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洪斌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12)
关于拳击摆拳动作体验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俸洪斌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12)
拳击摆拳动作体验式教学是复杂的、科学的教育过程,它有着自身的规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必须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和安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体验式教学是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掌握拳击摆拳动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拳击;摆拳动作;体验式
摆拳又名横拳、侧击拳等,是从侧面施力于对手的有效拳法。其持点是充分利用自身髋、躯干的转动为动作基础,进攻肢体按肩、肘、腕三关节的运动顺序完成的打击动作。摆拳是基本进攻技术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技术。在比赛中,如果能适时、合理地使用摆拳攻击对方,可以给对方造成极大的威胁,特别是用右手摆拳进行迎击,会产生极大的效果,往往是一个右摆拳的重击,将对方置于不利的境况。笔者就拳击摆拳动作的体验式教学谈点浅见。
(一)拳击摆拳动作要领分析
拳击运动拳法之一,有左摆拳和右摆拳之分。前者为左手作摆拳,后者为右手作摆拳。用以击打对手腮腭部,或者两腰肋部。基本动作为:手臂弯曲大于90°,拳的轨迹是横短半弧形。优点是拳重力大,但由于轨迹路线长,幅度大,易被对手察觉,因力量大,一旦击空,易失去身体重心平衡。只在有利时机才使用这种拳法。
1.左摆拳
从基本姿势开始,左臂略向前伸,左拳向右后方摆击。摆拳路线为平面半圆形。左拳出击时,拳及小臂均向内旋,肘部上翻,但不可过高,小臂与大臂的夹角约120~130度。拳心向下,拳眼向后,拳峰对准击打处,手臂成大半月形状,用腰胯的扭动来增加发拳的力量。右拳微上举,保护下颏。摆击结束后立即收回,还原成基本姿势。
2.右摆拳
其动作方法与左摆拳相同,只是左右相反。摆拳技术主要是充分利用肩部和上体的旋转力。摆拳如使用得当,其威力不亚于直拳。摆拳的动作不如直拳、勾拳和刺拳的速度快,它是借用身体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出拳,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由于摆拳的行走路线比较长、幅度大、离心力大,如打得准,则有很大的破坏力;如打不准,则疲劳度大,且容易被对方发觉,易受对方反击。为提高摆拳的打击效果,肩部、胳臂要放松,充分地利用旋转打击拳,拳击到目标的一刹那,以身体为转动纵轴,把扭腰、送肩的合力汇聚在拳面上。手腕像往下弯曲似的打击,拳的打击正击目标,这样才能发挥出摆拳的威力。
(二)拳击摆拳动作的教学要点分析
教师在拳击摆拳动作的教学过程中,右摆拳击面双方以基本姿势站立,教师前滑步或冲刺步,用右摆拳击对方面部。左摆拳击面双方以基本姿势站立,教师前滑步或冲剌步,用左摆拳击对方头面部。提示摆拳要以肘、肩为支撑点,教师体验式教学要认真体会如何缩短摆拳的运动路线和弧度;出拳前不要有多余动作,以免被对方识破自己的进攻意图:如果打出的摆拳不是用拳面击打,而是用拳的手掌、拳的背侧面的话,就会出现技术犯规;保持出拳前后的身体平衡,使身体重心始终保持在两足之间;出拳后,自己的胸腹、肋部等处会露出空当,易被对方用直拳、勾拳等击中,因此必须用另一只手阻挠或预防对方的反击:要研究摆拳的发力以及如何应付的反击战术和贴身战术。
(三)拳击摆拳动作教学与训练密不可分
1.拳击摆拳动作体验式教学离不开训练
拳击运动的教学和训练与其他运动项目的教学和训练有着相同的共性,这些特性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训练中探索的一些基本规律,再加以理论的总结和概括之后,成为进行拳击教学与训练工作的基本依据。拳击的教学,是使初学拳击者从不会到会,并且达到符合正确要求的标准。任何人从不会到会都有其一定方法。方法正确,手段恰当,就能使学习者正确地掌握知识与技术,同时也能加快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进程。
2.拳击摆拳动作教学不等同于训练
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区别就是教学的目的是使运动员通过学习掌握拳击的技术、技能;而训练则是使运动员通过一定负荷的练习,在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心理素质等方面逐渐适应拳击这一特定的运动项目,而对于塑造运动员的个性、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则是教学与训练的共同任务。
在拳击技术教学中,首先应当将拳击技术的一个内容框架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而做好学习的准备,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其次还要在教学中将新学的技术概念与其头脑中的旧概念进行联系和区别。比如,在拳击技术中有许多防守的技术动作,而人类自身生来就有着自我保护的本能,遇到攻击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作出动作的反应。在后天的生活中,这种防守动作成了人们的习惯动作,那么在教授拳击防守技术时,应当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本能性动作,然后将这种本能的反应性动作与防守技术动作相区别、联系,这必将对运动员克服本能动作,建立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防守技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摆拳击打目标时,拳头所走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弧形,距离较其他拳法都长,动作幅度大,因此,有时容易被对方发现,所以在运用这种拳法时,特别应注意隐蔽性、突然性、注意和掌握出拳的机会。