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也日趋丰富,而能够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成为现代中学生的基础能力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则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责无旁贷的责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优化
一、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改进课堂环境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師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观以及“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并以此来支配自己的教学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校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在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室取代了传统的教室,不仅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以操作,还要求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和老师、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计算机硬件的提高,无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可操作性上有了更大的进步,让
学生在进行图像处理或者动画制作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的鲜亮。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推动,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信息技术是一门通用性强、实践性高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有心无力,任务驱动教学应运而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任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教师只需适当地引导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偏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知识的老套路,
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性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创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
动力是做好一切事的基础,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积极性不用教师去刻意培养就已经具备了,因为很多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它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未知事物也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机房里总是跃跃欲试。
另一个就是积极性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就应该采用边授课边上机的方式,这样就会使他们的热情度大大提高。除了边授课边上机的方法外还可以在上机的时候伴随着举行一些小活动。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的过程中,长时间的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如果在每堂课的前5~10分钟进行训练,并定期进行班内的比赛评价,这样少量多次,加上一定的精神鼓励,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加快教学进程。
四、培养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我们在教学生用Word 2000编辑文档时,老师只是教给学生各种基本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而学生则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对方法掌握的程度自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编辑,就比如,几个比较显眼的大字,有的学生用艺术字,有的用文本框,文字的修饰方法和颜色也多种多样,老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时对这种行为要多加表扬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信息方面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面向未来的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更新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吴福舟.浅谈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2012(0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