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266071)
玻璃纤维桩修复上前牙的疗效观察
刘海燕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266071)
目的 观察玻璃纤维桩在上前牙修复中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选择上前牙残根残冠43例患者60颗患牙,均已接受完善的根管治疗。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树脂预成根管桩和树脂恢复基牙外形,并铸瓷全冠修复。患者经2年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本研究修复成功率95%,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结论 玻璃纤维桩修复上前牙具有操作方便、色泽自然且不易造成根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玻璃纤维桩;修复;疗效
上前牙位于牙弓前部,易受外伤而折断或脱落;切牙的邻面接触区及上颌侧切牙的舌窝由于自洁作用差,常为龋的好发部位。牙体缺损严重的上前牙残根残冠,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采用玻璃纤维桩核加全冠修复,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08—2011-07到我院就诊的上前牙残根残冠患者43例60颗患牙,男18例,女25例;年龄18~68岁。入选标准:①咬合关系正常。②患牙的临床冠龈上高度≥2 mm。③X线片显示根管根充完善,无牙周及根尖周病变,牙根无松动且长度满足修复需要。
1.2 材料和方法 玻璃纤维复合树脂预成根管桩、配套的双重固化树脂粘接剂及复合树脂桩核材料均购自美国Bisco公司。60颗患牙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观察2周。X线片测量牙根长度,根据根管的粗细及长度选择合适的玻璃纤维桩,采用配套根管钻逐级预备,直径不超过牙根直径的1/3,预备深度为牙根的2/3~3/4,根尖至少保留4 mm根充物封闭根尖。根管预备完成后,确保管壁光滑无倒凹,酸蚀处理根管壁,采用双固化树脂黏结剂粘固选好的玻璃纤维桩,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桩核,按外冠预备体要求基牙预备,排龈,硅橡胶制取印模,制作铸瓷全冠,试戴,并最终粘固。
1.3 疗效评价 对修复病例进行2年随访观察,通过临床及X线片检查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定标准[1]如下,成功:患者无自觉症状,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牙龈无红肿、无牙周袋形成,修复体无松动、脱落;X线片根尖区无暗影,牙根无折裂,纤维桩无折断。失败:有自觉症状或咬合痛;牙龈红肿或有深牙周袋;牙根折裂;修复体有不同程度松动或脱落,X线片显示根尖周有暗影,符合其中1项者即为失败。
43例60颗患牙,经2年随访观察,成功57颗,失败3颗。成功率95%。失败的3颗患牙中,2颗为桩核松动,1颗为全冠松脱,经重新修复治疗后,效果良好,患者满意。
前牙缺损会对患者的发音和面容美观产生直接影响[2],通过玻璃纤维桩和树脂核提供支持,固位作用,并进行全瓷冠修复,及时恢复患者的咬合、咀嚼功能,并维持牙列完整,满足患者的美观要求。玻璃纤维桩具备强度高、耐腐蚀、耐疲劳、生物相容性好,无金属色等优点[3]。玻璃纤维的弹性模量接近牙本质,当牙齿承受负荷时,有利于应力沿牙长轴传导至周围牙槽骨,避免根管内应力集中,从而降低根折发生率[4]。其透光性好,树脂桩核与自然牙体组织接近,有利于美观修复[5]。玻璃纤维桩通过粘结材料可以和牙本质牢固粘结,一次治疗就可以完成根管预备,桩核粘固,牙体预备,制取印模等操作,大大缩短了疗程,既有效避免了根管二次污染,还可以节约患者的复诊时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中60颗患牙经两年随访,无一病例出现根折,桩折,印证了玻璃纤维桩的上述优点。3颗失败牙,均为粘结失败。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操作中,对于粘结剂的选择、桩和根管牙本质壁的处理都需要加以注意,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1]Zogheib LV,Pereira JR,Valle AL,et al.Fracture resistance of weakened rootsrestored with composite resin and glass fiber post[J].Braz Dent J,2008,19(4):329-333.
[2]黄慧,汪君明.全瓷桩核的初步临床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4):331-333.
[3]Schwartz RS,Robbins JW.Post plac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en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A literature review[J].J of Endod,2004,30(5):289-301.
[4]Pegoretti A,Fambri L,Zappini G,et al.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glass 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 endodontic post[J]. Biomaterials,2002,23(13):2667-2682.
[5]陈吉华,张凌.纤维桩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23(5):748-751.
2014-02-17)
1005-619X(2014)08-0723-01
10.13517/j.cnki.ccm.2014.08.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