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苏)核军备竞赛的历史演变

2014-01-11 23:37孙晓文马春燕
军事历史 2014年6期
关键词:核力量美苏美俄

□ 孙晓文 马春燕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争夺核优势展开激烈的较量和竞争,从追求核武器的爆炸当量,发展到追求核武器的精度和小型化,将核武器的威力提高到接近极限的程度。同时,为了避免在争夺核优势的过程中发生迎头相撞,使这种较量和竞争在不危及各自安全的情况下“稳定”地进行下去,并维护双方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核优势和垄断地位,美苏两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控谈判。以争夺核优势为主要目的的竞赛与以保证竞争的“稳定”和双方优势地位为目的的核军备控制的互动和交织,导致双方核武库规模的消长。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核对抗兴起

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使其成为第一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取得垄断地位。掌握核武器后的美国,自视已拥有了夺取世界霸主地位的王牌,以核讹诈为手段,推行其“遏制战略”。面对美国核威胁和核讹诈的严峻局面,为打破美国的核垄断,苏联加紧研制核武器。在继1949年8月苏联打破美国原子垄断后,两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掌握了热核武器。随着美国核垄断地位的被打破和苏联核力量的发展,1955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承认,双方相互威慑的局面已经出现,这标志着以垄断和反垄断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已经结束,双方已经为真正意义上的核对抗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总的来讲,这一阶段是美苏两国核对抗的初始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双方的核力量规模都比较小,尚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对抗能力。双方的行动没有形成针锋相对的互动。受当时对核武器的特点、作用和意义理解的局限性,双方没有形成对核对抗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思想。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美苏核均势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关系中出现了两个新的因素:一是苏联在继1949年打破美国原子垄断后,又率先掌握了热核武器技术,具备了与美开展核对抗的能力,由此两国形成了相互威慑的态势。二是在两国的政策中都出现了有限的“缓和”声调。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主张与苏联对话、谈判,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从全面冷战对抗转向既对抗又缓和。此后,无论是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政府还是美国的肯尼迪、艾森豪威尔政府都把“缓和”作为美苏关系政策中的一个要素。

这一时期美苏关系中的“缓和”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苏关系冷战对抗的根本特征。美国对苏联政策的基调仍然是杜鲁门主义,即在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继续进行对外扩张,只是在苏联力量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被迫承认苏联的地位,并谋求与苏联缓和紧张关系而已。而苏联则希望在实力不如美国的情况下,通过和平路线建立与美国“共管”世界的体制。正是由于双方政策中根深蒂固的对抗性,而且双方都坚持认为,只有当自己的核威慑力量强大到能迫使对方不敢发动战争,核战争才能避免,和平才有希望,因此在苏联具备与美开展核对抗的能力后,核对抗在这一阶段很快升级为美苏冷战的一个主要领域和表现形式,并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形成核对抗的均势。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双方都大规模扩充核武库,逐步形成战略力量对比的相对均势。②在经历了几乎走到核战争边缘的古巴导弹危机后,双方呈现出“对抗而不失控制、对话而不停争夺”的特点。③双方开始在军控领域寻找共同利益,初步尝试通过军控方式进行利益争夺。

三、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美苏核均势对抗

经过50年代后半期及60年代的发展,到60年代末美苏对抗的形势出现转折。在与苏联对抗过程中,美国逐步失去其优势地位,不仅在战略核力量对比上失去优势,而且由于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和国内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危机等原因,国力大大削弱。1969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继续维持住霸权地位,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做出重大修订,提出了具有缓和倾向的“尼克松主义”。而苏联在逐步取得有利地位后,开始调整对外战略,勃列日涅夫放弃了赫鲁晓夫所追求的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转守为攻,提出力图超过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但与此同时,鉴于苏联当时的实力地位,勃列日涅夫比赫鲁晓夫更重视推行缓和政策。由于双方政策的调整,70年代前半期美苏关系出现了冷战以来的第二次缓和,两国在战略核武器限制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很快美国政府的缓和政策受到了国内越来越多人的反对,加上在安哥拉、中东等地区问题上的冲突,两国关系的缓和气氛受到严重影响。1979年,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和里根上台后推行对苏强硬政策,两国关系再度趋于紧张,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在均势中求突破、争优势,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②双方核军控的重点转向相互限制和削减对方的战略核力量,但只达成了两项限制性协议,削减问题遭遇重大分歧。③美国由守转攻,以“战略防御”计划挑战已有核均势,试图打破战略僵局。

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美俄(苏)核均势对抗开始瓦解

20世纪80年代中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执政。在他的“政治新思维”指导下,不但对国内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战争观、战略思想也有了系列变化,提出了“足够防御”的原则,在只需保持“合理够用”的核力量下,不需要追赶美国每一项军事进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核武器虽然还有些发展,但无更多的新型号部署,苏联的核力量基本定型。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制定了许多核军备控制提案,接受了与美国不均衡地消除中程核力量的《美苏中导条约》。对于苏联的调整和变革,美国予以了必要的回应,里根执政后期一改拒不与苏联对话的做法,恢复与苏联对话谈判。于是,以美苏为核心的东西方关系由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对立转向缓和与合作。双方先后达成了《美苏中导条约》、《美苏关于销毁和不生产化学武器协定》、《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等多个裁军条约或协议。

