍小人 You yourself do not associate with good friends,but go about with low-down people.“小人”在此句中指品行不端的人,被翻译成“low-down people”,再现了沈复父亲的那种厌恶鄙陋之人的表情和语气,用词极为生动贴切。

(三)诗歌翻译处理,极具音韵美

在诗歌翻译处理中,林语堂恰当选择头韵词和尾韵词,利用音节的重复,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整个诗句意义生动形象,充分表现了诗歌的音韵节奏美。同时,兼顾了译文的形式美,即文字的对仗工整之美,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再现了原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例一:秋侵人影瘦 霜染菊花肥

Touched by autumn,one’s figure grows slender,

Soaked in frost,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

此诗句的英译上下两句都是七个词,语法结构都是“V-ed+介词短语做状语,主语+动词+形容词做主句”,使得译诗既有对仗工整之美,又有音韵节奏之美。

例二:兽云吞落日 弓月弹流星

Beast-clouds swallow the sinking sun,

And the bow-moon shoots the falling stars.

此诗句的英译共十二个词,译者用“swallow,sinking,sun ,shoots,stars” 五个词来押前韵,“Beast-clouds,bow-moon”两个词押前韵并在形式上对等统一,用“sinking,falling”两个词押尾韵,且在诗句中都作定语分别修饰sun和 stars,所有这些翻译处理使得此诗句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诗句达到完美统一,充分展现了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例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It is difficult to be water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

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Yangtze Gorges.

此诗句的英译重复使用了“difficult to be”和“for one who has seen the”,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达到了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有一种上下高度统一的美,美感甚至于超过了原文。

(四)强调“句译”,展示画卷意境美

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及译者对原文无字字对译之必要,译者应该先把原文中的意义明白准确地体会,然后根据译入语的语法习惯重新表达出来,也就是“句译”[3]422,这样才能形成通顺流畅的译文语言美。《浮生六记》的语言简洁典雅 ,既富有诗的美感,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林语堂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前提下选择英文词汇时,字字推敲,句句斟酌,精心组织语言,着力再现原文所表达的画卷意境美。

例一:于是相挽登舟,返棹至万年桥下,阳乌犹末落山。舟窗尽落,清风徐来,绒扇罗衫,剖瓜解暑。

We then came back hand-in-hand to the boat, and when we stopped at the Bridge of Ten Thousand Years.The sun had not yet gone down.And we let down all the windows to allow the river breeze to come in,and there,dressed in light silk and holding a silk fan,we sliced a melon to cool ourselves.

原文使用 “舟”“桥”“阳乌”“清风”“扇”“衫”等中国文化元素的词语勾画出一幅完美的夕阳美景。译者用清新活泼的简洁英语语言再现了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美。

例二:于土墙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I would squat by a broken,earthen wall,or by a little bush on a raised flower-bed,with my eyes on the same level as the flower-bed itself,and there I would look,transforming in my mind the little plot of grass into a forest and the ants and insects into wild animals.The little elevations on the ground became my hills,and the depressed areas became my valleys, and my spirit wandered in that world at leisure.

原文语言简洁明了,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专心于自己内心世界、有着无限童趣的稚童独自玩耍的可人画面。林语堂透彻理解原文,精心选词,把原文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句译方法来处理。他按照英文句法结构的特点,把原文翻译处理成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包含两个并列句,第二个句子包含三个并列句。这么多的句子被处理得很妙,读起来并不觉得冗长繁琐,倒是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神韵,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真真切切美的画卷。其中,“transforming”和“became”两词用得非常传神。原文中的 “以……为……”没有被简单翻译为“regard…as…”,而是用了表示“变形”的“transforming”和表示“变成”的“became”,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童年时的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他眼中生动异常的世界。译法独特新颖,思路开阔,更增添了意境美。

四、结语

林语堂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恬淡从容的美,《浮生六记》正好符合他的这种情感审美需求,所以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自己的才华把这部作品翻译得尽善尽美,被公认为是他最具功力的作品。译著再现了原文的优美文体风格,再现了原文的修辞特色和音韵之美,用地道的英语将原著中的意境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再现了原作的审美观和美学价值,使读者得到了阅读的享受,极具美感。作为大师,林先生“提供给世界完全不同的认识自我、认识自然、剖析灵魂、塑造社会的文化参照”[8]41-45,所以他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内涵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沈复.浮生六记[M].马一夫,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84.

[4]陆洋.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5):49-55.

[5]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5-119.

[6]杨柳.通俗翻译的“震惊”效果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精神——林语堂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4):42-47.

[7]沈复.林语堂译《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杨柳,张柏然.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41-45.

(责任编辑:徐星华)

H315.9

A

1008—7974(2014)06—0022—04

2014-06-09

张梅(1966-)女,江苏邳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翻译。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者
《浮生六记夜读》
人文天下(2022年6期)2022-08-16 01:20:08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8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浮生六记
探访林语堂故里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36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7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汉语世界(2015年1期)2015-12-28 11:05:24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
火花(2015年5期)2015-02-27 07: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