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峰 朱善国 王宪怡 张君
摘要:对高校经费利用进行绩效评估能有效提高高校财政拨款的利用程度,进而提升办学质量。而学生是高校经费的主要使用对象和利益获得者,从学生视角出发,对高校经费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理论分析学生参与高校绩效评估必要性的基础上,明确了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时间周期,并确定相关评估指标,有利于高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绩效评估;学生视角
一、 引言
国家每年用于高等教育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增加,然而,高校拨款不能无限增加,面临“僧多粥少”的现状,提高高校经费利用率,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是重中之重。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先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重视高校投资绩效阶段,确立高校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阶段,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对高校拨款阶段,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校绩效评价体制。随后,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普遍才用了绩效评价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果。
我国开展高校绩效评价相对较晚,2009年12月发布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是较为具体的评价,但涉及的评价学校只是教育部直属的69所高校,同时评价的内容多是进行定量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此后,学者对我国高校绩效评估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研究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论分析学生与高校绩效评估的关系,并对涉及学生的各个角度进行研究,为构建高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 相关文献综述
大部分学者在研究高校绩效评估时,主要对高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及绩效评估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财务指标等可量化指标的投入产出分析。
国外学者JILL JOHNES和GERAINT JOHNES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调查了英国大学的技术效率及外部融资,并指出DEA方法在大学绩效指标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Diana Hicks借鉴公共管理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系统的研究,指出经费绩效研究系统是复杂的、动态的系统,需要平衡指标并兼顾差异。Michelle Susong以第一个实施财政绩效政策的州——田纳西州为例,研究了过去20年实施此政策的绩效经验,并认为该政策是值得实施的。国内学者田水承、孟凡静等人根据DEA原理,构建了高校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的原则和方法。吴迎新对《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估报告》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再研究,构建基于CORPS五项要素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姜彤彤、武德昆对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研究,指出常见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有:普通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DEA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标杆管理的高校绩效评价。
国外学者BRETL. WOOD探索了高校财政绩效的影响,研究了该政策是否可以在高校实行。国内学者对国外高校绩效指标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对比借鉴分析,具体代表有:代蕊华对西方国家的代表——英国的高校绩效评价进行了具体研究和评价;王春春、张男星对美国田纳西州2010年~2015年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李祖超、石昊对美英两国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借鉴之处与启示。其次,国内学者张晓岚、吴勋从绩效指标用途拓展角度分析了国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背景及其现状,并提出我国应将绩效评价与高校预算管理全面整合。蔡敏对美国采取绩效评价的背景及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指出绩效评价是提升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陈棣沭研究分析了美国大学的分类,并阐述了不同分类下的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及具体如何设计。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在高校经费绩效评估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对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较为统一,但对于绩效评价指标确定时却结论各异。关注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指标体系的构建也从原来重视定量指标扩展到定性指标、相对指标。但是在指标设置所关注的对象方面,却对学生群体的关注度不够,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具体和系统,没有对学生与高校绩效评估指标的关系进行探究。
三、 高校绩效评估——基于学生视角
1. 理论基础。现象的本质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揭示,对高等教育分析的理论可谓众多。公共产品理论揭示了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交易成本理论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并明确了高等教育交易成本的内涵,对于研究高校财政经费支出具有重要意义。成本分担理论揭示了对高校教育进行绩效评价的社会要求。公平与效率理论揭示了根据高校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资源的公平、有效分配的重要性。不同角度研究会有不同的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财政拨款的目的,人力资本理论可以做出解释。教育投资主要是指国家用于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支出。而国家投入到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主要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基金等等,其最根本目的还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培养高水平大学生。同样,人力资源理论也说明了,高等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育,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教育及其绩效进行评价。
