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反思与模式探索

2014-02-12 09:34姚靖
台州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名作音乐史助教

姚靖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 音乐系,浙江省 临海市 317000)

《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反思与模式探索

姚靖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 音乐系,浙江省 临海市 317000)

《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中应该坚守建立理论体系、培养理性思维的核心课程价值准则,区分理论知识的积累与理论思维的培养两者的不同性质。在教学上,应改变历史与作品各自独立教学的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模式探索上分三部分:一、加强课堂上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比重;二、加强课前课后作业的监控与落实;三、利用学生助教团队提升管理效率与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反思;模式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简称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一门专业必修课,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将过去的《西方音乐史》(以下简称音乐史)与《外国音乐名作赏析》(以下简称赏析)两门课合并为这一门课程。在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理念上起到了相当有益的指导性作用。通过音乐历史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通过音乐欣赏与理解加深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把握。本文将从课程性质、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模式构建三方面对《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问题进探索。

一、《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性质的再认识

(一)《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设置特点

《外国音乐与名作赏析》尽管由两门以前的课程合并而来,但作为一门课程,仍然有着不同于前两种课程的特点。

首先,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的规划与设计,大多数院校将原来两个学期的课程压缩到了一个学期。从学生认知规律来看,首先应通过欣赏课对外国音乐作品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熟悉过程。因为音乐史课程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之上,而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积累还相当欠缺,在认知能力、听赏习惯还未成熟的情况下,很难完成音乐史课程的顺利学习。而在一个学期内上完《音乐》和《赏析》两部分内容,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调整。

其次,在学时安排上有所减少。以一学期18周,每周2学时为例,原来一门课程学时一般为36学时,两门课程则为72学时。合并后的《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多数院校为每周3学时,则一学期为54学时,这样安排的主要原因是统筹人才培养计划中各学时与学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总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教学内容上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取舍。

(二)《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理念

大多数从事该课程的教师都认为《音乐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但言下之意似乎是这门课程太过理论化了,在教学中难于实施,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赏析》在多数人眼中似乎是一门简单易上的课程,将上述两门课进行融合,可以达到互补的作用。但笔者认为,《赏析》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听音乐,而是通过音乐的具体分析和聆听,了解作品的表现内容、思想内涵、审美旨趣、文化背景。所有这些早己超出了简单听赏的层面,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安排和引导。所以,这两门课程只是分工不同,《音乐史》更注重音乐的源流和发展历程;而《赏析》更注重对这些标杆本体的认知。将这两门课合并为《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其学科性质应该是以大量音乐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建立认知音乐风格的理性能力为主要目标,并逐步上升到对人类音乐文化的关怀层面上来。简单来说,《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一门融合了作品与历史的理论性课程,与强调实践的声乐、钢琴等专业课程属于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

据笔者调查,《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大多数教学实践都是讲一段历史再听一段相关音乐,但缺少具体分析与讨论。这种“1+1”的教学模式其实还是将历史与欣赏分开进行讲授,没有使之融合为一个整体,学生在听赏过程中没有历史观,也没有音乐风格概念。学生们平时听音乐,大多关注刚开始的主题,以单纯听感的美好与否作为评价标准,对作品结构和主题变化很少进行记忆、分析、比较、构建。而上课时,除了“听讲”就是“听音乐”的简单模式并没有改变学生平时听音乐的习惯,也难以实现理性思维的建立。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理论课老师,应该坚守建立理论体系、培养理性思维的核心课程价值准则。教师应该对本课程有着充分的自信,大胆进取和改革,真正将培养理性思维与建立理论知识体系相结合,并有效地贯彻到课堂之上。

二、《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区分理论知识的积累与理论思维的培养

在《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理论性知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种类庞杂,这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但如前文所强调,理论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音乐史中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分析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建立理论知识体系,还要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在信息泛滥的社会大环境下,笔者觉得,学会搜索知识、分辨知识、选择知识、运用知识是当代大学生急需的能力;同时在观念上,判断知识的优劣、品鉴知识的格调、体会知识的内涵也是合格大学生应有的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学中知识内容的教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两件性质不同的教学任务,而我们常常只关注前者,而对后者不甚了了。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填压式模式的主要原因。由于合并后两门课的总学时大量减少,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讲完所有知识性内容。其实,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只应该把最关键的知识性内容放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同时将长期被忽视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中,融入到课堂上。一般知识性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任务和作业的形式在课下让学生自学。思维能力的锻炼除了课上的讲解和讨论,也可以通过课下论文、综述等形式完成。这样,既减轻了课堂教学压力,更锻炼了学生的自学与写作能力。

