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以人为本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观

2014-02-12 05:29:55王连喜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群众改革发展

王连喜

面对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制度僵化的惯性以及执行力不落地等问题,使全面深化改革这项系统工程显得极其复杂、艰难。我们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唯此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上观察谋划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略推进改革,以睿智的哲学思维科学论证改革,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的认识上达到了新高度,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提供的必须坚持的重要经验,[1]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首要观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民群众与改革关系的鲜明态度,是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人为本改革观的明确宣示。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只有依靠人民,发展只有为了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克服各种阻力与障碍。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实践要求,也是执政为民执政观的真实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在改革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法宝。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习近平指出:深化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35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由人民评判改革的成败的信条不动摇,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及时地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实和保障群众权益。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改革的红利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反映在老百姓身上,发展成果无法惠及最广大群众,改革就会失去动力,发展将没有意义,稳定的环境就难以保证,建设和谐社会也就离开了民意根基。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这是坚持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摸着石头过河”,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我们党35年来一以贯之的改革思维。改革开放是人民的选择,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表明,新中国的建立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人民群众用双手辛苦劳动换来的,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是人民群众首创出来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坚持改革推进改革的力量源泉,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改革智慧和社会活力的不竭源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的期盼为工作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就始终有强大的民心后盾和民意基础,这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力量之源。当然,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通过执政党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走弯路、受损失。因此,新阶段新起点上,改革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发展要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就必须汲取群众的创造智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调动群众改革积极性,同时,还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改革。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必须践行群众路线,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正能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就是一个不断达成共识积聚能量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对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权力结构进行整合,对相对固化的利益格局进行调整,也是一场新的触及灵魂的革命,这就需要站在新的起点上,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惯性和思维模式,冲破改革不彻底的体制机制羁绊,甚至清除那些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阻挠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新障碍。这是一场极其艰难复杂的改革系统工程,所以,习近平指出:要通过改革“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2]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改革共识,激发全社会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正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推动改革发展,是同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致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和发展正能量。35年改革实践证明,只有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市场、社会活力,形成改革、发展合力,才能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有序推进改革

35年改革开放的首要经验,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自信。这条道路的具体体现,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习近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他说,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问题上,全党同志都要坚持做到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定力、政治定力、战略定力。改革开放的历史昭示我们,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是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验。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了这一改革目标和方向,成为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进程中又一重大的理论建树和实践推进。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活力之源。35年来,市场机制解放并催生了蓬勃的生产力,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35年来,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实现了体制变革、社会转型、观念变化、利益调适,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5年来,将市场经济的种子播撒入社会主义的土壤,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活力之源。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关键要尊重市场规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培育多元的市场主体,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构建完善的要素市场;核心是把握政府职能定位,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重点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切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必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决定性作用”并非“全部作用”,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必须以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前提的,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两只手”相得益彰,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将迈出新步伐。

今天的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在内的全方位、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自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一些体制机制,需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及时推进、相互协调,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要使各领域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存在方向性目标和重点的倚重与坚持问题。

(三)全面深化改革在坚持制度方面的根本性要求、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还要坚持改革的具体原则要求。习近平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今天,“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公平焦虑”却越来越多,人们对公平正义呼声强烈。改革必须促进“权利公平”,通过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弥合“城乡二元鸿沟”,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改革必须促进“机会公平”,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让不同类型的经营者平等参与、同台竞技;改革必须促进“规则公平”,不信“潜规则”,坚持“显规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健全法律体系,用法治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各种利益主体才能公平竞争,释放创造潜能。改革,必须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政府既要跟上市场节拍,又要守护公平正义,每一次改革都应考量是不是保障大多数人切身利益,同时让“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让社会力量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调节器”。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在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改革就能最大程度地凝心聚力。

全面深化改革还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原则。习近平指出,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课题,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他说,十八届三中全会设计的改革举措,都是紧扣发展、公平、活力、人民福祉、安全、长期执政等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展开的。[3]所以,各级领导要充分意识到: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牢牢把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向;要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境界。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遵循科学规律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自我调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以科学的态度准确把握规律,就是科学把握和处理各种带有规律性的矛盾关系,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认识前提。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具体说来,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重大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五个辩证关系”——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4]

