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象解❋

2014-01-25 14:42鞠宝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内经万物思维

董 野,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象是人们对事物的自然呈现而在脑海中的反映,这种呈现可以是实体,可以是现象或者说是征象,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来感知,而感知的过程及基于这种感知而进行的总结认知、推理其发生规律进而探究其本原的思维就是象思维。或者说“在彻底开放而不破坏事物所呈现象之自然整体性的前提下,对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事物整体规律的思维,即为意象思维”。[1]56

作为人类最早产生的思维形式,也是最富于原创性的思维形式[2],象思维将宇宙自然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类似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象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和包容性,可以说传统中国式思维主要是象思维。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中国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用此思维方法奠定了藏象等中医理论,而当代科技背景下的思维观念对此提出质疑。因此,仅对《内经》所载部分肾所应之“象”从古代解剖、阴阳、五行等4方面对其如何相应作以剖析,拾诸家之牙慧以求可明其理。

1 解剖象

在《内经》及之前时期,古人通过杀食动物以及战争、刑罚等对人体形成初步的解剖知识积累。《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皆有大数。”[3]39-40又《灵枢·胀论》指出:“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3]71这个“器”是《内经》脏腑象思维的基础之一。

2 阴阳象——阴

《周易》载:“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4]572可以看出,观察对象是天地,是整个自然万事万物。这个阴阳便是从自然界的具体事物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用以标示事物性态的范畴,即虽然自然界相互对立的事物千差万别,但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矛盾的双方在性态上总表现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一类趋向为明亮、活跃、向前、向上、温热、充实、外露、伸张、扩散、开放等,这类状态称作属阳;一类趋向为暗晦、沉静、向后、向下、寒凉、虚空、内藏、压缩、凝聚、闭阖等,这类状态称作属阴,如天地、水火、昼夜、动静、上下、表里、生死等。而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由这样矛盾着的事物和现象构成,也是在这两种对立的势力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而处于无休止的运动之中[5]。这是“易”的根本。

在《内经》中有如此描述:“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6]21可以看出,《内经》完全继承了《周易》的阴阳(两仪)思想,取象于天地(自然)来认识万物最基本的构成,认为阴阳属性为万物所有,世间的变化均基于阴阳的运动,而阴阳的特点是“阴静阳躁”。

肾的功能特点是“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6]46与“阴静”相合,法地之静守“牝马之贞”以及“厚德载物”。《内经》认为,六腑“泻而不藏”的功能特性与“阳躁”相合法天而属阳,五脏“藏而不泻”的功能特性与“阴静”相合法地而属阴。

从肾脏所在部位来看,“阴位在下,肾亦在下”,[7]634肾于五脏中在最下,合地而属阴。

3 五行象

“五行”一词目前考证最早出现于《尚书》的《甘誓》与《洪范》,《甘誓》之五行实为德行,而《洪范》则明确提出了五行的内容和性质。古人认为,八卦和五行相为发明、互为补充、本质相通。但与八卦不同的是,五行学说主要提示宇宙万物的普遍时空结构法则,感应整体归类以及维持系统整体平衡的机制。五行学说的形成有三个来源,即四时说、五方说和五材说。[1]625-626

五材说:《洪范》所载的五行特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先民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及观察而总结出这5种与自身生活实际关系最密切,同时也是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5种物质及其特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这些描述明显是对于农业生产的总结[8])——“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而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4]543

四时与五方说:我国的天文历法可上溯到原始的农耕时期,可以说两者是相伴而生的。黄河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人们发现大约总是有4种气候是依次循环出现的,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掌握他们的规律性来建历日、立星辰、分昼夜,确定四季,编制历法,让人们按季节栽培农作物。而四时界限的具体划分则是依据星象的位置即星鸟(南方朱雀七宿的总称,春分的黄昏见于南方)、星火(东方苍龙七宿之一,夏至见于南天)、星虚(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秋分见于南天)、星昂(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冬至见于南天)而来。而春夏秋冬四季的依次更迭,也为之后五行学说的相生规律打下了基础。

五方是先民通过太阳升落的方向而定东西,与其垂直(日照)的方向为南北,或为候鸟的迁徙方向,而“中”则是人们观察的立足点。正如马伯英先生所言:“五行学说产生于古代中国,中国独有。这与中国土地广袤,五方概念很明确;地处北温带,春夏秋冬季节十分分明有关,同时也与中国农业的发达,冶金技术的兴起都在殷商之朝开始有关,而其后稳定、持续,故五行之说不衰。[9]”

