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

2014-02-03 23:45:09王晓蓓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肾衰竭尿量乙组

王晓蓓

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

王晓蓓

目的 探讨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我院接收的肾衰竭46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7%,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对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式。

透析;临床治疗;效果

肾脏慢性疾病发展到后期会引起肾衰竭[1]。肾衰竭按照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烧伤、外伤引起的肾脏血供应不足、肾脏功能受损和毒物伤害均会引起急性肾衰竭。肾脏长期病变造成肾功能下降,引发慢性肾衰竭。患者一旦出现该疾病早期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原则。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为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笔者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2月我院接收的肾衰竭46例患者,对其实施血液透析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5月至2013年2月我院接收的肾衰竭46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2例、11例,共23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20岁,平均(52±12)岁。6例无尿,13例少尿,4例血尿;其中2例肾结石,8例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3例慢肾病恶化,6例严重感染,2例脑出血。乙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3例、10例,共23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21岁,平均(52±12)岁;7例无尿,12例少尿,4例血尿;其中3例肾结石,7例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4例慢肾病恶化,5例严重感染,2例脑出血。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甲组患者实施血液透析,透析方法:①治疗仪器选择上海DBB-22B型透析仪,透析液选择碳酸盐。治疗前实施动静脉内瘘,建立患者的静脉通道。透析时严格控制血流量,以每分钟150~250 ml为宜。透析时长为5 h左右,鼓励患者坚持治疗,每周3次。治疗过程中脱水量的确定应当按照患者的不同病情程度合理进行。每次透析治疗后对患者静脉注射鱼精蛋白,药物剂量以每次50 mg为宜。②对脑出血或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对其实施小剂量肝素血液透析或无肝素血液透析,并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相关药物。对乙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患者应用扩血管、抗感染及利尿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饮食方面的控制,提倡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减少钠盐、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每日平均尿量、血肌酐水平和血尿素氮进行检测、对比。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患者血肌酐水平大于442 μmol/L,需要长期接受血液透析;好转:患者血肌酐水平大于44 μmol/L或116 μmol/L,可脱离血液透析;有效:患者血肌酐水平小于44 μmol/L或116 μmol/L,每天尿量大于1 500 ml,可脱离血液透析。

1.5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均尿量、血肌酐水平和血尿素氮比较 治疗前甲组患者平均尿量为(48±13)ml/d,血肌酐水平平均为(873.0±3.4)μmol/L,血尿素氮平均为(20.5±1.5)mmol/L;乙组患者平均尿量为(48± 13)ml/d,血肌酐水平平均为(874.0±3.5)μmol/L,血尿素氮平均为(20.6±1.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患者平均尿量为(2377±19)ml/d,血肌酐水平平均为(10.3 ±2.9)μmol/L,血尿素氮平均为(4.5±1.8)mmol/L;乙组患者平均尿量为(1526±24)ml/d,血肌酐水平平均为(35.1±2.7)μmol/L,血尿素氮平均为(6.6 ±1.5)mmol/L。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尿量、血肌酐水平和血尿素氮均有一定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改善情况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疗效比较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其中4例无效,占17.4%;8例好转,占34.8%;11例有效,占47.83%。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5%,其中10例无效,占43.5%;6例好转,占26.1%;7例有效,占30.4%。甲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比较 甲组中5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1.7%,其中1例出现感染,2例败血症,1例心力衰竭,1例脑血管意外。乙组中1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0.9%,其中3例出现感染,5例败血症,4例心力衰竭,2例脑血管意外。甲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将肾衰竭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少尿期是该疾病病情最严重的阶段,患者常表现为无尿、少尿、血尿、尿钠较高,严重患者表现为高钾血症、氮质血症、水中毒等。多尿期是该疾病患者尿量逐渐增多的阶段,恢复期是患者尿量逐渐趋于正常的阶段。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和肾功能检查均为临床上诊断该疾病的常用方法[2]。血液透析治疗中使用的透析器由多根空心纤维组成,将体内血液引流至患者体外,利用弥散、对流原理在空心纤维内外与透析液物质进行交换,从而促使酸碱、电解质维持平衡,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清除。在本研究中,对甲组肾衰竭23例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尿量、血肌酐水平和血尿素氮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7%,实施常规治疗的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9%,甲组与乙组相比,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表明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式,对保证治疗总有效率和降低并发生的发生率具有较大意义。

综上所述,对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总有效率高,并发症少。

[1] 段晓茹,李玉红,李霞,等.探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作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2,14(12):45-46.

[2] 肖洁,张紫志.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15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2(13):52-53.

R692.5

A

1673-5846(2014)09-0250-02

四川省温江区人民医院肾内科,四川成都 611130

猜你喜欢
肾衰竭尿量乙组
张建伟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影响患者记录尿量准确性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棋艺(2014年1期)2014-05-20 02:01:25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益肾降浊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谁的力气大
监测尿量能否预防急性肾损伤和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