(一)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是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把握改革规律性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强调,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学习历史中发现规律;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从洞察趋势中把握规律;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从集思广益中认识规律;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从改革实践中提炼规律。[5]“四个下大功夫”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我国35年来改革开放的充分肯定,也是为坚持走中国道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明确了方向,并且提出了根本性的任务与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习近平看来,下大功夫调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矛盾论的深入把握。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抓住改革创新的关键问题,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难点问题,研究对策、寻找答案;就是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6]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上”与“下”的呼应,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过河相结合。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着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地聚合了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7]

我们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趟深水,过险滩,“导航仪”不可或缺。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有合理的改革路径;有明晰的系统谋划,才有扎实的改革措施。缺乏顶层设计,改革难以凝心聚力,有的改革不仅要顶层设计,还要顶层推动,全面改革拒绝碎片化。啃掉“硬骨头”,非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能够单打独挑,必须从顶层谋篇布局。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就要集思广益,鼓励先行先试,让群众探索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推动改革的滚滚热潮。越是牵涉面广、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往往难度越大。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每一份改革方案集民智、顺民意,才会破解千难万难。正如总书记所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8]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点”与“面”的协调,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既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又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完善。在全面改革中,只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才能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正如处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一样。各个领域的改革也有各自的重点,同样也要用把握重点、统筹兼顾的方法加以推进,正如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一样。如在推进协商民主方面,改革要以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为重点;在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用方面,又要以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而展开的“五位一体”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改革辩证法的绝妙应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必须坚持从全局出发深化改革。从全局出发深化改革,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看改革是不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作出的改革决策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要看是否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9]

改革中的“面”,并不意味着单兵突进。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10]

改革中的“点”有主次。抓准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这一“马前卒”疾步快跑,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营改增”渐次铺开,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形成倒逼。[11]

改革中的“诉求”有缓急。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等等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在这些紧要处发力,改到痛处,改得彻底,既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也能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改革信心。[12]

改革中的“结果”有好坏。全面深化改革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是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一种包括辩证法、实践论在内的系统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对于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化挑战为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用两点论看待问题,既看到面临的机遇和有利因素,又看到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未雨绸缪、科学研判,守住底线、不破红线,及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并促进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各项工作的主动权。[13]

总之,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展示了我们党从容驾驶改革航船的智慧、技巧与能力。

(四)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变”与“稳”的平衡,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相结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遵循改革的规律,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特别是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既要谋变,也要求稳。处理好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胆子大,就是要坚定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步子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胆子大与步子稳相结合,才能既有闯的劲头,又不会犯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习近平指出,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强调步子要稳,就是各项改革必须有序推进,不能任由各地各部门自行其是、各自为战,不能跑急、跑偏、跑乱。行稳才能致远,改革才能图治。把握好“稳”与“改”,既是经济工作主旋律,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法。[14]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这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关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是35年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面临多元多变的新环境,改革不再是先前皆大欢喜的“帕累托改进”,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气闯关夺隘,不失时机地大胆开拓。改革越前进,发展就越有底气,抗风险能力越强,越能获得积极的社会稳定。如果因为局部利益和短期风险而顾盼犹疑,就可能前功尽弃。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无论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还是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都应科学衡量。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更要稳妥谨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推行,必须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消解隐患,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循序推进。[15]

习近平深刻地指出: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就改善人民生活。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明确指出了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价值指向,而且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改革啃硬骨头、涉险滩,归根结底是为了克服既得利益的掣肘,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促进更好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发展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指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稳定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大、最根本的利益,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紧紧围绕改善人民生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才能达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最大程度的统一,才能让改革红利释放到最大限度,发展绩效达到最高水平。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3:6.

[2]习近平在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的讲话.“从群众最期盼领域改起,从制约发展最突出问题改起”,新华网,2013-12-10.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3:90.

[4]习近平在湖北考察“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新华网,2012-7-22;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新华网,2013-11-28.

[5]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3-7-25.

[6]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长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3:90.

[7][8][9][10][11][12][14]参见统筹协调,上下呼应闯险滩[N].人民日报,2013-11-11,01 版.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N].人民日报,2013-7-30.

[15]评论员文章,实现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五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N].人民日报,2013-8-16.

猜你喜欢
群众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