在实战和比赛中,如能恰当、合理地使用好摆拳,可以给对手极大的威胁,尤其是用后手摆拳进行迎击,会产生更大效果,有时一个重拳便可结束“战斗”而获胜。在各种拳法中,从技术要求分析,摆拳的技术要求最高,加上动作幅度大,拳行路线长,对握拳技术、运用技能来讲要求也更高、更严格。如果不能正确地掌握技术要领、出拳的时机,就很难击中对方。如果出拳击空,用力又过大,不仅是对体力的消耗、力量的浪费,而且会使身体失去平衡,暴露自己的空隙,给对方以进攻的机会。为此,在实战或比赛中不便轻易出拳,特别是后手的摆拳,以防止和避免上述不利局面的出现。
西方拳手又将左右摆拳称之为左右交叉拳。摆拳用来反击直拳的攻击往往很有效果。当对手以左(右)直拳攻击时,我一方面向内侧闪避,同时以右(左)摆拳从对手直拳外侧攻击其头部。右摆拳在还击中最常用,但要学精并不容易。它是沿对方左刺拳内侧滑步,右肩下沉躲过对方的左刺拳。转体发右拳从对手左臂外侧还击对手的上颌。手腕要向下压紧,左手成防守状态,保护好下颌。左摆拳反击右直拳的技术要令相同,但方向相反。持左势者的左摆拳是前手拳,由于身体姿势的条件限制,发摆拳时如不加身体的摆动,只是从实战姿势状态下发拳,是不能击出很大力量的。从实战结果和技术运用与战术的要求出发,在出击左摆拳时不应注重力量,而是注意出拳的速度。其目的在于分散对手的注意力,迷惑对方,破坏对方的战术,阻碍对方的进攻行动,为自己进攻和右手出拳创造机会。
右摆拳应用得当,力量重,威胁大,可取得决定性的效果。但是,后手距对方远,动作大,易被察觉,为此应特别注意出拳的时机与准确性。比赛中有经验的队员,在双方对峙、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是不轻易单独发右摆拳的,多是甩左拳配合运用,在对手连续遭到击打,或放松了防守,或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使用右摆拳可以给对方难以承受的重击,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使用摆拳进攻时,为了避免和防止造成击打部位不当所形成的犯规,持右势与持左势实战或比赛中,因对方都是左侧对向自己,因此在出右摆拳时特别注意准确性,以避免击到对方的后脑,或肩背部腰部而犯规。同样,对持左势(即左撇子)的对手应特别注意左手用摆拳击打时的准确性,对所持姿势不同的对手来说,应注意前手摆拳击打的准确性。摆拳一般较少用来攻击身体。因为如果你用摆拳击进攻对方的上体,对方就可以从你的左(右)摆拳上面发右(左)直拳反击,使你吃苦头。
1.空拳练习:对着镜子按照摆拳的技术要求进行练习。以左刺拳佯攻,打出右摆拳,用右直拳佯攻,打出左摆拳。以刺拳佯攻,目的在于掩护紧接而来的摆拳。练击摆拳,要学会真假结合,直拳配合摆拳等。
2.摆拳击打沙袋:沙袋悬挂高度比自己肩部稍高。先向前滑步接近目标,再配合摆拳出击。打出右摆拳的同时向前滑步,当拳击中沙袋时,右脚前滑步恰好站稳,右脚迅速上一步。练习摆拳时,还可以结合其他拳法一同练习,以培养和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以及动作转换的衔接能力。
3.左摆拳击打手靶:习惯左架拳击姿势者,使用左摆拳一般不如右摆拳那样灵活有力。应学会左右开弓,左右手均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拳法。学习左摆拳时,可先请同伴戴上手靶,练习者随着前滑步以左摆拳击打手靶。
应该注意的是,使用摆拳时,自己的胸腹、肋部等处会漏出空当,易被对手用直拳、勾拳等击中。因此,在打出摆拳的同时要用另一只手去阻挠或预防对手反击。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使用左右直拳或左右摆拳时,应先出拳后动足。若反之则容易被对手发觉出拳意图。在平日训练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手先于足”的习惯。优秀拳击运动员出拳总是在动足之前或是手足同时起动。
4.积极防御。为了做好防御动作,拳击运动员应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和善于捕捉战机的能力。拳击运动员应该用他最熟练的动作和姿势从容、镇静、谨慎地进行积极的组合防御。在很多情况下,拳击运动员对来拳的自然反应大都是向后仰,所以要加强自我保护,克服消极防御动作。大部分拳击运动员,尤其是初学者在对方每打来一拳都后仰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用任何动作进行反击的。当传授防御动作的时候(不但要进行辅助练习,而且还需要进行防御练习),教练员应介绍一些特殊的可帮助拳击运动员发展柔韧性和灵活性的方法。拳击运动中的防御练习,不单纯是消极的防御,而应在做好防御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反击。
[1]张震.从邹市明的训练看拳击专项训练特征[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3(2):51-52.
[2]盛红镭.体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27):90-91.
[3]李正茂,王伯远.拳击教学对提升普通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4):86,88.
[4]苏彦炬,吴贻刚,袁艳,吴正平.拳击后手直拳下肢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3(2):118-122,126.
[5]马广卫.散打运动与拳击运动的发展和推广传播的比较[J].当代体育科技,2013(25):143-144.
G642
A
1673-0046(2014)3-0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