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碰撞到交融: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历史溯源及演变过程研究

2014-01-21 07:18秦庭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课外阶段

秦庭芳,刘 颖

(1.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学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隶属于社会文化、体育文化和学校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国体育文化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当属大学体育文化。如何把握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研究从史料分析中提取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构成要素,进而凝练出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核心要素,并以中国高校教育发展阶段为主线,选取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学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把握历史,探寻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文化道德、体育管理制度、体育竞赛活动内容、体育文化物质载,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体育文化相关研究

国内大多学者把体育文化分为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和社会体育文化三大类。

任莲香从物种角度对体育文化进行划分,把体育文化分为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和社会体育文化三大类;从体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体育文化分为古代体育文化、近代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从体育的空间分布来看,体育文化分为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从体育文化的内在品质,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观念、体育思想、体育理论、体育科学、体育精神、体育艺术、体育道德、体育法规和体育风尚等若干个方面;从体育活动所依附的文化载体来看将其分为体育场馆文化、体育用品文化和体育影视文化三部分。

学者易剑东对国外体育文化研究进行了概述:对体育的文化内涵、性别体育文化、项目体育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体育文化的演变、运动队体育文化、种族斗争的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及民族体育文化的关系、高水平竞技体育参与和成就动机及其保障因素、体育差异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比较研究。

2.大学体育文化相关研究

对大学体育文化的定义在国内几乎没有,多借用校园体育文化定义。

赵建斌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涵盖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层面;二是物质层面;三是实践层面。

那海波认为,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夏晓勤认为,从对大学体育文化概貌、大学体育价值观、大学体育精神等三个方面描述,分析了中美两国的大学体育文化。

周丽君认为,国外对大学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大学体育课、大学体育活动参与和大学体育竞技三块,而这三块内容有都集中在大学体育文化层。主要以密西根大学的AndreiS.Markovits教授为代表,他认为本科生的体育文化由参与体育活动、观看现场体育比赛、对球队或球星名声的要求、参与体育赛事、观看电视体育节目、讨论体育、运动服的标志、体育知识、所喜欢的运动项目等要素构成。

二、时间段划分依据

根据宣勇对近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宋智勇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演变时间划分,见表(1),周丽君认为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演变时间段可以划分为:

(1)清朝末年(1895-1911.9);

(2)民国时期(1911.10-1949.9);

(3)新中国初创阶段(1949.10-1956);

(4)过渡阶段(1957-1965);

(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6)全面恢复与转型阶段(1977-1992.9);

(7)改革开放新发展阶段(1992.10至今)。

表1 我国高等教育及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时间段划分

三、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特征

(1)体育价值取向特征: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但与时俱进,更反映了校园乃至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2)体育文化道德特征:大学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体育道德要求和体育道德培养具有独特作用,真正丰富了大学体育价值的内涵。

(3)体育管理制度特征:大学体育管理制度是学校顺利开展各项体育工作的前提,是规范和引导师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师生置身在有序的体育活动中,进一步明了体育的价值及意义。

(4)课外体育竞赛及活动特征:大学课外体育竞赛及活动则是大学体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通过体育活动参与来推进大学体育文化的建设,使得我国课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5)大学体育文化物质载体特征:体育物质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反映了大学体育文化的校园氛围,会折射入人们的心灵,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四、各时期大学体育文化要素特征分析

1.清朝末年(1895-1911.9)

这个时期,我国大学体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强身健体”。最早在大学中论及体育价值观的当推京师大学堂(1898-1911)。文献资料显示,大学体育道德在这个时期对大学体育文化的作用并没有凸显出来,大学体育管理制度并不明显,但大学校园内外体育赛事和活动已经成为大学体育文化的新鲜元素,为学校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个时期校内外的体育竞赛以单项运动竞赛为主,形成了学校体育文化的一大传统。

2.民国时期(1911.10-1949.9)

这一时期我国的大学体育目标主要是强身健体、完全人格、为国服务。有一些大学陆续开设体育课,并规定体育课的性质及上课的时间等,并出台了一系列体育管理制度保障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顺利进行。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物质载体的建设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还非常有限,但体育场馆一开始兴建,有的即成为该校体育建设的一大标志物。

3.新中国初创阶段(1949.10-1956)

