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意象再造视角下的英语散文翻译策略研究

2014-02-03 19:40周晓骎朴香玉
2014年38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翻译策略

周晓骎 朴香玉

摘 要:根据姜秋霞提出的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文学翻译存在格式塔质,即语言结构和审美体验两个维度的还原。在翻译过程中,不论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目的都是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维度。本文尝试依托刘炳善汉译《英国散文选》,将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实际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来,并尝试分析刘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格式塔意象再造;语言结构;审美体验;翻译策略

一、翻译策略综述

策略即计谋,是用于實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因此,翻译策略即是所有为达到翻译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方法的集合。不同的翻译策略中蕴含着千差万别的翻译理念,它的发展与翻译理论的进步息息相关。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翻译策略的研究多集中于静态的,孤立词层面。C. F. Hockett 提出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te)翻译法。J. C. Catford 则认为翻译研究应固定于诸如语音、词汇或词组等特定层面。70年代后,鉴于翻译理论趋于关注篇章层面,翻译策略的研究也更为关注译本的整体性。James S. Holmes 提出了元语篇三层次转换理论,该理论指出译者在感受原文后,基于导出原则(derivation rule)和对应原则(correspondence rule)勾勒出两幅与原文有关的图表,译者根据投射原则 (projection rule)决定如何翻译,并将第二幅图表作为翻译好坏的评判标准。M. Snell-Hornby 提出了类格式塔式的由上至下的综合翻译理论。她详尽分析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充分说明了文学,专业文本,亦或是普通语言文本等各种特色文本的翻译策略之间,绝非存在天壤之别,实则相互关联。

Basil Hatim指出翻译研究范式从接近原语变得更接近译语。因此西方翻译策略近年来也变得更关注文本篇章层面,尝试从文章整体出发来研究。尽管如此仍有不足。西方翻译策略很明显遗漏了审美因素 (王树槐, 2006)。据此,国内学者姜秋霞提出了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认为如何采取适当的方法还原原文的美是文学翻译的关键所在,而该关键能在译者对原文的格式塔理解中实现。

二、文学翻译与格式塔意象再造

文学是传递美的艺术作品。相比于其他文本类型,其双面性格更为明显。首先,任何文学作品的基础都是语言。这些语言按照特定的规则,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组合。但是,文学作品并非停留在语言简单的排列组合层面。这些有机统一组合还额外生成了对应的情景因素,即美之所在。比如,对于人物行为言语等外化的描写又使得读者对该人物的脾气秉性,行事作风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这些内藏的美,作者看似虽未着丝毫笔墨,却能将之生动地外化,这就多亏了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构成了特定的情景,使得读者也能感作者所感,品原文之美。

文学作品的双面性格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首先需要认知原文的语言结构,包括作者的用词特色,句式特点,段落安排等。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与文风,认知它们是译者在通篇阅读原文后的首要任务。此外,译者需要体会原文的美,并在译著中传达这种感受。因此,译者的翻译不再是只从词句的单纯结构等值入手,翻译的等值还应在美的传达上有所对应。翻译在还原作者语言结构特色的同时,也必须考虑语言的外延意义,即目标语的组合是否能成功传达原文给读者带去的感受。

不论是译者的语言结构认知,还是审美体验,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认识行为。比如,我们看到一幅画作,意识层面先得到这幅画的大体内容,主要场景,而不是组成它的颜料,画布材质等。根据认知心理学,这被称为意识的完型性,属于格式塔心理学范畴 (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gestalt)原意形状,后发展为完形之意,表示任何主体在认知事物时,“一种结构体知觉的信息都首先在大脑中自然组织成有机块(unified groupings) (姜秋霞, 1999)。因此,当意象被贴上格式塔标签后,意象就更为注重其本身的整体性质。在文学作品中,任何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是一个词都可以成为格式塔意象,而在姜秋霞的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中,格式塔意象偏重于宏观层面,如一个段落,篇章等。任何文学作品中的格式塔意象都存在格式塔质,即语言结构和审美体验的有机统一(Jiang Qiuxia, 2002)。为了更好地还原原著,译者必须兼顾语言结构和审美体验上,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充分把握原著的格式塔意象,采取自上而下的翻译策略,从整体上把握原著,在部分的翻译中构建原著格式塔质。姜秋霞认为,译者充分理解原著格式塔意象能在三个方面起到独特效果,即用词,句法结构以及原文风格层面(姜秋霞&权晓辉, 2000)。

