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浙江 杭州 310053)
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教师队伍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地方行业(企业)资源优势,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平台,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师资)和先进技术(教学)两大资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缓解师资总量不足、“双师”能力低下和教学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提高教师队伍的执教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实现企业资源支持学校教学、学校科研服务企业发展的双赢目的。而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关键,是专业(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是学校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前提。
团队是由愿意互补技能,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它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群体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它通过成员的相互作用能共享信息、共同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史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认为,一支高绩效的团队必须具备明确目标、相关技能、相互信任、共同诺言、良好沟通、谈判技能、合适领导以及内外部支持八项基本特征。①Stephen P Robbins:《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可见,团队和群体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知识技能、领导、目标、协作、责任、作用和绩效七个方面(见表1)。
表1 团队和群体的根本性区别
团队研究最初来源于企业,知识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使团队研究突破了企业管理学范畴,团队概念才逐步推行到教育界。①王军、梁莉:《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的理论探究》,《管理观察》2009年第6期,第184-185页。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中小学校推进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70年代后期,又将团队教学推广到高等院校,逐步形成以任务小组、学术沙龙、论坛、研究中心、实验室、课题组和工作站等为单位的教学研究团队;90年代初,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也逐步推行了以教研室、学术团队和科研团队为主体的教师团体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与科研工作。②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群言》2003年第10期,第16-20页。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满足我国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新时代产物应运而生。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所培养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的急剧增加,高职教育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由此获得快速发展,但主要集中在数量扩展和规模发展上。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格局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不仅产生了专任教师总量严重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实践能力低下和创新意识薄弱等突出问题,而且存在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节等问题,大大降低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为此,我国推进了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合格评估”(规范办学)、“水平评估”(谋求发展)和“示范性建设”(创建品牌)三大建设项目,引导高职院校从“重数量、重规模”转向“重内涵、重质量”。2007年初国家又启动了“质量工程”,将教学团队列入“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③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④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与“示范性建设”并行推进,旨在通过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集聚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和教学资源,依托课程(课程群)建设和专业(学科)建设两大平台,推进教学团队建设,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团队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技能互补和协作沟通的若干名教师为建设主体,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建设途径,以课程(课程群)和专业(学科)为建设平台,以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建设目标的一种创新型教学范畴的基本组织形式。⑤房喻、陈亚芍、胡道道等:《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1期,第49-52页。教学团队既具有一般工作团队的目标性、互补性和合作性等共性特征,又具有教学领域队伍结构的梯次性、评价标准的多维性、育人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成果的潜在性等个性特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工作团队。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初步建成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使高职院校在转化企业现有资源、兼职教师进课堂和编教材、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参与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07年至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统计数据,经批准立项建设的高职高专院校国家级教学团队达125个,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的87.5%)94所高职高专院校(占全国高职院校的 7.5%)。⑥2007年至2010年的数据来自于教育部网站,2014-01-17,网址分别为: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9/201008/93907.htm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9/201008/93906.htm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9/201008/93904.htm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9/201008/93903.html。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都是从专业教研室起步并发展而成的,下面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为例进行分析。2001年该校响应国家号召从专科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并设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室。2005年在国家“水平评估”的推动下,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初步组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2006年在国家“示范建设”的推动下,该校及时出台了《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和《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规范了教学团队的管理和兼职教师的聘用。由于浙江省内行业(企业)正在转型升级,急需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已经呈现出政、校、企三方利好的政策与环境。因此,该校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为主线,以行业(企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托学校设立省内各地区的产学工作站,与行业(企业)达成了“资源共享、人才互聘、合作育人”的合作意向,从行业(企业)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负责人、以校内专业专任教师为基础力量、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为坚强后盾的“浙江机电”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①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1期,第72-74页。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团队建设机制已经相对完善,比如: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充实了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可以根据教学工作需要择优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进课堂并参与审议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验室建设等;形成了团队运作的教师发展机制,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带动了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了梯队式团队框架;构建了“政—校—企”联盟的科技创新机制,承担了政府对企业职工技术培训任务,参与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转化,保障了三方利益;建立了“专业—课程—管理”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满足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夯实了“政—校—企”联盟关系、丰富了教学资源、优化了师资队伍,还激发了创造活力、增强了服务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社会认可度。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长期处于学校和教学部门两级分离的状态,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还不成熟、校企互惠共赢机制尚未形成、多数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低下的情况下,仍普遍存在学校领导对教学团队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团队建设政策扶持保障制度极度缺位、高水平团队带头人普遍缺乏、团队特色文化难以形成、团队专兼结构难以突破、“双师”培养平台难以搭建以及团队创新活力难以发挥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并成为制约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瓶颈。