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儿科疑难应用

2014-01-25 14:4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猪苓水湿五苓散

林 燕

(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 050011)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组成,有健脾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在儿科临床上广泛用于婴幼儿腹泻、新生儿黄疸、肾炎水肿等,取效良好。笔者用五苓散加味治疗疑难杂病也取得良好疗效,现撷三则验案如下。

1 前胸汗出

患儿,男,5岁。家长诉患儿近半年来每于夜间睡后前胸即出汗,天热尤甚,须为其换衣2~3次或擦干,否则即睡眠不安或惊醒哭闹,家长手抚该处即感冰凉,白日患儿如常。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无原因,怀疑为“神经兴奋”,给予营养、调节神经等药无效,转诊我处。刻诊:患儿不热、不咳,纳可,二便调。查体:精神好,神态自如,无明显阳性体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因思前胸为心所处区域,心为“君主之官”,有心阳护卫御邪;若前胸有阴液停滞,借助夜间阴气旺盛,与心阳交争,“阳加于阴谓之汗”,因此出现蒸腾汗出之象。阴液留存此处,彼处则少。治疗当健脾运湿,调整机体阴液分布,治以五苓散原方:白术、猪苓、肉桂各6 g,泽泻、茯苓各9 g。3剂捣粗末,每日1剂,开水冲泡代茶饮。电话随访,家长称药后1剂起效,3剂即愈。

2 手足面黄

患儿,男,1岁。1周前患儿出现手足及面部发黄,家长观察数日黄色不褪来诊。刻诊:患儿不热、不咳,纳减,小便可,大便偏稀。查体:精神可,体胖;面部、手足发黄,双目不黄;腹软,肝脾无异常肿大;舌质淡,舌苔薄白,指纹因色黄查看不清。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大便常规均无异常。

患儿手足面黄而双目、小便不黄,肝功能正常,可以排除“黄疸”,用现代医学解释较棘手;而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黄”为脾色,故应从“脾”论治:脾主运化,将水湿运转至全身各处;若脾虚运化失健,水湿停滞反而困脾,使机体呈现脾之本色,即黄色。小儿本“脾常不足”,加之该患儿体胖更易生痰生湿,且有纳差、大便偏稀、舌质淡、舌苔薄白等一派脾虚湿困之象,当治以健脾利水,拟五苓散加味:白术、桂枝各4g,猪苓3 g,茯苓5 g,泽泻、茵陈各6 g,焦三仙12 g,7剂(免煎颗粒)。1周后复诊,患儿黄色基本褪尽,纳食增加,二便调,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指纹隐隐,上方去茵陈,5剂继续巩固治疗。

3 顽固遗尿

患儿,女,12岁。患儿3岁后仍每夜必遗2~3次,白天控制饮水、活动量均无效,夜间难以唤醒。曾就诊当地医院查骶尾部X片、脑部CT、尿常规等均无异常,口服缩泉丸及收敛固涩、健脾益肾等汤剂效微,经人介绍转诊我处。刻诊:不热、不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查体:精神可,无明显阳性体征,尿常规无异常。

尿液排泄与肾、膀胱有关,尤其与膀胱气化功能有关。膀胱气化不利,尿液代谢受到影响,尿量增多水液留滞体内;加之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夜间控制不住尿意故遗尿;温阳益肾等法无效,故应从膀胱气化入手。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治以五苓散加味:白术、茯苓、石菖蒲各12 g,桂枝、猪苓、益智仁、远志各9 g,炙麻黄6 g,泽泻18 g,5剂水煎服。嘱患儿控制白天活动量,晚饭后不再进流食及水、饮料。二诊:家长诉服完第4剂后遗尿已减为1次。舌、脉同前,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1个月后随访,家长称服完药后未再遗尿。

4 体会

五苓散方中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渗湿,茯苓健脾利水,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五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气、健脾利湿之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水湿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疾患较多,故广泛用于儿科临床。

上述前胸汗出、手足面黄、顽固遗尿三症,虽临床表现各异,但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是其共同的病机。五苓散功效与其病机相符,应用时随症加减,故获良效。此亦即中医学“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猜你喜欢
猪苓水湿五苓散
长白山不同产地猪苓的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
经方五苓散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Effectiveness of Zhuling decoction (猪苓汤) on diureti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好事近·中秋感怀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