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剪纸传承技艺及其内涵

2014-09-06 07:49:01王纪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鄂温克赫哲族

王纪

(通化师范学院 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驯鹿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剪纸传承技艺及其内涵

王纪

(通化师范学院 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驯鹿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这三个民族分布在我国东北领土的国境线上,这些民族正处于从狩猎、捕鱼、放牧的生产方式向农耕、养殖业、旅游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迅速而彻底的,相比之下一个民族的艺术如何能在适应新的环境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通过6年时间对这些民族的剪纸艺术进行调查,从田野调查情况看,保存剪纸文化最原始的是驯鹿鄂温克族,剪纸最发达的是鄂伦春族,而曾经剪纸最发达的赫哲族留存到今天却所剩无几。调查结果显示将传统文化作为家庭收入得到自发传承和通过全民教育实现全面传承是这些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得到发展的有效途径。

驯鹿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剪纸;传承人分布;生活习俗;复原法;剪花内涵

驯鹿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这三个民族分布在我国东北领土的国境线上,由东至西,笔者调查了赫哲族(八岔、四排、街津口、敖其)几乎全部集聚区,原因是赫哲族抗日战争结束后只剩三百人,发展到今天有四千余人,所以只有通过排查的方式才能尽可能多的记录仅存的传统文化。鄂伦春族笔者调查了十八站和白银纳,这两个地区如今分别归塔河和呼玛县管辖,定居前他们均属于库马尔路,如今居住地近,亲属关系交织密切,是鄂伦春族剪纸最发达的地区。驯鹿鄂温克是只集中居住在海拉尔市根河近郊,人口集中,他们饲养驯鹿的猎民点在根河以北三百里外的阿龙山。由于历史原因,这三个民族均属于跨境民族,以渔猎生活为主要生存方式,赫哲族始终沿江而居,以捕鱼为生,90年代后鱼产量下降,开始向农副业转产;鄂伦春族从事以狩猎为主捕鱼为辅的生活,1953年下山定居,1996年上交枪支后彻底禁猎,开始向农副业转产;驯鹿鄂温克族一直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2005年定居地点迁到根河市郊,此次搬迁彻底放弃了狩猎的生产方式,出售驯鹿茸和发展旅游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从这些情况看,生产方式改变最晚的是驯鹿鄂温克人,其次是鄂伦春人,接受汉文化最多的是赫哲人。从田野调查情况看,保存剪纸文化最原始的是驯鹿鄂温克,剪纸最发达的是鄂伦春族,而曾经剪纸最发达的赫哲族留存到今天却所剩无几。

一、三个民族的生活状况及其生活习俗

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总体上来说都处于贫困状态,最困难的是鄂伦春族。他们完全放弃了传统的狩猎生活,男人没有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以酗酒度日,他们喝酒要喝连酒,每日起来难受就再投投,通常半月不醒酒,直喝到胃承受不了为止,再睡上个把月不出门。他们喝的酒是塑料大桶装的散白酒,过去还有去卫生所偷酒精喝者。在内蒙你喝醉主人才高兴,在这里你喝的太多主人会心疼。酒后动刀、冻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造成鄂伦春族男性数量少,仅有的几个几乎都找不到媳妇。女人喜欢嫁给汉族,原因是汉族人有生活能力。鄂温克和赫哲族也同样存在这一现象,每到夜晚,通过各家各户的窗户能看到推杯换盏的情景。这些民族过去也是如此吗?老人们告诉我,过去不这样喝酒,男人要外出打猎,酒只起到御寒的作用,女人不喝酒,只在岁数大时才喝一点。笔者在村中见到了很多老年妇女滴酒不沾,通常是那些生活比较苦难,因为丧子、丧夫的老人会聚在一起借酒消愁。驯鹿鄂温克人还在山上饲养驯鹿,每年可以靠卖鹿茸维持生活,但这种传统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转变。中年人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从小在深林中长大,又接受了汉族教育,他们既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又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和其他城里孩子一样接受现代生活,他们在山林和村社之间不停地转换思维变换生活方式,孩子在假期偶尔去山里看看驯鹿,他们往往更喜欢待在家里上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和同学有共同语言。赫哲人一直沿江而居,最好的网滩和渔场依然是他们的场所,随着汉族人口的增加,渔业资源变得枯竭,如今或者有钱能买大船出航打大鱼,或者沿用小船过渔民低保的生活。这里的土地是肥沃的,最有钱的人是拓荒拥有土地的人。生活富裕者的家庭多是与汉族人的结合,一个能打鱼的赫哲人找到一个能干的汉族媳妇,会操持家务,也能很快适应渔业生产。一个赫哲族女人找到一个能干的汉族丈夫,意味着汉族人拥有了赫哲人最好的渔场再加上汉族人的智慧,他们的生活会很快富起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笔者来到驯鹿鄂温克人放养驯鹿的阿龙山,和鄂伦春最后一个坚持生活在山林中以狩猎为生的老猎人幺站山林中的家。从这些亲身体验可以感受到,这些猎人们为什么如此迷恋深山,为什么会信仰萨满教,为什么会如此写实地表现山林中的动物,为什么会出现抽象的森林图画文字——路标,为什么深夜猎人们还围坐在篝火旁讲述着一天狩猎生活的惊险而迟迟不肯入睡。只有到那里才会听到心跳,感受到生命本源的意义。

