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迪 周会祥
2014年4月29日,由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与深圳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深圳社会主义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深圳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张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说:“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本次学术理论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对于我们深刻缅怀邓小平这位历史伟人,学习他的光辉思想、崇高品格和革命风范,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坚持用最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张虎院长诚挚邀请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继续关注深圳新一轮的改革实践,为深圳特区发展多提建议,为特区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倾注新活力。
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峰指出,继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后,纪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件大事,是继承和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重要宣誓。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又迈出了新步伐,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阐述上,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相关论述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围绕创新国家治理体系这个主题,张峰会长从历史方位、现实基础、理论意义、理论创新、与传统理论关系、中西制度差异和发展方向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从六个方面探讨了未来治理思路,即“经济治理要活、政治治理要稳、文化治理要正、社会治理要善、生态治理要美、党的治理要严”。
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延续、研究方法、分析框架、改革思想与当前三中全会精神之间的联系”和“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间的关系”两个主题进行研讨,部分学者还就邓小平有关“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角度进行了主题发言,都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个主线做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
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杨春长认为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再次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实际,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挽救了党。
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董德刚指出,目前部分同志因过分强调中国特色而否定一般、否定普遍是不应该的。当前应该着重从社会制度、科学社会理论、现代化三个角度开展研究,澄清一般与特殊的动态关系,对于我们全面深刻理解与把握改革开放精神有着重要历史意义。
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肖莉认为,三中全会对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一是在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重申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提法在过去党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并没有直接表述。二是“两个毫不动摇”对今后非公制经的发展将起到较大促进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了产权保护制度。四是肯定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五是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求。
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建议学界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须站在整体宏观的高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形成一个较为整体、全面的研究框架。他提出,可以将三中全会决定与邓小平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做比较,从宏观与微观、继承与发展、个别与一般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三中全会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建议用具体的内容进行案例剖析,如将邓小平理论有关对外开放思想与三中全会通过的有关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定做一个微观的比较,可清晰发现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实质上是经历30多年发展历程的创新型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聂月岩认为,三中全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与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初期邓小平已明确提出,该论述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并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不要忽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邓小平也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但是必须稳妥进行,二者是完全关联的,这同样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占阳教授对邓小平有关环境保护的思想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在邓小平主政时期,因邓小平、陈云以及当时一线的领导人都普遍重视环境保护,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具体来看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比较成功,没有恶化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的环境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政治体制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刘东超教授认为,协商民主需要有一个庞大的、深厚的联合体系作为支撑,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文化,需在文化层面上做思考和寻找答案。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缺陷出发,提出了培育相应文化的思路,一要寻找认知底线,二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商网络,三要进一步疏导社会各种不良情绪,四要加强社会的宣传工作。
深圳社会主义学院陈和香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情况下,如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为人民关心的重大现实课题,邓小平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扩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而且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该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内政问题上,提出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二是提出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办法,为协调国际关系提供了新途径,三是在该原则基础上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四是把该原则的精髓落实党内各机关工作中,从而为我国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赵丰教授将目前有关对邓小平理论研究进行了归类分析,一是邓小平自身通过思考、观察、实践所形成的决策或认识,二是邓小平经长期观察、思考、不断实践并不断完善的论断,三是由邓小平提出但尚未得到完全解决的问题,并指出未来研究需着重于后两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李道湘教授分析了西方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存在的缺陷,认为纯粹的协商矛盾是没法调和的。
北京市委党校的龚文婧认为,协商民主理论的引入和借鉴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虽其源于西方民主理论,但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当前重大政治决策到地方治理与基层民主以及新型网络监督的运用实践,都可以看出协商民主理论对我国民主政治形态与民主政治实现路径的广泛适用性,培育民主社会所亟需的公民社会土壤是存在较大可能的。
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教授认为,因西方传统民主制度存在天然缺陷,协商民主才得以提出作为补充,因此践行协商民主可以开发多种协商模式,最重要的是“上层对下层”的协商,在一定意义上能为多元社会、各种群体利益的平衡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
西南大学倪志安教授认为,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政治的独特优势,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不能相互替代,当前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找到一个适应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商和选举的制度,但永远不可能存在一个最佳的状态。
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曾文洁认为,邓小平关于民主的思想是对中共初期“三三政权”民主制度的总体概括。其联系体现在:一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基础是在主体间寻找最大公约数,邓小平认为协商民主要广泛达成共识,二是协商民主发展的主要目的是给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三是协商民主的对象和范围是共同为国家奋斗的主体和目标,四是协商民主应坚持的原则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五是协商民主的方法是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会议的作用,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天津社会主义学院李雯老师认为,中国党际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历史的维度对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形成进行梳理,证明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诞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并提出在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情境下,通过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协商民主的认知和实践可以阐释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形成的内在关系,从而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主任贾小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实现了对民主党派性质判断的革命性创新。这一理论创新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进步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性质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张瑞芬教授提出,首先党际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党际协商民主对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党际协商民主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王建均副教授认为三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推进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发挥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二是做出了努力培育协商民主文化的决定,三是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拓展基层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四是加强相关法制建设,促进网络有序协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冯海波老师认为,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功能和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一要重视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协商民主实践,二要要正确认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三要客观分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的本质区别,四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功能与作用。
最后张峰会长作了会议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会议研究的范围既广泛又集中,特别是在协商民主方面的研究,协商民主不单是中国有,西方也出现了协商民主理论热,不论是选举民主还是协商民主,都属于民主,都需要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需要将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学习“四个不要”:不要概念化、不要固化、不要庸俗化、不要好高骛远,这些精神都需要今后真正领悟和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