利益相关者理论讨论为何要从学生的角度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解释其重要性。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2O世纪60年代左右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经济学家弗瑞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组织或被组织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那些有合法权益要求的人”。利益相关者理论现在已成功引入高等院校,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一书中就采用了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并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个层次。我们知道,一个组织必然会面对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而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是对组织产生重要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即关键利益相关者。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其利益相关者同样包括很多,而学生作为影响高校和被高校影响的直接利益群体,应当被作为关键利益相关者研究。
2. 评估范围与评估周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高校绩效评估,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范围。我们关注的学校主要为普通高等学校中的本科院校,所以在这里把学生的考察范围定义在本科生。高校经费主要是用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包含的对象不只有本科生,同样还有研究生。但是研究生科研基金并不是国家高校财政经费的直接支出。其次,由于研究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并且为了简化研究,故研究生不在我们界定的范围之内。
我国高校绩效评估周期相对较短,绩效指标的设置通常强调近期产出,而忽略长期结果,存在短视性。由于教育的长期性和迟效性,在短时期内学校的办学绩效是不易被合理评价的。所以要追踪到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表现。同时,高校培养人才不仅是为了获得课本的知识,更能提高各项技能以服务社会、做出贡献,故有必要对工作之后的毕业生进行考察。然而,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未来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由其大学接受的教育直接决定的,很多因素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故不能用毕业生未来的成就来考察高校绩效。我们同样肯定这一结论,但是高校教育对于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第一年的工作表现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个时期的毕业生进行考察,从其雇主和工作单位获得相关的评价。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的学制一般为4年,对1年级~4年级学生进行考察,同时对毕业一年后的学生进行考察,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生及其内容。故以5年为一个周期的高校绩效评估是较为合适的。借鉴国外高校绩效评估周期,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田纳西州——第一个实施绩效评估的州,其具有周密规划的评价过程。田纳西州公立高校绩效资助政策以5年为一个周期,在每一个周期内开展绩效评价的计划性非常强。就2010年~2015年的绩效评价而言,田纳西州公立高校须在2010年就做好5年的整体规划,此后的每一年则重点围绕某一项指标开展评估,同时为下一年要开展的评估做好计划。即学生指标只在5年中的某一年进行评价即可,再次评价则为5年之后。
3. 评估指标。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高质量人才。因此,对于大学办学效能的评价,无疑应当把学生培养质量作为考查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中围绕学生展开的评价本来就很少,且为可量化指标,如“毕业生率”,其他指标涉及很少。故有必要“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质量、能力的评价,以及从学生主观心理对学校进行评价。
(1)基本评价。评价一所高校办学绩效如何,最普遍的指标为毕业率、转学率、就业率。一般认为,高校毕业率高、转学率低、就业率高,则高校的办学水平高,高校经费利用绩效好。然而,这也存在很多问题。毕业率高只能说明学生达到国家要求顺利毕业,高校实现其教学任务的最基本要求。转学率低并不代表学生对于学校十分满意。同样,高校就业率高并不能说明该高校的办学水平很高。首先,就业率的真伪就值得商榷,“被就业”、“假就业”问题屡见报端。其次,就业与就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高、精、尖技术行业就业的学生和宾馆服务员就业的学生,在就业率统计上意义是一样的,然而实际中却很不一样。这里我们对于行业并不存在歧视问题,只是想说明高校教育更应注重学生质量的提高,而不应只追求数量上达标。就业率说明了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高校绩效,但并不能说明真正的教学水平。所以,毕业率、转学率、就业率是评价高校经费绩效的部分指标,但绝不是绝对指标。
(2)人才培养评价。人才培养的直接产出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获得或养成的知识、技能、态度、品行等,是通过教育过程附加给学生的教育增值,并在学生的行为中体现出来。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学业领域和社会认可。
第一,学业领域。为了使指标更加明晰、科学,学生受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以国家统一规定的某些知识和技能测试标准来衡量。英语能力可以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来评估。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可以用计算机等级证书获得率来评估。科技创新能力可以用学生科技活动成果总数来评估,包括国家级成果数、省部级成果数、校级成果数等。
第二,社会认可。学生在学校不仅获得专业知识,更应提高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开放性思维等等。这些能力是学生从事将来的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这方面能力无法通过一般性考试评测,故可由用人单位和雇主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次,学校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同样也使学生思想修养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强,这也是高校所给予学生的宝贵财富。这种内在修养与思想品德的优劣也需要用人单位和雇主来进行评价。综上,可以对不同内容设置相应指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由用人单位做出选择或打分,最后进行相关处理,以此来得出社会满意度。
