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视角下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机制分析

2014-01-22 21:40刘铁彬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不良资产经济增长

摘要:中国经济处于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之间的关系比成熟经济体复杂。文章研究发现在样本区间内,中国经济增长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是两者的影响机理并不一样。随着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不良贷款开始增加,信贷系统性风险上升。故中国应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降低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同时,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权力制衡,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并且信贷投放应与经济周期保持适当距离。

关键词:经济增长;信贷规模;不良资产

一、 引言

近期研究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多见,其中许伟等(2009)基于1993~2005年的季度数据,构建银行信贷渠道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信贷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并没有涉及到对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总体风险变化的研究。本文致力于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信贷投放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银行总体风险变化。

二、 经济增长与信贷规模的实证分析

1. 数据说明与变量的描述统计。本文研究数据源于东方证券上市银行数据库,样本区间从2001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共48组观测数据。研究变量是中国各季度GDP和上市银行季度信贷总量的对数值lloan,定义季度GDP是流量概念:第一季度GDP指1月~3月份GDP之和,第二季度GDP指4月~6月份GDP之和,依此类推。而变量lloan的数学含义是季度信贷总量的增长。本文实证分析软件为Eviews 6.0。

表1、表2及图1是对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在2001年~2012年间,lloan和GDP是逐渐增加的,其中GDP呈现出一定的季度波动效应,从图1可以看出两者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7。

2. 平稳性检验。当研究变量为时间序列数据时,需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因为冲击对平稳数据是随着时间逐渐减弱的,而对非平稳数据则不然,即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是收敛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发散的。若对非平稳数据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会产生伪回归,即方程会出现变量不相关,而R2 值仍然很高的现象。因此本文采用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的ADF单位根检验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滞后阶数由SIC信息准则来确定。序列lloan和GDP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表4所示。

通过表3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时间序列数据lloan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一阶单整的,即lloan~I(1)。同时,从表4可以看出,序列GDP是一阶单整的,显著性水平为1%,即GDP~I(1)。由于时间序列lloan与GDP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故可对两者进行长期均衡关系分析。

3. 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协整分析。本文使用Johansen检验来分析lloan与GDP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从表5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迹统计量还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说明变量GDP与lloan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变量GDP和lloan的系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GDP=63772.12lloan+Z,其中变量z是平稳的,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经济中的信贷量平均每季度增加1%,平均带动GDP水平每季度增加63772亿元。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需要指出的是格兰杰因果检验是检验一种变量的过去信息是否对另一种变量有预测作用,而并不表示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变量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需要根据理论、经验和模型来判定。

表6表明变量lloan和GDP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即lloan的增加会促进GDP的增加,而GDP的增加也会促进lloan的增加。

4. 实证分析结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时间序列数据lloan和GDP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他们都是I(1)的;第二,变量GDP和lloan是协整的,协整向量为(1,-63772.12),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中的信贷量平均每季度增加1%,平均带动每季度GDP水平增加63 772亿元;第三,序列lloan和GDP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lloan的变动会带动GDP的变动,同时GDP的变动也会影响lloan的变动,并且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正向的。

三、 经济增长中银行总体风险的变化

长期以来存贷款利差收入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了中间业务开展力度,利息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80%左右。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利润存在内在的贷款扩张冲动。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的不良后果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一是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二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上升。

1. 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从2011年第四季度起,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由多年的下降趋势转为上升。截止到2013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连续8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余额累计增加1 558亿元。如果不是商业银行加大了不良资产清收核销和不良资产转让卖出的力度,则不良贷款将增加更多。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较活跃、中小企业较密集、外向型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从行业来看,钢贸、造船、钢铁、煤化工、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出口导向的传统加工制造业风险更为明显,不良贷款增加延续着“区域集聚、行业集群”的特点。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信贷风险问题十分严峻,2013年1月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王志浩(Stephen Green)在他的研究报告 中指出,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将继续上升。他认为,2008年~2010年的经济刺激以及2011年~2012年经济低迷时期大量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导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变得十分严重,商业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率远低于真实水平。

2. 信贷系统性风险上升。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2012年中国的GDP接近52万亿元,是2000年的5.23倍。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要素价格上升,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上升。与此同时,银行信贷规模也保持了高速增长。2013年9月份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首次突破70万亿元,为2000年末的7.1倍。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1)房地产泡沫风险不断累积。房地产贷款(包括房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约占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四分之一左右,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投放领域。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涨幅巨大,房价收入比居高不下,且市场中投资投机性购房占比较高。一般人的投资心理是“买涨不买跌”,因为人的心理情感在大多数时间会代替理智主导人的行为,从众和恐惧是产生“买涨不买跌”现象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投资心理的主导下,一旦房地产价格步入下降通道,投资者出于恐惧会停止房地产投资行为,房地产需求可能急剧下降。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期,虽然房价下降,但房地产市场低迷,居民购房意愿下降,观望情绪浓厚,住房按揭贷款出现负增长,商品房成交量大幅下滑。由于中国一些城市的房价明显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支付能力,房价上涨是购房人买房的重要推动力,一旦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或者投资者市场预期出现变化,房地产行业很可能爆发系统性风险,导致房地产贷款出现重大损失。