三、《英国散文选》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英国散文选》共分上下两册,选录了英国十六位作家的二十九篇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英国散文选起源于蒙田英译《随笔》,随后,培根的哲理性散文使英国人印象深刻。十八世纪时,英国散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人办刊之风悄然兴起。如《评论报》、《闲话报》和《旁观者》等。在这些刊物中,大多数作家都使用随笔的形式来发表言论。以至于到了十九世纪,随笔成为了主流。一批著名的随笔家纷纷涌现出来,如兰姆、赫兹利特等。浪漫主义之后,英国散文界朝着现代派、意识流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出英国散文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各有特色,译者如何能准确把握这些特色成为了一大难题。本文尝试依托刘炳善的汉译本,从格式塔意象再造角度谈谈如何还原原文的格式塔质,并探讨其具体的翻译策略。

首先,格式塔意象再造使得译者能更好地把握原著各词,词组的含义,做到准确再现。

原文:Because she had been such a good and religious woman; so good indeed that she knew all the Psaltery by heart, ay, and a great part of the Testament besides. Here little Alice spread her hands.

(A Selection of English Essays Charles Lamb “Dream-Children: A Reverie”)

译文:因为她是一个又能干、又虔诚的人——她是那么能干,把一整本《赞美诗》,嘿,还有大半本《新约》,都能背得下来。听到这里,小阿丽思惊奇地摊开了小手。

(刘炳善译《英国散文选》)

在上述的译文中,religious一词没有被译成宗教的,因为根据后文所述,“她”能背诵《赞美诗》和《新约》,说明“她”对宗教很热情,或者说很虔诚。因此,religious woman 译成宗教妇女会使读者摸不着头脑,而虔诚的人更好地译出原文味道。此外,对于spread her hands,译者增译了“惊奇地”。如果不增译,有些读者未必能理解为什么要伸开双手,增译后,原作者的描写意图豁然清晰。其次,为什么增译的是“惊奇地”,而不是“开心地”等,这就需要理解原文的整体意象。结合前文,“她”的记忆力惊人,能熟记如此之多的东西,确实使人感到惊讶不止。分析下来,可以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并不是字对字的翻译策略,而是根据全文格式塔意象,适当转换词义,并使用增译等手法,使得译文更符合译入语读者的口味,更清晰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其次,翻译前把握格式塔意象能更好地帮助译者理清句法结构,在译著中随机应变。

原文:Though fond of many acquaintances (1), I desire an intimacy only with a few (2). The Man in Black (3), whom I have often mentioned (4), is one whose friendship I could wish to acquire (5), because he possesses my esteem (6). His manners (7), it is true (8), are tinctured with some strange inconsistencies (9); and he may be justly termed a humorist (10) in a nation of humorists (11).

(A Selection of English Essays Oliver Goldsmith “The Man in Black”)

译文:我虽广爱交游(1),却只愿跟少数知己亲密来往(2)。我常常提起的(4) 那位黑衣(3),就是因为我敬重他的为人(6),这才愿意同他做朋友的(5)。自然(8),他做起事情来(7)顾前不顾后,有些古怪(9),在一个专出滑稽人物的民族当中(11)算得一个地地道道的滑稽人物(10)。

(刘炳善译《英国散文选》)

从以上的翻译例子中,可以看出译文并没有照搬原文的译序,而是作了适当调整,译文调整语序后,读起来更符合译入语的读者习惯。但是译文并没有改变原文的主旨,仍然表达了作者本身同黑衣人交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尽管黑衣人存在古怪作风。因此,译者的语序调整是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也是译者在准确把握了原文格式塔质,或者说原文整体意义后才能做到的。

四、结语

根据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译者在阅读原文后,依据原文内容构建关于原文的格式塔意象图式。根据该意象图式,译者利用译入语将之还原。在还原過程中,语言结构和审美体验都是应注意的对象。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千变万化,可以增补译,或调整语序等。但归根结底,这些翻译策略都是为原汁原味地还原原文的美而服务的。(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Jiang Qiuxia. (2002). Aesthetic Progress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mage-G Actualization[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 姜秋霞 (Jiang, Qiuxia). (1999).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 格式塔意象再造[J]. 外语与外教学, (12). 55-56.

[3] 姜秋霞, 权晓辉 (Jiang, Qiuxia & Quan, Xiaohui). (2000). 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 中国翻译, (1). 26-30.

[4] 刘炳善 (Liu Bingshan). (1986). 英国散文选[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5] 王树槐 (Wang Shuhuai). (2006). 《翻译教学——从研究到课堂:教师手册》评介[J]. 外国语, 1: 74-77.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翻译策略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