1989年美国老布什总统上任,提出“超越遏制”的军事战略,确定由对苏联遏制转入对苏联和平演变,由外线的消极围堵转向内线的主动进攻,由突出军事对峙转向侧重政治、经济的渗透。1990年8月,又提出将美国防务计划重点从对付苏联全球性挑战转向对付地区性冲突的战略构想,并于1992年将其定名为“地区防务”军事战略,提出以“战略核威慑与战略防御”、“前沿存在”、“危机反应”和“重建部队”作为其四个要素。在此军事战略指导下,美国开始奉行“全方位核威慑战略”,强调其核力量应具有对付多种核威胁的能力。在核力量发展方面,则侧重提高核武器打击硬目标和战略机动目标的能力及自身的生存能力,提高核打击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美国核威慑的效果。随着苏联妥协退让,美苏核对抗消失,核均衡开始瓦解。克林顿政府执政后,将里根政府的“战略防御倡议”降格为“防御有限攻击的全球保护系统”,规模大为缩小。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苏联做出了更大的让步,双方签署了中导和削减战略武器条约。②苏联解体,导致美苏核竞赛、核对抗终结。③美俄双方核武器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俄罗斯在数量上超过美国,美国则在技术水平略胜一筹。

五、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美俄核均势对抗开始倾斜美国

1994年,美国国防部提出第一份《核态势审议报告》。报告认为,与以往相比,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中所起的作用大大减小;在目前环境下,美国仅需要更小规模的核武库,但未来发展还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必须做好对付这种不确定性的准备。1997年11月,克林顿发布了“领导与防范”新时期核战略,表示美国将“带头继续削减核武器,领导一个更安全的世界”,同时采取“防范措施”,保留“足够规模的、可靠而灵活的核力量”,以防止“全球性威胁的重新出现”。在导弹防御方面,克林顿政府决定将老布什政府的“有限防御系统”,改为由“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组成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在世界上独霸的地位更加明显,军事势力空前膨胀,提出“先发制人”军事战略,也被称为“实战威慑战略”。200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提出“确保、防范、遏制、打赢”核战略,强调“以能力为基础”规划“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在战略思想上,谋求绝对优势,强调核力量攻防一体化;在力量构成上,由依靠进攻性核力量转为核进攻、导弹防御和常规打击并举,强调战略威慑手段的多样化;在目标选择上,由针对单一对象转向全方位威慑,强调核威慑目标的多样化;在核武器使用上,放弃不对非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在力量部署上,逐渐减少战略核武器的数量,调整核力量的部署,加速向“新三位一体”体系过渡。2010年奥巴马政府对小布什的核战略做了重大调整。2010年《核态势审议报告》将核武器的作用定位为“遏制”和“防范”,强调防范和遏制其他国家威胁美国全球利益仍是其核武器的核心作用。

冷战后,1992年,俄罗斯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1995年北约推行东扩政策以后,俄罗斯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96年6月,叶利钦在《总统国情咨文》中宣布“俄罗斯奉行现实遏制战略原则”;1998年7月,安全会议通过俄罗斯战略核力量发展规划和加强核力量建设的决定;1999年4月科索沃战争期间,叶利钦又主持修订核武器发展和使用政策。考虑到俄罗斯丧失了常规力量优势,军方对核武器的依赖又有所提高。2000年4月,普京总统批准《2000年军事学说》,正式将俄罗斯军事战略确定为“现实遏制战略”,即根据现实威胁,采用现实可用的手段遏制侵略者对俄罗斯和独联体的侵犯,强调核武器在安全战略中的作用,把核武器作为遏制大规模入侵的主要手段。在战略核态势上,强调用“危机稳定性”规划核力量的规模。要求“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给予任何侵略国或国家集团以预定的毁伤”,保持战略稳定性,并调整了核政策。《2000年军事学说》称:“俄联邦在敌人利用核武器或其他类型的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对俄罗斯和(或)盟国攻击以及利用常规武器大规模侵略危及国家安全时,保留使用核武器的权利。” 2004年,俄罗斯又提出“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的军事战略,进一步强化了战略核力量的遏制作用。2010年新版《俄罗斯军事学说》,再次强调了俄罗斯必要时使用核武器反击常规武器入侵及“先发制人”打击。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美俄双方大幅度削减部署核武器数量,强调维持库存核武器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②美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企图打破美俄核武器支撑的战略平衡。③美国宣称降低了核武器的作用,俄罗斯却宣称更加倚重核武器。

无核世界遥远,核武器仍将长期存在。美俄部署的核弹头数量将均衡减少,两国不会单方面削减核武器数量,即共同削减,非部署的核弹头依然存留。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核武器的作用无可替代,国家安全基石地位不动摇;美俄仍将保持“三位一体”核力量结构,以降低技术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

猜你喜欢
核力量美苏美俄
上海石化:碳纤维原创技术为品牌注入硬核力量
22日,美俄领导人分别发表讲话
美国核力量预算剖析
美国核力量预算剖析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特朗普回击朝鲜的“羞辱”
美俄聚焦东南亚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美俄开启太空逗留一年和双胞胎试验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