(2)部分地方政府平台债务负担承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2009年和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处于超高速、非常规发展状态。据野村证券估算,2012年地方政府平台的总债务为19万亿元。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政府平台的贷款约为9.7万亿元。地方政府平台项目中有许多项目难以靠自身现金流偿还贷款,穆迪公司近期预计其调查的388家政府平台公司中,仅有53家有足够的现金流在不融资的情况下能够偿还债务。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款成本必然上升,并推高贷款定价,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将大幅上升。这必将加大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的负担,使其靠举新债还旧债的融资模式难以为继。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平台贷款是以土地作为抵押或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发放的,因此,其贷款风险还与房地产市场调整风险紧密相关。虽然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在短期内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局部地区和领域出现风险问题的可能性(连平,2013)。

(3)产能过剩贷款风险逐步显现。尽管中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来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放采取了严格控制政策,但产能过剩行业存量贷款的规模仍较大。如中国银行披露其2009年末对钢铁、水泥等8个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为2 190亿元,约占该行公司贷款的7%。另据Wind统计,2012年中国钢铁、有色、煤炭、水泥、化工和造纸6个产能过剩行业上市公司的短期贷款为9 092亿元(不包括中长期贷款),占2012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短期贷款的34%。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羊群行为”、“垒大户现象”和“顺经济周期”特征等是其陷入产能过剩行业风险的主要原因。去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调,产能过剩的矛盾快速暴露,钢铁、船舶、光伏等行业经营急速下滑,一些企业亏损严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频繁爆发,不良贷款上升。尚福林指出,2013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资产有所上升,不良资产上升的领域基本上属于过剩产能。

(4)表外业务扩张迅速,银行杠杆不断抬升。受存贷比的限制,银行资产表外化趋向明显,票据、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如2012年末中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为7.1万亿元,约为2007年理财产品余额的14倍(王岩岫,2013)。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近几年来一直稳定在15%~17%之间,但由于票据、理财等业务的快速扩张,商业银行比以前承担了更多的经营风险。即是商业银行由于承担了更高的风险,才维持了资本收益率的平稳。一旦理财、票据等表外业务风险大规模爆发,将迅速侵蚀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张明(2013)认为银行表外业务问题可能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风险。

四、 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增长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相互促进。信贷投放的这种顺经济周期特征加大了信贷风险。即是承担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与转型风险,在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的拉动过程中,不良贷款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系统性风险在不断加大。因此,中国应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快完善股权结构和风险治理架构,及时调整信贷投放策略,与经济周期保持适当距离,强化风险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

(1)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沈坤荣等(2004)指出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操作不规范,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直接融资,而中国利率市场化仍未开放,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上缺乏定价权,然而又不得不服从于国家的行政命令,支持社会经济的生产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必然要承担大部分的转型风险。因此,应尽快完善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减少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

(2)加快完善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和风险治理架构。朱建武(2007)指出中国不存在银行家市场,中小银行的高管多由行政任命,而国家直接或间接控股的银行也通过行政化方式任命行长。这些银行高管的行为目标会更加重视政治激励,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来支持经济增长,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贷非理性扩张。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垂直独立的风险治理体系,加强内部权力制衡,避免银行高管对信贷决策的干预和影响,稳健开展信贷业务。

(3)信贷投放应与经济周期保持适当距离。中国古代《货殖列传》中有言“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也应遵循这一理念。朱小黄(2010)指出银行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的亲经济周期行为,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入经济周期中,不能自已。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发展战略合理确定整体风险偏好,设定全口径大额风险暴露限额和风险容忍度,严格控制整体杠杆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逐步降低包括房地产贷款在内的周期性行业信贷占比,加大服务业、消费信贷等远经济周期领域的信贷投放,避免信贷规模盲目扩张,降低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 胡祖六.未来十大经济改革.中国改革,2013,(1).

2. 孔煜.房价波动、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9,(5):12-16.

3. 马卫锋,王春峰.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1978-2002.财贸经济,2005,(2).

4. 沈坤荣,张成.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管理世界,2004,(7).

5. 朱小黄.远离冰山.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6. 史永东,蒋贤锋.资本市场、资本结构和经济增长.中国金融学术研究网,2003.

7. 王晋斌.金融控制政策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7,(10).

8. 王志强,孙刚.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3,(7).

9. 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 2005.经济学(季刊),2009,(3).

10. 张晟.信贷规模对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9,(12):50-54.

11. 朱建武.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因与行为逻辑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4).

作者简介:刘铁彬,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14。

猜你喜欢
不良资产经济增长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扬原因与处置探索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分析
债转股的法理分析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探析
烂尾楼资产证券化及定价方法的探讨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