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风貌的翻译
——以韦庄诗为例

2014-01-21 20:28:56丛滋杭
关键词:台城韦庄译诗

丛滋杭

(浙江树人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唐诗风貌的翻译
——以韦庄诗为例

丛滋杭

(浙江树人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唐诗,可以分为初、中、盛、晚四个时期。即便是晚唐时期的优秀诗人,其诗歌作品也风貌迥异,这给如何翻译唐诗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讨论。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理解,提出了许多具有见地的观点,但大多以围绕原诗的韵律、语言等展开论述,少有关注诗歌产生的背景因素的。该文从晚唐诗歌代表人物韦庄的诗入手,从唐诗风貌、韦庄的诗歌特色以及韦庄诗的不同翻译分析等三方面阐述对唐诗翻译的一点思考。

唐诗风貌;唐诗翻译;韦庄

关于唐诗翻译,学者们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如由谁来译的问题、翻译策略问题以及翻译中如何体现原诗的韵律、技巧、体裁、语言风格等问题。在由谁来译的问题上,许渊冲虽然没有作出直接回答,但从他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主张中国人自己译的。其目的是为了“发扬中国学派理论的优势,并且把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引进到全球文化之中”。*许渊冲:《读书人生》,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67页。而西方译界普遍认同“顺译”的翻译原则,即由外语译成母语。以英国汉学家葛瑞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汉籍英译只能由英语译者译入,而不能由汉语学者译出。宇文所安说:译者必须译入母语,而决不能从母语译出。*陈橙:《文选编译与经典重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81页。对此,潘文国不以为然,认为典籍对外传播“要达到高质量的翻译,中国学者的参与几乎不可避免。”*陈橙:《文选编译与经典重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81页。不可否认,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差距之大,典籍英译确实是块难啃的骨头。如果有条件,中国本土学者与英语为母语的学者合作,译作的效果会更好。张廷琛翻译唐诗100首的做法是:张先译出初稿,然后将原诗逐字逐句解释给搭档,对方在此基础上拟出二稿,再由张校改,最后由对方润饰。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双方了悟多一点;另一方面,能为英语读者提供有点诗味的译文”。*张廷琛:《唐诗100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版,前言13。

至于翻译策略问题,有学者建议,除中西方学者合作外,还应适当采用归化的方法。只有当译作在英语国家有了一定的市场,才可以逐步采用异化的翻译。*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中国翻译》2004年第2期,第41页。孙致礼则从我国百余年的四次翻译大潮得出异化翻译的趋势。*孙敬礼:《中国的文化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第1期,第40-44页。陈橙对汉学家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作了归纳,即集归化、异化和杂合于一体。在涉及一些植物、乐器等名称时,宇文所安试图通过合理的归化使英语读者既感受到原语文化的异域色彩,又引起类似原文读者的联想反应。*陈橙:《文选编译与经典重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104页;第110页。多数情况下,他“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能让英文读者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陈橙:《文选编译与经典重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104页;第110页。至于杂合,则是归化与异化的平衡,也是为了照顾到不同层面的译文读者。

如何翻译原诗的韵律、技巧、体裁、语言、风格等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各异,不一而足。一般来说,人们大多围绕某位诗人的诗歌进行翻译,较少涉及诗人的创作时代、社会环境以及诗人的创作思想等。不要说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人,即便在对同时代、同风格诗人的诗作翻译时,译者大多也只会关注到诗的韵律、语言、风格,而不会去考虑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韵律、语言、风格的背后因素。笔者以为,译者恰恰应该关注这些背后的因素,才能在翻译时更好地把握原诗的韵味,才能把原诗的精髓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宏伟目标。本文以韦庄诗歌为例,从唐诗风貌、诗歌特色以及韦庄诗的翻译等三方面阐述对唐诗翻译的一点思考,以求证方家。

一、唐诗风貌

唐代文化昌盛,诗人辈出,唐诗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汉学家翟丽斯(Giles)就曾把唐诗翻译成韵文,得到广泛好评。20世纪初期,英国汉学家韦利(Waley)认为,译诗用韵不可能不因声损义,于是把唐诗译成自由诗或散体。从此,唐诗翻译诗体与散体之争一直延续至今。此外,唐诗英译真与美、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等也是翻译研究中不断被学者们争论的内容。这种就诗而论的研究方法其实非常狭隘,常常会陷思维于死胡同之中。唐诗翻译的研究不妨换一种思路,不去纠缠于策略、技巧等方面,而从诗歌创作的大环境入手,通过对唐诗总体风貌及各个时期、各个重要诗人与诗派、各种体裁风貌的准确把握和细致辨析,通过对特定文化背景、诗人生活与创作心态的了解,进而探讨某种诗歌风貌形成的因素,以此来考量诗歌翻译的成败。