(二)强调课下实践操作,并做到可操控、有实效

前一点已经谈及在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措施,如讨论、论文、综述等,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在调整了《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应该更多设计不同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内、外完成。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改变理论课不仅仅是上课听听讲那么简单,使他们在心理上更重视该课程,同时增加了学习的参与性,让教学不再单一、枯燥。在实践操作环节中,最困难的是实践环节无法控制,学生自主学习无法真正落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文字能力、研究能力方面相对较弱[1]。他们大都不愿意花时间读书、思考、搜集、写作,常使用抄袭、网上复制粘贴等等手段蒙混过关,使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除了注意实践内容的设计外,更要建立一套可操控、有实效的操作流程,保证实践操作真正达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引入助教,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助教这一角色在很多音乐专业的教师眼中大都是职称的代名词,与实际教学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在笔者十多年的专业音乐学习中也没有体会到助教在教学中的作用。但助教的确是传统大学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因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和人材现状,无法构建平衡的教学人员体系,使得助教这个角色名存实亡。当然,完全以教师为主体的助教体系明显不适合当前的教学现状和师资配比,因此笔者这里所指的助教是以同班学生为代表的教学助理,其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助教也能为教师的教学减轻负担,对学生课下学习成果的检验、监督、回馈起到帮助作用。助教的人数可以为多人,也可以定期轮换,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小组,也可以单独与教师联系。其工作可以代替当期的作业,主要是负责收集、检查、汇总学生的课后作业,还可以领导同学组成小组在课堂上讨论。助教在学期中可以轮换,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让学习、监督融为一体,使教学效率更高。

三、教学模式构建范例与分析

基于以上设想,笔者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这一章节为例,对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流程进行尝试性构建和设计供大家参考。教学过程的一般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展开、教学后的检查与总结[2],笔者力求将理论性知识、实践性操作结合在每个阶段当中,将教学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本章的教学内容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艺术歌曲”的艺术形式,了解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代表作曲家的不同风格,熟悉代表性艺术歌曲作品及其艺术手法。在介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代表性作曲家的介绍上,笔者认为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其中涉及音乐理解、文学理解、语言障碍等多方面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笔者将集中于浪漫主义早、中期的艺术歌曲创作。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更容易理解,音乐形式也更具典型性。

(一)课前预习

本章中,预习应该围绕艺术歌曲的形式基本特点、浪漫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联系、艺术歌曲的现实审美意义等方面进行。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前预习一般要求任务明确,难度低,以简单搜集、判断、整理为主,以提升兴趣为目的。切不可布置模糊不清的讨论、论述类题目。比较简单的预习方式有:从字典里查名词解释、背诵主题旋律、朗诵歌曲歌词等。相对有难度的预习可以通过思考题的方式提出,但需要形成有条理的文章。同时,助教的工作也应该参与其中,起到监督、审查、整理的作用。在作业完成时限上也要设计要求明确,保证整个流程顺利进行。以每周一次课为例,预习题学生应该在3天内将作业交至助教团队,助教团队则应该在2天内完成汇总工作并上报给老师。

1.预习题:

(1)根据教师提供的乐谱,聆听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D.550,Op.32)、《野玫瑰》(D.257,Op.3,No.3)、《魔王》(D.328)、《小夜曲》(D.889),舒曼的艺术歌曲《可爱的五月》(op.48之1)、《古老邪恶的歌》(op.48之16)、《小夜曲》(op.36之2)。背诵《小夜曲》歌曲旋律第1-8小节、《可爱的五月》第1-8小写,做到能够默写五线谱或简谱,上课检查。

(2)从辞典中找到关于艺术歌曲的解释及出处,并说说看舒伯特的《鳟鱼》在哪些方面符合艺术歌曲的标准。

(3)到图书馆找一首浪漫主义诗歌,介绍其作者,诗歌内容,并准备在课堂上朗诵。

(4)中国有没有艺术歌曲? 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和西方艺术歌曲在哪些地方类似或不同?

2.助教工作:

(1)同学的作业中一共找到了多少首浪漫主义诗歌,有没有不属于浪漫主义诗歌的例子。

(2)同学的作业中“艺术歌曲”的解释有哪几种,对它们的出处进行汇总,找一个助教团队认为最好的解释。

(3)汇总问题三的答案,认为从周代开始的占多少?从唐代开始的占多少?从宋代开始的占多少?以此类推。找出助教团队认为最合理的三个答案。

(二)课堂讲授与互动

课堂教学应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对作业进行评价,其次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介绍,最后是重点讲解,中间穿插讨论、互动等环节。

在评价环节中,应该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和相应检查,对默写主题部分进行检查或抽查。将作业中的代表性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同时,对于助教团队的工作也应该进行评价,尤其是他们得出的观点或评选的结果,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的另一个作用是引入教学。在学生们初步了解本章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直入主题,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内容,而不用从头开始一点点介绍,有助于提高效率。