将四时特点、五方地理的气和候、五材功能特性三者糅合,并加入阴阳的内涵,经过发展最终成为五行学说。如果说四时说代表的是时间,那么五方说代表的则是空间,五材说代表的是质和功能,而最终完备的五行学说则同时具备这3种特质。木火土金水作为5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模式,进而以此来划分世间万事万物。即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4]527“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10],将有相同、相类、相应的现象和事物归类于某一行,从而完成了对四时五方以及天地万物的归类,即木、火、土、金、水5种。而相生相克这种平衡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整体平衡机制。如果说八卦理论着重研讨事物的阴阳变易、结构关系对事物属性的影响以及系统演化的规律,那么五行学说则主要提示的是宇宙万物普遍时空结构的法则,感应整体归类以及维持系统整体平衡的机制。[1]625-626

3.1 肾的五行象——水

从解剖角度来看,其脏在下合于水之下流。从功能角度来看,一是《内经》认为“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者主水”,[6]136即肾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二是《管子·水地》:“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11]815,831《郭店楚墓竹简》的“太一生水”中有载:“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12]。可见,自古便有水为万物之本原、为万物母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6]4是言肾藏先天及后天之精,主生殖生长发育。此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与水之为万物母相合,故法水象而言肾五行属水。

3.2 肾的时间象——冬,壬癸日,夜半时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6]46其类水,又主生长发育。冬,《说文》“四时尽也”,《礼·月令》“闭塞而成冬”,《乐记》“冬,藏也”,《前汉·律历志》“冬,终也”,《白虎通》“冰霜,冬之候也”,[13]131其属仌部,故冬者,四时之终也,天地之寒也,万物之藏也,春发之备也,类于水而合于肾。“壬为阳水,癸为阴水”,[14]113日壬癸者,水之旺也,肾为水脏,其气通。“‘夜半’,子也,时当水旺,故爽慧”。[14]115故言,肾者四时通于冬,其日旺于壬癸,其时慧于夜半。

3.3 肾的空间象——北,黑,辰星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6]56“北方,寒凉而不毛”(《诗·小雅·巷伯》毛传)。[15]263四时之中,惟冬寒凉。《史记·天官书》:“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曰壬癸”,[13]152故其类于水主冬而合于肾,肾五方为北。

《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16]211《释名》:“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13]1518此皆为黑色的客观描述,观夜色为黑,故夜在五色为黑,黑通于夜。一日之中昼温热而夜寒凉,四时之中夏热而冬寒,五方之中南热而北寒,阴阳之中阳热而阴寒,五行之中火热而水寒。故此法象于天地可知黑为夜之色,四时为冬,五方为北,属阴,其类水。故有“北方黑色,入通于肾”,[6]19肾五色为黑。

《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辰星即水星。古时“五星之定名,与五行之配合,各有依据,非漫设也……水星曰辰星者,以距日最近,相离不及一辰也。又因木星色青,火星色赤,土星色黄,金星色白,水星色灰,故以青赤黄白黑五色,配木火土金水五行。盖以地上固有之原素,合天空运行之五星。可见古人定名之初,皆由实测,已深明五星之现象矣”[17]。古人周天均十二分,自西而东,故有十二辰,此星运转距太阳从不超过一个辰的角度并距太阳最近,此辰星之谓;因其色,故配水,又有水星之名。水星每年冬至前见于北方,并值72 d,此冬气交令,天地进冰雪之候,万物蛰伏,所以通于冬气,其类为水,五方为北,此水星名由之二也。故有北方通入于肾而上为辰星,肾者,在星为辰。

3.4 其他

3.4.1 其味咸 《洪范》有“水曰润下,润下作咸”及其他四味之五行归属,此开后世五味、五行相配之先河。《尚书正义》有注,谓润下作咸是为水卤所生,其文曰:“水性本甘,久浸其地,变而为卤,卤味乃咸。《说文》云:‘卤,西方咸地。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禹贡》云:‘海滨广斥。’是海浸其旁地,使之咸也。《月令·冬》云‘其味咸,其臭朽’是也。”[18]302-303此言由于水润下之性长期浸润土地而使水带有了咸味,由此可见《洪范》中“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是十分现实及准确的,故此咸味属水而合于肾。

3.4.2 其畜彘(猪) 肾在畜,《内经》有彘与猪。《广雅疏证》:“《尔雅》‘豕子,猪’。郭璞注云:‘今亦曰彘。’[19]”可知畜之彘、猪、豕实为同物,即家养之猪。孔颖达于《礼记·月令》注疏有豕“闲居”之载,[7]534以此将畜入五事。闲居者,不类牛马需劳役、羊需放牧、犬可看家护院又可随人田猎,猪只圈养,即为闲居,可合水之阴静、肾之封藏不泻。“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处不厌秽,泥污得避暑”[20],一则讲猪被圈养范围之小,此可应于“闲居”;二则其喜凉而恶热,故天热则用泥污滚蹭于身以避之,故其类水,合五脏为肾。