唐诗有不同于其他时代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唐诗内部不同阶段、不同诗体、不同作家或流派又各有其独特的风貌。从宋代起,研究唐诗的学者就力图把握唐诗不同时期的特点与发展轨迹,开始给唐诗划分阶段。到目前为止,初、盛、中、晚期的四分法影响力最大。应该说唐诗不同阶段在风貌上的差别还是客观存在的。四分法有助于让人们认识这些差别,其优点在于:一是能揭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二是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各时段发展风貌的不同。三是与二分法或八分法等相比,不嫌过简或过繁。*余恕诚:《唐诗风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0页。唐诗被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让人们看到了唐诗发展的一个波澜壮阔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而这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又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如影随形,相为始终。这也表明,要探索的不仅是诗歌本身,而且还有诗人与时代的关系。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这里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盛唐诗坛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如余恕诚所说*余恕诚:《唐诗风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8页。,盛唐之“盛”,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与诗歌的韵度风貌上。说到盛唐风貌,可概况为八个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这里的“笔力雄壮”当指诗歌语言,它不同于齐梁的纤弱和晚唐的绮丽,而是具有“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气势;“气象浑厚”则指向诗歌丰富的内涵与旷达的精神。

晚唐绮艳诗的兴盛有其历史的必然。唐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晚唐时期统治阶层奢风弥漫,社会上淫风肆虐,这是艳诗产生的生活基础。晚唐的绮艳诗除了写男女情爱外,还有大量带爱情脂粉气的自然景物、日常生活和咏史、咏物之作,出现了众流趋向绮艳诗,而绮艳诗又通向众流的局面。*余恕诚:《唐诗风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3页。这里的众流是指许多本来直接、正面反映社会生活的诗篇以绮艳诗的形式出现,即以委婉、绮丽、悲怆为诗歌的主格调。这种萎靡、低下的格调,究其根源是诗人生不逢时、时运不济人生感受的表白。晚唐绮艳诗不同于齐梁绮艳诗,后者像是病态的花,无法结下果实;而前者则是花果俱美,具体体现在晚唐绮艳诗常与抒写人生感慨相结合,寄寓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正如余恕诚所说:绮艳是其题材、作风,而人生感慨是基本主题。*余恕诚:《唐诗风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4页。

明代胡应麟曾举出三首同是五律的行旅诗加以比较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明)胡应麟:《诗籔·内编 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余恕诚分别用四字对三首诗的风貌作了概括:自在自给、躁动不安和低迷暗淡。*余恕诚:《唐诗风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2页。这12个字准确地展现了盛中晚唐诗歌的整体风貌,令人信服地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诗歌风貌。那么,译者在唐诗翻译中表现出不同时期的诗歌风貌就责无旁贷了。为此,译者需要对诗歌的创作时期、诗人的创作思想以及创作手法等有全面了解,才不至于翻译出类同的译作。韦庄作为晚唐诗坛杰出的诗人,创作有不少诗歌。以下将从了解韦庄诗歌特色入手,继而展开对其诗歌翻译的分析。

二、韦庄诗歌的特色

有学者认为,唐末诗坛整体上呈现出衰落的景象。*张美丽:《韦庄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06页。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事实上,唐代在中国诗歌史上是诗歌艺术屡屡发生新变的时期,晚唐新起的诗人人数众多,只不过他们的创作呈现纷纭复杂的现象。要说“衰落”,恐怕更多地体现在诗歌风貌方面。正如叶燮所说:*(清)叶燮:《原诗 卷四,外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05页。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夫天有四时,四时有春秋。春气滋生,秋气肃杀。滋生则敷荣,肃杀则衰飒,气之候不同,非气有优劣也。使气有优劣,春与秋亦有优劣乎?故衰飒以为气,秋气也;衰飒以为声,商声也。俱天地之出于自然者,不可以为贬也。又盛唐之诗,春花也……固足美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

韦庄作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歌创作深刻反映了唐末的社会现实和士人的生存状态。韦庄的创作历程一般被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诗全面、广泛、深刻、具体地反映了唐末动乱的现实,是对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描绘,其代表作为《秦妇吟》;后期诗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这种个人情怀和心态在唐末士人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感伤是韦庄诗歌的基调,这与衰乱的时代背景和萎靡的社会环境有关。在《长安旧里》中他写道:*张美丽:《韦庄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满目枪匡春草生,伤时伤事更伤心。

车轮马迹一时尽,十二玉楼何处寻?