从这一时期可以看出,陶冶精神、强身健体和为国防建设服务是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期望,反过来学校体育也在贯彻这种思想。我国大学体育目标主要是增强体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在这个阶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清华大学。大学体育文化物质载体仍然表现为体育场馆设施,有的学校出现了体育口号,如中共中央党校蒋南翔校长提出的“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口号等,另外兴建了一批体育场馆。

4.过渡阶段(1957-1965)

我国大学体育价值观仍表现为“强身健体、陶冶精神、为国服务”。尤其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大学课外体育竞赛及活动深入开展,在前阶段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个阶段随着大学课外体育竞赛及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体育文化物质载体持续发展,体育场馆设施也不断发展。

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这个历史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受到了重创,高校体育的政治功能被大大扩大,“军国民体育”在这阶段占主导地位。大学体育道德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大学体育道德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开始弱化。大学体育文化物质载体遭到严重破坏,体育场所设施也被挪作他用。

6.全面恢复与转型阶段(1977-1992.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蒋南翔校长被重新任命为教育部部长,他谈到:我们常说不能误人子弟,既不能误人家孩子的学习,也包括不误人家孩子的身体,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高校体育价值观开始关注终身体育。改革开放后,大学之间的分合频繁,各校在遵照国家的体育制度的前提下,也纷纷推出了围绕各自学校体育目标的体育管理制度,迈出了改革创新的步伐。

7.改革开放新发展阶段(1992.10至今)

这个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价值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更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育人的角度提出了健康的概念,体现了“育人至上、健康第一”的体育价值观。我国大学体育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运动队在国内外比赛中屡创佳绩,揭开了大学体育的新篇章,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大学体育文化。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我国大学体育价值观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新中国初创和过渡时期,大学体育文化的价值观的内涵不断增多,在体现强身健体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体育的政治功能。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体育差不多变成了政治工具。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恢复阶段及新发展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价值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育人的角度提出了健康的概念。

2.我国大学体育道德从民国时期表现出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和高度责任性的显著特点,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的畸形发展阶段有所减弱,之后在改革开放的转型阶段又恢复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和高度责任性的体育道德特征。新发展阶段,在继承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和高度责任性的体育道德特征基础上,又体现出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的特征。

3.我国大学体育管理体制在民国时期出现雏形,新中国初创时期初具规模,畸形阶段放任自流,转型阶段开始健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规范。我国大学课外体育竞赛及活动从清末开始出现,到民国时期得到很大发展,新中国初创阶段和过渡阶段贯彻“劳卫制为中心”,群众体育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

4.“文革”时期课外体育竞赛及活动受到重创。转型阶段我国大学课外体育竞赛及活动形式多样,丰富了大学体育文化。新发展阶段我国大学课外体育竞赛及活动迈上了新的台阶,课外体育竞赛多样化、校内外各种单项体育竞赛、各种体育社团活动、体育节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大学体育文化。

5.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物质载体在清末开始出现一些体育设施,民国时期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兴建,新中国初创阶段和过渡阶段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体育口号也开始出现,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转型阶段各种大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增长。在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文化载体进一步得到发展,极大丰富了我国大学体育文化。

(二)启示与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也有一些值得引人思考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体育文化的变迁与其他文化变迁一样先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开始,进而导致体育制度和体育行为方式的变迁,最后引起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变革。因此,大学体育文化首先应该是大学中的学生与教师的体育文化,他们的体育文化需求应该是决定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价值观是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受外环境的影响,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的体育价值观变化频繁,大学体育文化主体被动接受,因而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发挥不出它最大的作用。因此,要发挥我国大学体育文化主体在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体育文化主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体育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大学体育文化在大学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1]周丽君.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演变的解释性模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46-47.

[2]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25.

[3]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4-39.

[4]赵建斌.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2):15.

[5]那海波.深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8.

[6]夏晓勤.中美两国大学体育文化比较研究——以哈佛、耶鲁、清华、北大为个案[D].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研究所,2004.

[7]周丽君.中美大学体育文化比较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课题结题总报告,2009.

[8]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9]宋智勇.塑造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全新模式的理性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0]朱柏.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2):61.

[11]金富军.周诒春在清华学校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0).

[12]姚廷华.竺可桢的体育思想研究[A].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电教新闻中心.竺可桢诞辰百年周年纪念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13]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120.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课外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小满课外班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北京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育竞赛规则的本质主义症候
“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天津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