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认知语用学理论体系构想

2014-01-21 05:56谭春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认知科学理论体系学科

谭春花

(广州市番禺区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1400)

一、构建新认知语用学理论框架的必要性

现在国内的认知语用学,基本上是以关联理论为基本运作模式的语用研究。由于关联理论缺乏对人类的认知方式极其语言表征是如何影响人类交际的认识,造成在语用研究过程中出现可信度不高和说服力不强的现象。

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典型语用过程或场合的知识。这种知识从语用经验中抽象出来后,通过某种升华,已经存入人的长期记忆知识结构,如以言行事、会话含意、认知语境(包括知识草图、心理图式、社会心理表征等)、语用推理、语用规约化、认知语法等都在认知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中。王寅也指出,认知语用学必须借鉴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研究语用与认知、人类交际和思维活动的关系,两个科学可以互相促进。

构建新认知语用学的理论体系,将认知语言学(CL)理论与新认知语用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对相关理论进行修正,提出假设,开展实验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开展语言及语用的对比分析等,在认知理论框架中开展语用研究,解释语用过程中的连接环节,可以使语用解释符合认知规律,使语用现象的解释更详细、更符合实际、更具有说服力。

二、新认知语用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黑格尔在阐释各门学科成立前提时指出,对每门学科的研究之初要确定两个问题:首先,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新认知语用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研究清楚的是:什么是新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哪些学科上的特点?其构成如何?构成原则是什么?其发展是否有规律、规律如何?其研究价值与功能如何?都需要在新认知语用理论构建的过程中系统地中加以考察。

笔者以“新认知语用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仅发现陈新仁在2011年第二期《外语学刊》上发表的《新认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认知语用研究》。而以“认知语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则发现284篇研究性论文,多数研究是以关联主义为基础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对语用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为数不多结合认知科学开展的语用研究。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认知语用学作为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但研究依然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也表明要想对“新认知语用”问题开展深入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前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厘清其涵义、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等,继而开展理论体系的构建。

Kasher认为,认知语用学就是根据认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去研究运用的语用问题。认知语用学是利用当代CL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语言交际开展认知研究。具体来说,在当代CL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人们的认知能力、认知经验、认知方式等如何影响话语的产出,探讨话语理解的认知特点、推理过程、制约因素等。从研究思路来看,相比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用研究,新认知语用学从人类的认知角度出发,对语用研究更详细。因此,新认知语用学可视为微观认知语用学,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用研究可以视为宏观认知语用学。

新认知语用学的基本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新认知语用是一个从多学科角度开展语用研究的学科,包括认知科学、语言学、普通语用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等。对该理论进行研究时,应以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和理论铺垫,开展理论探讨和研究。(2)新认知语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学科特色在于用交叉方法,坚持在不同的学科中独立分析,以了解学科之间的同性与差别,并与相关学科的基础学说形成一个共时的总体结构。

(3)新认知语用学旨在运用依据CL的基本原理来解释言语产生和理解、语用推理和会话含意,可以看作是CL的一个分支,同时成为基于关联理论的宏观认知语用学理论下开展的微观研究。

(4)在共时交际中,交际双方必须要参照(但未必完全或总是局限于)认知经验提供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或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会话含意、特殊效果等);相反,从具体的语言表达中也可以了解特定认知方式的存在和应用。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新认知语用学建制的理论体系时候,必须从认知论和方法论角度说明认知语用学家开展研究的过程、步骤,以及如何从研究过程获得有效的认知语用知识,探讨认知科学与语用研究的融通之处及共有元素,注意新认知语用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规范与准则,解释其发展历程与演变动力等;讨论其构成、性质、功能与价值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新认知语用理论体系并不是某一种认知观点或语用理论流派,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认知研究和语用研究结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倾向。语用模块、认知语境、语用照应与推理等都是新认知语用理论研究的新兴课题。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新认知语用学的产生、发展、演变规律,这种规律对语用研究的影响以及认知和语用之间的关系。

(2)新认知语用学理论的产生和运用对人类认知和语用解释的影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演变规律。