第二句连用三个“伤”字,可见其伤之入骨。张美丽认为,韦庄前期诗中的感伤内涵主要体现为伤世,后期诗中的感伤内涵主要以忧生为特征,*张美丽:《韦庄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忧生的内涵为伤春、悲秋、叹老。如:“寓思本多伤,逢春恨更长。”“多病不禁秋寂寞,雨松风竹莫骚骚。”“白发太无情,朝朝镊又生。”*张美丽:《韦庄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韦庄诗歌的语言别有一种清丽,一反他诗歌的伤感基调。他的诗既不注重字面的精心雕琢,也不用绮艳的色彩,而是以自然流畅为宗,以浅近而明丽的语言表现淡远的意境,似乎较多取法于白居易的近体诗。*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韦庄诗歌的清丽风格犹如乱世社会中一朵洁白无瑕的小花,似乎不合时宜,正如张美丽所言:他无法唱出盛唐诗人黄钟大吕般的高歌,也无法唱出中唐韩梦诗派奇谲险怪的变调,只能发出凄婉的哀音。*张美丽:《韦庄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121页。韦庄以此清词丽句设法超越感伤之情,并构成一幅特殊的美感图画,冲淡末世情怀。

韦庄诗歌的伤感基调和清丽语言在译者笔下能否完整体现呢?迄今为止,对韦庄诗歌的翻译不多,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从现有的译诗来看译者的理解,并对是否反映了这一特殊晚唐风貌作一分析。

三、韦庄诗歌的翻译

如前所说,忧时伤乱是韦庄前期诗歌的重要题材,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台城》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对南朝史迹的凭吊中,寄寓着他对唐末社会动乱的哀叹,情调凄婉。我们不妨来看看原诗与译诗:

台城*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页。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The Lakeside Land*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07页。

Over the riverside grass falls a drizzling rain;

Six Dynasties have passed like dreams, birds cry in vain.

Three miles along the dike unfeeling willows stand,

Adorning like a veil of mist the lakeside land.

《台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变化的慨叹,流露出人世沧桑、物是人非之感。这首诗从题目到每一句诗都暗含了诗人内心所指,绝非无心之作。首先,“台城”并非某个不起眼的地点,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其次,“江雨霏霏”不在于告诉读者这是个下雨时候,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鸟空啼”暗指鸟啼草绿,春色常在,但是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无情”二字是反衬。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十里堤”这一个数字更是台城“万户千户成野草”的强烈对比:自然界的春光依旧,而人世间的“春光”却不再!由是,整首诗的主题跃然而出。

从以上理解来关照译诗,就会发现译诗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台城”在译诗中只是任意一个湖边的土丘;头两句且不说语法错误引起误解,原诗的如梦如烟的氛围荡然无存;“鸟空啼”中的“啼”用cry似为一大败笔。事实上,汉英两种语言不乏模拟鸟叫声的拟声词,如“啾啾”、“啁啾”、“呢喃”,warble, twitter, chatter, chirp, tweet等。鸟鸣可以添情趣,鸟鸣亦可话凄凉。翻译时,要根据意境,选择恰当的拟声词,恰如其分地传递原诗主题。因此,这里的“啼”不妨选用warble,以表现鸟儿的“不碍世事”,依旧欢快地自顾自生活着。至于台城柳的无情,读者从译诗中找不到痕迹,相反,读者体验到的是台城柳似乎给十里堤披上了漂亮的面纱,而台城柳的勃勃生机带给诗人的无限伤痛却无从影射。最无法让读者忍受的是“十里”竟然译成了three miles!译者的忠实和归化的译法固然值得敬重,但是此“十里”非彼“十里”。且不说中文的“十里”是否完全等同于英文的three miles,诗歌中的数字“十”寓意“长”,而非具体长度。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范晓燕:《唐诗三百首赏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杜牧的《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28页。杜牧的《赠别二首》:“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范晓燕:《唐诗三百首赏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这些诗中均有长度、年份的表述,但又不是确切的数字。

韦庄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而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则为其近体诗的共同风格。以此作为对韦庄诗语言的评价,再来看译诗的语言,读者的感受不言而喻,即译诗失去了原诗的清丽。译者尽管想从语言风格上靠近韦庄,尽力使用流畅的白描笔调,但是,无论从译诗的节奏还是从译诗的用词看,淡而无味。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张廷琛与魏博思共同的译诗:

Taicheng*张廷琛:《唐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85页。

Raining, raining steadily along the River;

Luxuriant the grasses there.