二、传承人分布状况

传承人的寻找是调查的关键环节,为了使这些少数民族在文化转型期能够尽可能多地记录传统文化,笔者采用排查的方法,即每到一个地区,首先到乡政府调取计划生育调查表,调查表中记录着村民家庭所有人的自然情况,我们从中统计出不同年龄段的人数和名单,并绘制村社居住分布图,对70岁以上者,逐户拜望了解其掌握的传统技艺情况。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很多村民和乡村干部并不了解我们所说的技艺。采用这种方法发现了年龄不等的优秀传承人,例如鄂伦春族82岁的关长贤,她来自于外村,独自一人生活,很少与人接触,年龄大,没有外界记者等的关注。经多次寻访,老人展露出她熟练的剪技,那是鄂伦春族最古朴的技艺。不幸的是老人在笔者调查后两年去世。鄂温克族74岁老人格列斯科居住在养老院中,因白内障失明。笔者按照年龄找到了老人,老人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为笔者剪了他年轻时熟悉的玩具剪纸,并告诉了笔者很多文化核心。传承人的寻找并不都这样一帆风顺,在赫哲族最难就是找寻优秀传承人。当第四站来到八岔村,了解到褚秀英老人掌握这一技艺,笔者兴奋地赶到她家,遗憾的是老人十天前患脑出血已经不能醒来。我坐在老人身边,看着老人种植满园绿油油的青菜,听着她女儿为我讲述母亲曾经在墙上、窗上、衣服上剪缝的各种剪纸,哪怕我带来了长白山最有仙气的人参却也唤不醒老人,泪水夺眶而出,说不出心中的酸楚。对这些少小民族来说,最紧迫的是与时间赛跑。经调查了解,鄂伦春族真正掌握传统技艺的70岁以上老人有7人,鄂温克族6人,赫哲族只有1人。

图1 :笔者找到独居的关长贤老人,发现她是一位优秀的鄂伦春族剪皮技艺传承人

图2 :笔者在养老院中找到了患白内障的鄂温克老人格列斯科,他掌握该民族良好的文化和技艺

三、以复原法为主的剪纸技艺

剪纸技艺在这几个民族可以统称为剪皮。这些民族共同的特点是有语言没有文字,与外界交流少,纸张传入很晚,剪刻镂空的艺术使用桦皮、皮革、柳树皮、樟松皮等材料,材料的局限性形成了这些民族剪皮艺术的风格特征。这些技艺沿袭到今天主要是桦皮盒的制作工艺,对存在的技艺可以直接记录,对于留存在老人记忆中不适用的技艺采取挖掘、复原的方式进行。对东北这三个小民族的调查主要采取复原的方式。笔者调查前去山里采来桦树皮、樟松皮、买来当地比较昂贵的鱼皮。在鄂温克族即便是会剪花的年轻人,给他一块桦树皮和一张纸,他会选择桦树皮,你请他画一头驯鹿,给他笔和纸,他将笔拿在手中犹豫良久,最后说,我还是用刀吧,于是他拿来木板很快用刀就刻出了正在行走的驯鹿。在鄂伦春族老人教会我如何扒桦树皮,怎样使用樟松皮。八十岁的老人拿着厚厚的樟松皮刻童年记忆中的各种动物人物玩具,不用起稿,十分娴熟,老人从不割手。