(3)学生主观评价。学生主观性评价是我国目前高校绩效评价中最缺少的内容。我国高校绩效评估往往忽略学生的感受,在教学上只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却忽略了学生幸福感、满意度等心理感受及精神领域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高校出现的学生坠楼身亡、投毒杀害等事件,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更加反映出高校教育存在弊端,高校的理念或精神未融入大哦哦学生心中,学生对高校没有幸福感、认同感、满意度和忠诚度。而学生是高校办学主要的服务对象,高校绩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由学生对高校办学绩效做出主观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主观评价主要是学生满意度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学生对相关指标做出选择或打分,最后进行相关处理,得出学生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其中,相关指标包括:第一,高校办学的硬件和软件。国家用于高校的财政支出,一方面使高校硬件配置更加完善,如校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等;另一方面高校软件质量更加提高,如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学校信息网络开放共享程度等等。第二,高校办学宗旨与管理制度。如果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学习目的相同,那么,学生对于学校会有很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出对于学校具有极高的忠诚度,违纪现象、转学现象、退学现象将很少发生。其次,高校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办学效益,获得良好的绩效评价结果。
四、 结论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家有限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高校规模,如何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对高校经费绩效进行评估不仅提高了高校经费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样为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提供了依据。
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绩效评估研究的重要性。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本。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学生是影响高校和被高校影响的直接利益群体,是关键利益相关者。所以,有必要专门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高校绩效评估的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对评估学生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主要是针对本科生。同时,明确了以5年为周期的评估周期。最后,指出评估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基本评价指标,如毕业率、转学率和就业率;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如学业领域的等级证书、社会认可方面的雇主满意度调查;学生主观评价指标,如学生满意度调查。
由于以高校自我统计为基础得出来的定量指标结果,存在很大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的争议,所以有必要通过独立机构进行评估及审核。其次,本文从学生角度对高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仅初步给出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但各指标权重大小仍值得进一步研究。重视学生,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经费绩效评估才能真正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实现教育经费的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 史万兵.美国高校投资绩效评价的经验与启示.现代教育管理,2010,(9):100-102.
2. JOHNES J, JOHNES G. Research funding and performance in U.K. University Departments of Economics: A frontier analysi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5,14(3):301-314.
3. HICKS D. Performance-based university re- search funding systems. Research Policy,2012,(41):251-261.
4. SUSONG M. The experience of performance funding on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campus level in the past 20 years. Knoxvill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2000.
5. 田水承,孟凡静.高校投入产出效率DEA指标体系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8,25(3):19-22,36.
6. 吴迎新.基于CORPS模式的高校绩效评价再研究(1).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5):54-61.
7. 姜彤彤,武德昆.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11,(6):50-52,55.
8. WOOD B.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based funding at Woodland Hills Community College. Edmond, Oklahoma: The University of Central Ok- lahoma,2007.
9. 代蕊华.西方高校的绩效指标及其评价.外国教育资料,1999,(6):56-59.
10. 王春春,张男星.美国公立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内容与特点分析——以田纳西州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2,(1):23-27.
11. 李祖超,石昊.美英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及启示(1).评价与管理,2010,8(3):37-40.
12. 张晓岚,吴勋.国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的背景、现状与启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87-92.
13. 蔡敏.绩效评价:美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研究,2008,(3):107-111.
基金项目:上海教委资助项目“高校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玉峰,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朱善国,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宪怡,上海海洋大学财务与资产管理处处长;张君,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