Six Dynasties, as in a dream;

The empty call of birds.

Today, indifferently, in their green haze,

Willows still embrace the ten-league banks of Taicheng.

该词首先是标题醒目,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地方,肯定有着非同寻常的寓意。其次是整首诗诗意浓浓如同原诗,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画面,没有使用突兀、生硬的动词破坏原诗的诗情画意。译诗严格说来只用了一个动词embrace,依靠形容词和副词完成了意境的渲染,如steadily, luxuriant, empty, indifferently等。也许有学者会觉得译诗缺少韵律,没有押韵,但是,与其朗诵一首看似合乎原诗韵律,却品尝不出原诗风貌的韵体诗,不如欣赏一首意蕴更绵远的散体诗了。最后,译诗的语言也表现了韦庄诗歌的清丽风格,寥寥几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谋划,字字反复推敲而成。从译者为其选译的《唐诗一百首》所作的序言可以发现,译者本人对唐诗有过深入研究。

在《唐诗一百首》序言中,张廷琛围绕唐诗,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展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纵向上,译者思考了唐诗繁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即唐王朝政治上的开放客观上促成了诗歌艺术自由发展的氛围,诗人们不断在诗歌的形式、技巧、语言、意境、格律等方面广泛探索,终于使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在横向上,译者从文化视角入手,比较了中西方诗歌相异的方方面面,如宗教信仰、诗歌创作思想、价值取向等。也正是本着让西方读者“来尝自家的园中果”,译者联手魏博思(Bruce),选译了100首唐诗,并期望“纵然我们的译文中,诗意可能与原诗意境相去甚远,但它只要能引起读者对于原诗以致整个唐诗的兴趣,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张廷琛:《唐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3页。。

有学者把晚唐诗人大致分为两类,即穷士诗人和绮艳诗人。前者在作品风貌上给人的感觉一是收敛,二是淡冷,三是着意;而后者在作品风貌上给人的感觉是悲怆、绮丽、委婉。*余恕诚:《唐诗风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3-97页。据此,韦庄诗歌的风貌当属后者。即便如此,同属后者的温庭筠,其诗歌风貌又与韦庄有着不同之处,即“句秀”与“骨秀”之区别。*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王国维认为,温庭筠的词秀在词句,恰似花屏上的金鹧鸪,虽华丽却无生命力;而韦庄用词比温庭筠要高明一些,韦庄词没有过多的符码,多用白描,却情真意切。虽然比较的是两人的词,却也体现了晚唐诗人的诗歌风貌。唐诗有初、中、盛、晚四个时期,即便晚唐时期,优秀诗人的作品也风貌各异。因此,作为译者,除了能自如驾驭中英两种语言外,对于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段等也需要做深入研究,而非拿起一首诗就开始操刀弄笔。

(责任编辑 孟莉英)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 Style: TakingWei Zhuang’s Poems as an Example

CONG Zihang

(ForeignLanguage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Tang poem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of early, middle, prime and late periods. Even during the late period, the styles of distinguished poets’ varied which create plenty discussion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ang poems. Scholars brought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though most of them simply focused on rhymes and languages of the poems, rather than the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creation. This paper takes Wei Zhua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late period in Ta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points of view from three aspects of general Tang poems styles, poetry features of Wei Zhuang’s poems, and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Wei Zhuang’s poems.

Tang poem style; Tang poem translation; Wei Zhuang

2013-11-05;修改日期:2014-02-04

丛滋杭,女,浙江杭州人,教授,研究方向:翻译批评。

10.3969/j.issn.1671-2714.2014.03.010

猜你喜欢
台城韦庄译诗
台城特支的重要历史地位
韦庄:花间词人的一世江南烟雨情
学生天地(2019年16期)2019-11-27 00:25:37
韦庄:花间词人的一世江南烟雨情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文教资料(2019年24期)2019-01-07 06:24:04
孩子,我们一起漫步身旁的风景
新教师(2017年7期)2017-07-28 17:00:18
花间别离梦伤春
参花(上)(2017年5期)2017-05-11 07:13:36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人间(2015年16期)2015-12-30 03:40:39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4
从张若虚到韦庄
语文知识(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4
去车站听乡音(駅へ行ってお国なまりを闻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