这三个民族中鄂伦春族老人是掌握技艺种类最多又娴熟的民族。这些技艺主要包括剪花的技艺、剪玩具的技艺、制作樟松皮玩具和神偶的技艺,制作桦树皮盒的技艺、剪缝皮革服饰的技艺。年轻人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者,他们会主动向老人学习传统制作兽皮服饰技艺,多数年轻人喜欢学习制作桦皮盒,原因是桦皮盒有销路,可以补充家庭收入。剪花技艺的主流是描摹传统花样,所谓创新只是将老花样适形的做一些删减和增加。真正掌握传统剪花技艺并能创新的老人只有两人。

鄂温克族掌握剪花技艺较好的有两位老人,但两位老人掌握的种类很少,不了解文化内涵,年轻人不掌握这一技艺。掌握玩具剪皮技艺较好者主要为男性,年龄不等,但最优秀者已经故去。

赫哲族掌握剪花技艺的只有一位老人,中年女性了解的只有S形花纹等很少的几种,相比凌纯声先生调查时,该民族的剪花技艺几乎丢失。玩具剪皮技艺,笔者只找到一位中年男性继承者,而他又因喝酒于一年后冻死在街边。该民族留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是牛尔罕,即墙画剪贴。如今发展为鱼皮画,这一技艺的参与者多为年轻人,纹样来源于网络下载,所以参与众多的传统技艺却与传统的传承无关。

图3 :笔者和助手正在复制樟松皮玩具,为了解传统用法做准备

四、剪花纹样内涵

从这三个小民族的调查情况看,掌握剪花纹样内涵的人主要是手巧者和了解民族文化信息较多的人。鄂伦春族关扣尼萨满是该民族掌握传统文化信息最多的人,她能够用本民族的语言清晰地说出各种纹样的名称,但她不是一个酷爱剪花的人,所以它并没有掌握所有的纹样,也不能说清很多纹样的内涵。通过多方调查发现,那些已故手巧者的子女往往保留有丰富的纹样种类,并能够回忆起母亲曾经讲述的文化内涵。这一现象比较普遍,在鄂温克和赫哲族都有所发现。

对这三个民族纹样内涵的调查发现,看似抽象的纹样,人们理解起来却十分具像和直观。驯鹿鄂温克纹样以鹿角花为主,鄂伦春族纹样以大兴安岭的花和鹿角纹样为主,赫哲族纹样以云和水纹为主,相比之下,鄂伦春族的纹样种类、文化内涵最丰富,这种丰富性可能来源于其生存方式的多样性:狩猎会产生对动物的崇拜,采集产生对植物的崇拜,捕鱼产生对水生动物的崇拜。驯鹿鄂温克以放养驯鹿和狩猎为主,赫哲族以捕鱼、狩猎为主,鄂温克族人如今会带着汉族人到山里,告诉他们哪里有什么,但他们自己并不采集,他们的名字中从没有花草。

今天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正处于从狩猎、捕鱼、放牧的生产方式向农耕、养殖业、旅游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迅速而彻底的。一个民族的艺术如何能在适应新的环境中得到传承和发展!要让一个民族的艺术在其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时仍然保留她的民俗功能是不实际的。调查结果显示,将传统文化作为家庭收入得到自发传承和通过全民教育实现全面传承是这些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得到发展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章永林)

G122

A

1008—7974(2014)06—0034—03

2014-09-17

王纪(1975-)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专业硕士。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09AF006;吉林省2011计划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项目。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鄂温克赫哲族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包装工程(2023年18期)2023-09-27 09:21:22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幸福家庭(2022年2期)2022-05-14 16:26:43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06-10 02:25:50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34
鄂温克的驼鹿
鄂温克的驼鹿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4
论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赫哲族
海外英语(2013年5期)2013-08-27 09: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