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莉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古代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是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经验。特别是孔子所创的儒家思想,由于其学说内容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而成为官方学说,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最为丰富,影响也最为深远。尽管其中有落后腐朽的思想应当予以剔除,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现代意义。
《三字经》成书于南宋时期,由当时儒者王应麟创作,后又被明清学者增补。全书三字一句,共有一千余字,文笔自然流畅,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三大启蒙教材。古人评价《三字经》:“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作为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中的许多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思考《三字经》的思想政治方法的现代意义对于推动现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早,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教育方法。在古代中国儒家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当时,教师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正规教育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三字经》中的“教不严,师之惰”就是强调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字经》作为一本启蒙教材,也是儒家系统教学的大纲。书中对于受教育儿童学习使用的教材要求,即可体现其对教育灌输法的重视和运用。“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其中的“四书”、《孝经》、“六经(《三字经》语)”都是强调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经典。《荀子》强调“礼法并施”,体现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扬雄的《法言》强调对早期儒家思想的回归;《文中子》体现的是王通的思想,强调“三教合一”;《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经典,其中“无为”和“逍遥”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三字经》将包含儒家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书籍列出,规定出儿童应该学习的教材。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强调忠孝的政治伦理思想以及三教合流,外儒内法的政治观点正是通过这些教材的使用得以对儿童进行灌输。
另外,《三字经》通过三字一句的形式,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编成容易背诵的字句,琅琅上口而又简单易懂,使儿童在轻松的学习诵读中,记忆并理解简单词句的深刻内涵,使得《三字经》对于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比其他经典要好。《三字经》通过简易而又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传播开来,使民众易于接受且遵守,从而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教育灌输法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这正是强调了教育灌输的重要意义,但是教育灌输法在新时期面临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在带来巨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弊端。特别是拜金主义和多元思想的泛滥,使得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灌输教育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单方面的理论灌输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由于受教育者自身知识水平结构的不同,许多生涩复杂的规范理论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地被理解和掌握。《三字经》中的教育灌输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地强制灌输,而是采用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利用汉语词汇丰富变化的特点,采用一种三字一句、押韵易诵的形式,将儒家道德规范和常识串联起来,既起到了识字启蒙的教育功能,又起到了对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思想的教育灌输功能,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当前,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心理发展水平、道德能力和物质需要,教育者应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进行道德规范和政治观念教育,在灌输教育的同时,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其对教育内容产生正面回应和自身体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在双方互动配合的过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字经》的一大特点是用典极多,举例丰富。全文一共举例二十一个,用来表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孝悌观念以及勤学刻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黄香温席的事例表现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孔融让梨则教育儿童对兄弟要友爱恭敬;孟母和窦禹钧是父母教育的楷模;文章最后一部分通过近二十个名人事例勉励学童要养成勤学刻苦的品德。
《三字经》中的榜样教育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运用积极向上的正面榜样进行激励和教育。这与受教育者处在儿童时期,心智和认知水平发展不完善有关。积极向上的事例激励孩子们在反省自我不足的同时,产生向榜样人物看齐学习的想法,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更好地向社会普遍接受的模式靠拢,形成符合统治阶级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榜样教育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榜样教育具有示范性、激励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能够行之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促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思想规范。因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重榜样的运用。运用榜样示范法要遵循以下要求:首先,注意榜样的选择和宣传。《三字经》对于榜样的选择非常慎重,例如:针对好学品德的养成,作者分别从贫穷、辛苦、年长、年幼、女子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勤奋好学的事例和榜样,既全面又具有代表性。《三字经》作为当时儿童启蒙教育读物,其内容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书中典型榜样的选择,既涵盖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又具有典型性,能够贴近受教育儿童本身,激励儿童向榜样看齐。其次,既要注意正面榜样的激励教育作用,也要注意负面教材、反面典型的威慑劝阻作用。《三字经》中的例子都是正面向上的榜样,这主要是基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和价值观发展的规律,作者慎重地选择了这些事例,既是对儿童的负责,也是受儒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中庸思想的影响。但是,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正面榜样的选择,也要有负面教材的威慑和警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忘记事物消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只讲正面典型,宣传好的一面,不讲反面典型,那么正面典型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反面典型应用得当能够从反面促使人们从正向善,收到正面典型宣传收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新时期,如何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合理选择和运用正面激励和反面激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三字经》开篇引用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性相近,而由于后天的改变导致性情秉性的改变和差异。并进一步指出“苟不教,性乃迁”,不接受教育,天性善良的秉性就会改变,以此表现教育的必要性。然后,《三字经》用“孟母三迁”和“五子登科”这两个典故分别表现家庭、环境在教育孩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孟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搬迁三次;为了让孟子安心学习,不惜“断机杼”来勉励孟子。