(3)语言哲学和心理语言学等相关学科,如层面是如何帮助新认知语用学理论客观地反映现实,解释语用的。

2.研究方法

新认知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就是通过统计分析,力求客观解释语用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如何”的问题;规范研究以一定的认知判断作为出发点,力求回答语用现象的“为什么”;通过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统一,规范语用行为。

四、新认知语用学理论的构成模型和性质

1.新认知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模型

新认知语用学理论体系大致由三个层次构成:

图1 新认知语用学理论体系构成模型图

第一层次是外圈。这是广义的新认知语用学理论,包括从其基础学科、语言哲学、认知科学、普通语用学、心理学等,汲取共同因素开展语用研究的知识系统、研究方法、对新认知语用学学科体系开展的思考和设想等。

新认知语用学理论应是对人类社会中具有共性的一切认知语用现象的总结和概括。这些概括应能适用于所有文化的语言,能够解释、分析不同语用中的各种具体现象。

第二层次是内圈。新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可涵盖广义理论框架下不同学派的各种概念、原理、命题、假设、原则、规则等。新认知语用学以多种学科的繁荣作为自身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从基础学科中跨领域地汲取灵感和活力,用方法论,结合语言实践进行加工,进而提升为理论形式。

在这各层次上的新认知语用学理论,以各类相邻学科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人类社会的语用现象开展研究,其基础学科的多重组合决定了新认知语用学研究的多元化。譬如:可以通过CL中的隐喻论、转喻论、原型论、心理空间理论、空间合成理论、构式语法理论等来解释各种语言的使用现象;利用普通语用学解释语言现象,归纳认知结构或认知模式,总结语用过程中的认知制约;比较认知语境观和传统语境观,解释语用现象,等等。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态势,由于新认知语用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局限在所谓的语言内部因素当中,而涉及到了认知科学、心理语言学等多门学科,这就决定了新认知语用学的强调理论比较和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将极大地推动新认知语用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层次是新认知语用学理论的内核。该层次的理论是经过假设和研究实践而产生的更为严密的概念、原则、方法等。关键是既要以新的视角审视传统的语用研究,展开对新认知语用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探索,又要结合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看到基础学科学术思维上的延续之处,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可辐射的空间。

2.新认知语用学理论的性质

(1)系统性和客观性相结合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低级层次到高级阶段,形成自身特征的体系,科学的发展更是如此。从这点意义上讲,每门学科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系统性,新认知语用学也不例外,也有其阶段性、层次性。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新认知语用学理论应该以跨学科的视野建立一个开放的结构,同时克服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寻找认知科学和语用研究等相关学科的结合点,借鉴其研究成果,吸取其优势,整合现有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实践,系统阐述新认知语用学理论的各种概念、原则和研究方法,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健全的理论体系。

同时,因为人的认知是受外界条件制约的,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须在实践活动中根据人们的所作所为对其认知和心理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新认知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往往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直观,容易运用数量分析处理,但不能否认其客观性的存在。因此,应该把统计学、电脑技术等运用到认知语用分析中,为认知语用分析找出一条科学的客观研究的途径,保持研究的客观性。

(2)动态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动态性是指新认知语用学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不断运动的特性,包括内部和外部动态性。内部动态性是指新认知语用学与认知科学等相关理论相互影响的变化特性。外部动态是指在语用实践中新认知语用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其动态性既体现了语言发展的要求,又体现了作为独立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新认知语用学理论必须对认知、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做出分析、研究,并进行概括和总结,正确引导认知和语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同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新认知语用学必须在相关基础学科理论的动态平衡中向未来无限开放。随着实践和思维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在吸收过去和现代认知科学和语用研究成果方面,呈现一种开放的、兼容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应有的活力。倘若满足于建构一种完全封闭、孤立静止的理论体系,对新的语用现象视而不见,既不利于语用的发展,也不利于新认知语用学理论自身的创新与建构,将会与现实的语用实践越来越远,最后导致自身解体的命运。

[1]陈新仁.新认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认知语用研究[J].外语学刊,2011(2).

[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冉永平.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问题探索[J].现代外语,2002(1).

[5]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

[7]冉永平.认知语用学探微[J].外语学刊,2002(4).

猜你喜欢
认知科学理论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语言变异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脑与认知科学贵阳宣言
意识的自然化之后——评《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
“超学科”来啦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