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碑刻的意义

2014-02-03 11:16魏奕雄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通节度使碑刻

魏奕雄

1984年,乐山文史工作者在乐山大佛右侧发现了《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摩崖碑刻,碑中清晰显现“剑南西川节度……韦皋记”。

韦皋 (745——805年),京兆万年 (今西安市)人,曾任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唐德宗贞元年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曾遣使与南诏 (今云南)通好,并多次击败吐蕃。治蜀凡21年,功高绩显,封南康郡王。他是修凿乐山大佛的功臣之一。此碑是他叙写世界第一大石佛建造始末的记事碑。嘉州是乐山的古称,北周大成元年 (579年)始设嘉州。作为这项宏伟工程最后阶段的主持人,韦皋在竖刻碑文中有“贞元初天子命我守兹坤隅”句,写到“贞元初”留下许多空白,而“天子”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并且“天”字比其相邻的左右两行的第一字还要略高一点。这种书写方式,古时候只有在称呼本朝皇帝时才使用。由此可以断定,此碑立于唐德宗时期。

不知何故,此碑在宋代以后湮没了。明代成化十七年 (1481年)嘉定知州魏瀚曾经重刻立于凌云寺内,可惜也已佚失。清代嘉庆二年 (1797年)释礼汀印行的《凌云诗钞》和《嘉定府志》、《乐山县志》载有这篇珍贵的碑文。1945年,凌云寺方丈果静请乌尤寺方丈遍能补书重刻之,嵌于凌云寺天王殿外左侧墙上,今犹存。

原碑在临岷江的悬崖上,碑额有螭形浮雕,高约7米,宽约4米,阴刻的碑文共800多字,其中270多字依然清清楚楚,还有300多字对照典籍记载的碑文依稀可辨,其余部分几成光板。每字约三四寸见方,行楷。它虽已残破,却是研究乐山大佛最具权威性的文物资料,也是至今找到的关于大佛的惟一原始文字资料。

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它纠正了府志县志记载该碑文字的多处疏误。比如《嘉定府志》所录碑文,对韦皋的职务之一写作“南安巡抚等使”,而原碑上是“云南安抚等使”。“巡抚”是明代才设置的官名,显然书录失误。又如府志“从莲花座上至于膝,功未就者几百尺”,碑上是“从莲花座上至于膝,功未就者几乎百尺”。漏了一个“乎”字,数量大变。其它差错,兹不一一列出。

二、碑上至今清晰的标题,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乐山大佛是“大弥勒”,平息了多年来有人认为可能是如来的争论。

三、原碑最后一行,有“节度衙前逐要许……”字样,“许”以下模糊不清。这行字是我从碑刻的照片上仔细找出来的,以往任何版本都没有。“节度衙前逐要”是一个小吏,唐代各节度使衙门都设有“逐要亲事”一员。这位许某,可能是奉韦皋之命负责督刊或是管理凿佛工程现场的官员。

四、碑文描述了大佛的外形装饰,“或丹彩以彰之,或金宝以严之”。这两句说明当时佛身有的部位贴了金箔或刷了金粉,还嵌了宝玉,而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加了别的保护层的样子。

五、记载了凿像的时间,自“开元初 (713年)”始,结束于“贞元十九年 (803)年”,历时90年。

六、明确记载发起修大佛的是海通禅师,海通逝后,相继主持者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和西川节度使韦皋。以上三人代表了修佛的三个阶段:海通修了头部到肩部,章仇兼琼刻上身至膝部,韦皋凿膝至底部莲座。文中特别颂扬了海通奔走呼号筹集佛款、怒拒贪官索贿、剜目明志的坚韧不拔与不畏强暴的高贵品德。

七、碑刻显示,修建大佛得到了朝野、官民和僧俗的大力支持。除了海通筹募之外,皇帝下诏以嘉州麻盐税“实资修营”,章仇兼琼和韦皋等官员捐出巨资相助……“工唯子来,财则檀施”,“债师金工,亦罔不臻”,有多少人出钱出力哟!当年“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伏螭潜骇”的场面,该是何等的壮观!

八、碑上已有简体字。在270多字清晰的碑文中,有“弥”、“万”、“与”、“将”、“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现在通行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出现了3次,“万”和“将”各出现了2次。这说明,距今1200年前已经使用简化字了。

猜你喜欢
海通节度使碑刻
碑刻
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王爵研究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承袭制度研究(上)——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引发的有关问题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爱它,就放它回家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
目不识丁
海通集团内审质量提高途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