在重点讲解环节中,应该对艺术歌曲的重要特征进行强调,这一点可以结合具体音乐作品来进行。如舒伯特的《魔王》,从歌词、伴奏、表演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歌曲,也了解了艺术歌曲的形式和审美精髓。其次,还应该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进行介绍。这一部分相对较困难,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力图让学生清晰了解历史脉络,建立起宏观的音乐视界。重点应该放在“浪漫”一词的剖析上,比较它们与“古典”时代音乐风格、手法、表现内容上的差异,探究浪漫主义作曲家活跃的创新思维和诗意的表现旨趣。

教学中的互动主要以提问和展示为主。在本章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作业内容列举相对容易的问题进行发问,也可以让同学上台展示艺术歌曲的表演,或者朗诵浪漫主义诗歌。对于艺术歌曲《魔王》的理解上,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进行朗诵表演,以体会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

(三)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具体内容进行讨论,它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最佳场合。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的延伸,也可以是同学预习或熟知的知识内容,还可以针对大家熟悉的社会音乐现象进行讨论,针对高师专业并非音乐学专业的课程特点,讨论内容的范围其实可以比较宽泛。讨论以提问和辩论的形式最合适,尽量明确、简单、易懂。大学生自发讨论的能力相对不足,辩论这种形式因为有目标,易集中话题,难度相对小一些。辩论分A、B两组,以助教团队中的队员为主力,可将学生预习或作业中完成较好的同学的观点拿出来进行分享。

以本章预习题中第三题为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国歌曲入手,通过学生比较中、西方艺术歌曲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艺术歌曲[3]。这一题有一定难度,学生的答案也相对多样化,很容易引出讨论。教师可以先评价这一题的答题情况,分析一下助教团队的汇总报告。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或辩论。但不要求得出具体答案,让学生在辩论中进行自主思考,通过“对话与阐释、互动与构建”的方法来让学生形成对艺术歌曲体裁形式与艺术内涵的认识[4]。

1.讨论论题:

(1)中国古代《诗经》中的《关雎》是不是艺术歌曲?唐诗、宋词可以演唱,它们是不是艺术歌曲?近代《玫瑰三愿》是不是艺术歌曲?

(2)艺术歌曲中,是“诗”比“歌”重要,还是“歌”比“诗”重要?

(3)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有什么区别?

(四)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与预习作业同为课下完成的内容,在时间上两者几乎同步,因此两者的作业量总和不应过大。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该紧接上课讲述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以论述、综述为主要形式。除去必做的习题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扩展阅读和视听材料,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音乐视野的同时,不占用上课的时间。所有课后作业也应该如预习题一样,交给助教团队进行汇总和整理。

1.课后作业题:

(1)聆听舒伯特艺术歌曲《小夜曲》(D.957)和舒曼艺术歌曲《小夜曲》(Op.36之2),从歌词、旋律、伴奏等方面比较两者在风格上的差异。

(2)观看舒伯特、舒曼的介绍性讲座视频或者传记电影以及纪录片,了解两位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给出视频链接,学生可自己观看,也可集中观看)

2.助教工作: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汇总同学的作业,每位助教总结出一份报告,要能涵盖小组内同学的观点。

(2)助教小组应在课余时间组织观看课后作业(2)中的音乐视频以及听赏课后作业(1)中的作品。

四、结 语

笔者在教学中对上述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尝试,受教学计划及时间限制,主要以分段的方式在课堂以及课下进行。从反馈情况上,学生对课前准备认识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在作业完成情况上不太理想,容易影响到后续的教学。其次是助教的工作安排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在总结同学作业方面要进行细致指导。课下安排欣赏等工作需要学校及其它部门协助,学生也还未形成自觉听赏的习惯。由于课堂讨论情绪热烈,不容易控制时间,因此,在实施时需要更充分的准备,讲授与讨论的比例还需要进一步调整。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受教学计划与课程规划制约,欣赏和讲授占用的时间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比例很难缩小。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方式的变化,还需要主管部门和教学体制构架层面的支持。

[1]黄小明.高师音乐舞蹈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

[2]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1.

[3]蔡良玉.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中西比较视野的思考[J].人民音乐(评论),2006(01).

[4]朱宁宁,杨九华.后现代教育理念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启示[J].人民音乐,2010(01).

The Rethinking and Method Exploration on the Course Teaching “The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of Western Music”for Music Education Major in Normal University

Yao Jing

(School of Art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The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of Western Music”is one of compulsory course for music education major in normal university,which integrate history and music appreciation.Students can foste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music by history learning,and comprehend the music style through appreciation.It is a theoretical course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Teacher should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theoretical course in teaching.Besides,the teacher should differ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emphasize the practice in theoretical study,and be with the help of teaching assistants to accomplish the teaching.

music teaching in normal university;“The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of Western Music;theoretical property;teaching;rethinking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4.02.015

1672-3708(2014)02-0065-04

2013-09-10

姚 靖(1978- ),男,湖北咸宁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名作音乐史助教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微趣图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对跨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高校民乐专业西方音乐史教学研究
名作欣赏
向新闻名作学习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