窦禹钧通过自己德行的提高,给儿子做出表率,使得五个儿子都有了成就。这样两个例子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即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再者要以自身作为表率,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起到身教示范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光承担儿童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也肩负着道德品质塑造和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责任。父母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忽视一切家庭义务,特别是忽视对孩子的义务,在英国工人中是太平常了,而这主要是现代社会制度促成的。对于这种在伤风败俗的环境中——他们的父母往往就是这环境的一部分——像野草一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还能希望他们的后代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不仅表现出英国工人阶级惨淡的生活现状保证不了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体现了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对于子女品德行为的影响特别突出。并且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渗透性、针对性、亲和性和权威性的特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而,来自于家庭的熏陶感染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影响,《三字经》中也不断用事例强调这一点。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起点,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建设,重视熏陶感染法对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要特别注重育人环境的建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培育良好的环境。
历史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加强民族凝聚力。历史教育对于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发展以及人生的追求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说,历史教育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好地树立起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也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加强历史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确立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三字经》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用两百多字,大约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了从三皇五帝到明末的历史。作者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使用“一字见义”的春秋笔法来表现个人所属阶级的价值观念。如“至孝平,王莽篡”,用一个“篡”字,表现王莽夺得天下名不正言不顺,触犯了儒家“忠”的道德准则,受到万世的唾弃;又如“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用短短十二个字表现周王室东迁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天下诸侯并起,争夺天下霸权的历史现象,体现了作者对王道正统衰落的惋惜和对战乱纷争的不满。《三字经》的作者运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读。儒家将倡导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观表现在《三字经》中,即让儿童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受到儒家主流思想好恶的感染,对于历史事件形成符合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
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意义。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也有人曾说过:“西方是宗教的历史,中国是历史的宗教。”历史的修订和编写很好地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标准,古往今来,史书往往都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用以传达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时至今日,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社会上一些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混乱,历史教育不仅能澄清事实真相,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传递社会的独特思想、责任以及公民道德,使社会成员获得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发展倾向以及技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历史观的确立,都必须通过历史教育来确立。因此,抓好青少年的基础历史教育和青年学生的近代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历史教育也应当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线。
自我修养法是指受教育者按照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修养,使得自身的道德水平达到教育所要求的目标的方法。中国古代十分重视自我的教育和学习,认为“修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儒家经典《大学》中所提到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将“修身”放到承上启下、衔前接后的重要位置。君子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素质修养,从而影响整个家族的精神风貌,进而对于一国乃至全天下的进步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中不难看出“修身”的重要作用。
《三字经》中虽然并没有明确表明自我修养的具体方法,但是文中列举了众多事例和故事,作者通过优秀事迹的传播和灌输,使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向榜样学习看齐,并且通过语重心长的话语劝诫儿童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和觉悟,激励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发掘和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帮他们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动机系统,为自我教育提供不竭动力。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强调,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动和环境等外因,同时也要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与自我修养等内因。只有这样,外因才能通过人们的内因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三字经》中以具体事例倡导人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从而使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内化为自我的主体意识。
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借鉴《三字经》中的个体自我修养法促进青少年个体道德修养素质的提高,也要注意集体自我教育,通过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让受教育者集体进行自我教育。把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在集体活动中共同进行自我教育,与其他成员互动交流,对比自身自我修养的目标和方法,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促进集体成员更好地提升自己。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整理和运用这些文化遗产中的优良部分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著作,其中固然有糟粕和不足,但是必须要将其优秀合理的部分加以鉴别和分辨。《三字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作品,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将合理的成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实践中去,使文化遗产在今天实现其现代价值,焕发新的光彩,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王应麟.罗文博解说.三字经解说[M].合肥:黄山书社,2006.
[5]宫丽艳,刘经纬 .《三字经》的德育方法[J].学术交流,2012,(5).
[6]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