3.4.3 其音羽

五音的产生则系由歌声进化而出。王光祈认为,当时歌者欲将此五音用字表示而出,乃寻得宫商角徵羽五字以代表之[21]。《前汉·律历志》:“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也”,[13]955此应精藏之象;又《晋书·乐志》云:“羽,舒也,阳气将复,万物孳育而舒生。”[22]138精藏充足,孽育有备,不慌张也,故舒;王冰注“羽,谓水音,沉而深也”,盖因“其声低平掩映,自高而下,五音备成,如物之聚而为羽”,[15]1811即沉而深,潜藏状也。从以上引文可知,五音源自先民之呼歌行为,法天象(星宿)而得名,羽因其声而类于水,引其性而归于肾。

3.4.4 其数六 此河图之数法于天象而得。11月冬至寒极属水,一阳初生,阳为奇数,故以一为水之生数[23]。而上文已述见水星(辰)于北知冬至,值72 d,依木火土金水之序每星各值72 d,五值已,则又见水星于北,一年之终又始矣,故累于五加,于水星而言六数以成,此“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一生一成示四时更替之如环无端、世之生生不息,故一、六为水,取其成数而归于肾。

3.4.5 其谷豆 《内经》之豆、大豆者皆尗也,后作菽。秦汉之前多用“菽”,之后大多用“豆”[24]。“尗,豆也。尗、豆古今语,亦古今字。此以汉时语释古语也……《史记》‘豆’作‘菽’。尗象豆生之形也……所种之豆,必为两瓣,而戴于茎之顶,故以一象地,下象其根,上象其戴生之形……今字作菽。”[22]336可见豆形似肾,又其为种,以形大饱满(实而润以象水)而短芽者为佳,中藏其精,亦类肾也。后世注肾在谷为豆者,多谓因豆色黑而性沉。沉者盖因沉于水,或饱满而质实沉。豆色黑而今有变者,因其由野生向栽培进化,其种皮之色由黑经褐再向黄随之进化,种皮表层泥膜逐渐消失[25]。另因黑种皮等原始性状以北方比例高些,而栽培的遗传多样性以黄河流域最为丰富[26],故要以色黑来论其属肾。

4 社会官制象——作强之官

《内经》论藏象有取旧时社会官制之象者,最具代表性的论述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如此取象同中国社会制度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27],体现了中医晓事喻身的人文理念。“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6]40指体、脑、两性生殖之功能:作强,即运用强力的意思;伎巧,言人的智巧能力,既包括先天本能,又包括后天技艺,在这里尤指生殖功能。高士宗注:“肾藏精,男女媾精,鼓气鼓力,故肾者犹作强之官,

造化生人,伎巧由之出焉。”吴昆注:“作强,作用强力也。伎,多能也。巧,精巧也。[28]”鞠宝兆认为,秦汉时代有以“作”为官职名称者,如“将作少府”、“将作大匠”,是指掌职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土木营建之官,又有“作册”是指掌职著作简册之官。“作强之官”的取名之义显与上述取名相近,即“职掌机体壮健”之官,此仍不失为运用社会模式类比说理的结果。同时,后文“伎巧出焉”多因肾藏精、主生殖而为生身之本、生殖功能之强健灵巧由肾而出;两精相搏谓之神,又说明肾为生神之本、强神之本,思维敏捷由肾所出,正因为人之生殖伎巧、思维伎巧、行为伎巧无不由肾所出,故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27]。

由此可见,肾所应之象非凭空杜撰,其确有一定的逻辑及理论和实际根据。当然,首先必须去了解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及特有的认识论实质。中国式的象思维大前提是整体观,本文所论虽然是整体的一部分,但其实质是统一在不同的整体之中。在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作为医学与哲学(及其他学科)相融合的一部经典巨著,其诸多思想如象思维等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现象永远存在,时间不会枯竭,研究现象层面规律的科学必定充满永恒的生命。[1]17

[1] 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修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08.

[2] 王树人.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象思维”——回归原创之思[J].文史哲,2004(6):108-110.

[3]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 黄寿祺.周易译注(修订本)[M].张善文,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83.

[6]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 赵洪武.论五行学说的技术性起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2):46.

[9]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33.

[10] 战国·吕不韦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全译[M].关贤柱,等译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760.

[11] 黎翔凤.新编诸子集成·管子校注(中)[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2.

[13]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上海:中华书局,2004.

[14]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5] 宗福邦,陈世饶,萧海波.故训汇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6]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08.

[17] 朱文鑫.历法通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301.

[18]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383.

[20] 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校释[M].缪启愉,校释,缪桂龙,参校.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328.

[21] 王光祈著.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中册[M].冯文慈,俞玉滋,选注.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34.

[22]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3] 朱祥麟.河图象数是《内经》藏象学说构建之重要参证[J].中医药文化,2010(5):8-9.

[24] 王菲.字说五谷[J].河南农业,2005(9):43.

[25] 寿惠霞,王志安,沈晓霞.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根尖细胞核型与进化[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4):447-450.

[26] 常汝镇.关于栽培大豆起源的研究[J].中国油料,1989(39):1-6.

[27]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的社会官制文化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2):96-97.

[28]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6.

猜你喜欢
内经万物思维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