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下定决心、花大力气去研究并破解以上难题,方能顺利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高职院校是国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时,必须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校情实际,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为核心,以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课程群)建设为载体,用行业(企业)资源丰富教学资源,用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用教师知识技能服务于行业(企业),并突显鲜明的团队特色、新颖的教育观念、高超的教学水平、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要构建促进团队科学发展的教学团队管理体系。安德烈·李(Andrew Leigh)和迈克尔·梅纳德(Michael Maynard)认为,团队的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探索、稳定、挣扎、成功和终止六个阶段,团队效率因不同阶段而改变,团队活力因内外在因素而变化,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需要强化团队需要的人本服务、团队规划的动态管理、团队目标的多元评价和团队发展的末位淘汰管理观念。②Andrew Leigh,Michael Maynard:《创建精英团队》,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教学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是异质的、互补的,而不是随机的或简单的不同。没有约束机制,教师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学团队就很难取得长远发展。高职院校应制订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团队管理办法,明确团队的组建条件、培养目标、考核办法以及激励政策,让教师对团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促使教师将个人发展主动融入团队建设中,实现个人成就和团队建设的双丰收。
第二,要遴选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学团队带头人。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任务繁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位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来主持团队建设工作。教学团队带头人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引领学术的学科水平;能集聚校内外的优秀人才,争取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多方支持,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能搭建团队内外部的沟通交流平台,让每个成员有机会去展示与共享自己的智力资源,促进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带头人在主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团队精神和团队效率为核心。首先要让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认清团队建设的目的和共同目标,其次要熟悉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把握每个成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特点,了解每个成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能力,调节每个成员的成长进程和工作效能,并引导成员在团队中找准自身位置和发展方向,通过团队建设任务的分配与落实,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和实现团队共同目标。
第三,要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师资培养模式。青年教师是学校长远发展的生力军,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一个师资队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搭建金字塔形人才梯队,高职院校需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实现培养培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教师个性化成长的培养制度,形成有利于教师学术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机制。二是增进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建立“双师”培训基地,方便教师到基地企业中锻炼、参与企业新项目研发,了解企业技术信息,收集企业创新案例,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创新教学能力培养。开展以创新教育教学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和专项学习,拓宽国际化教育视野,吸取创新教育成功经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教育教学艺术与技能。四是实施“六项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实施教学能力、工程能力、创新素质、科研素质、学历和国际化等人才项目,形成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新机制。
第四,要形成促进团队原始创新的科技创新模式。教学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动力,科研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深层次动因。科研与教学就是“源”和“流”的关系,科研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创新的“源头活水”,教学缺少科研的支撑就是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很难提高上去,教学团队甚至高职院校也很难获得长远发展。教师只有经常参与科研活动,才能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建立教学新观点并传授新知识,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依托产学研工作站、校办企业和研究所,利用教师专业优势和职业培训功能,建立一套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科研创新机制,提倡以团队形式开展课题研究,鼓励跨部门、跨专业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支持团队和教师的自由探索研究,建立以课题研究为主、非课题研究为辅的科研制度,让教师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等项目的研发,让教师有信心提高科研能力并反哺课堂教学,有把握提高教学能力并促进教学质量。
第五,要形成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教学团队文化。团队文化是指在团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工作方式、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统一的团队文化是团队的灵魂和精神,是团队发展的根本,是一种无形的团队感召力。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个体利益和团队利益的统一表现;团队精神并不是牺牲个性而是挥洒个性、展现特长,它的基础是尊重个体的兴趣与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必须创建一种既具高职特色又能统一高效的团队文化,使教学团队在发展过程中统一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规则、统一行动以及统一声音,增强教学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实现教学团队的高效能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要创建激发教师创新活力的文化校园体系。力量源于团队,成功来自和谐。和谐校园是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的前提条件,教学团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文明稳定、平等宽容的和谐校园文化,不仅能表彰成功,也能允许失败,这样可促使教师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让一切有利于学校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是在学校和企业两种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具有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类人员结合下的特点,必须建立一个全通道的对话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领导与普通教师、带头人与成员、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无障碍沟通,并在校园内充分尊重教师的自由思想与个性发展,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需要与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与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校企文化精髓的融合、团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学校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虽然在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专业(学科)、课程(课程群)和实验实训室等建设任务中已有较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但在其他方面的建设任务中还存在指标欠具体的情况,给团队的管理与考核带来较大的困难。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水平的领军人才缺乏,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各自为政、散兵作战的状况,尚未形成“专业—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团队发展模式;二是生师比过高,大多数教师被迫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无力应对科研,创新成果不多,很难形成教师自身的特色与风格;三是学校领导行政干预过多,团队成员须无条件地服从带头人的领导,基本忽视对教师个性的尊重与需求,不利于团队意见的融合与统一。可见,高职院校要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师”五方联动发展目标,只有从长远发展和共同利益出发,创新教学团队建设机制,才能打造出高水平、高效能的教学团队。学校领导和团队带头人首先要广泛学习、冷静思考,积极吸取国内外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制度上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在结构上突出专兼结合和双师结构的成员组成,在功能上突出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教师成长和服务社会的多重功能,还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专业特长与个性优势,努力挖掘每个专业(学科)团队或课程(课程群)团队的特色,从而推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持续保持人才互聘、技术共享和文化融合的协同合作关系,长期形成合作育人、共创成果、共同发展的协同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