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国 刘世杰
从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1947年7月进驻西柏坡至1949年3月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近两年时间,一般认为中共中央曾在这里“掀起一个运动、召开两个会议、指挥三大战役”,即在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之后掀起以解放区为主的土地改革运动;召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九月会议”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组织指挥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实际上,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还筹划了另一个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渡江战役。渡江战役虽然是在中共中央进驻北平之后打响的,但这一伟大战略构想、周密谋划部署和指挥作战准备却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完成的。
渡江战役,又称京沪杭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统一指挥下,从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千里江面,发起了规模空前、气势磅礴的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为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必备条件。
(一)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宣布隐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并指挥部队组织长江防御。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此外,美、英等国也以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指导。毛泽东在西柏坡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出:“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 1949年初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一文中对渡江战役诸项准备又进行了明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期间,从部队编制调整、干部和技术人员储备、政治工作、物资准备、城市接管等诸方面,精心筹划了渡江作战。最终,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由第二、第三野战军全部和第四野战军两个军组成的先遣兵团及华东、中原军区部队共120万大军,于1949年4月20日晚(中集团)和21日晚(东、西集团)打响渡江战役,以木帆船为航渡工具,在长江中下游数百公里的宽大江面上强渡长江,一举突破了国民党企图划江而治建立的长江防线。
(三)渡江战役的主要经过。4月20日,人民解放军中集团首先在裕溪口至枞阳镇100余公里间实施渡江作战,千帆竞发,强渡“天堑”,把国民党军的千里江防拦腰斩断。4月21日,东集团由七圩港至黄港地段渡过长江后,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防御阵地,建立滩头阵地,继续向纵深进击。同时,西集团分别由石矶头至前江口、华阳镇至八宝洲、吉阳至埠康圩段登船起航,突破国民党军江防,隔断了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加之,江阴要塞国民党守军7000多人调转炮口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国民党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领所部25艘舰艇在南京附近起义,另一部23艘舰艇在镇江投降,蒋介石集团苦心经营3个多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土崩瓦解。国民党军鉴于长江防线已全线被突破,于22日下午实行总退却。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追击,于23日解放南京。
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后,东、中两集团对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之国民党军实行钳形合围。解放军官兵不顾疲劳,不畏道路泥泞,不怕饥饿,猛追逃敌,于4月28日至29日在郎溪、广德地区将国民党军4个军大部、2个军一部共6万余人包围歼灭。5月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杭州。至7日,第二野战军占领贵溪、上饶、金华等城并控制了浙赣线。5月12日,总前委依据战局发展,以第三野战军8个军发起上海战役,经激烈战斗,于27日攻占上海。在此期间,5月17日,第四野战军解放华中经济中心武汉;5月22日,第二野战军占领南昌。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四)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渡江战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继续,是粉碎国民党“划江而治”图谋的政治斗争的继续。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苏、皖两省全境和浙省大部及赣、鄂、闽等省各一部,成为解放全中国的奠基礼。渡江战役后,粟裕在第三野战军干部会议上指出,渡江战役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单从军事上去看国民党的崩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去看。我们不仅在军事上过了江,而且在政治上过了江”。这句话直接道出了渡江战役对解放全中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在人民解放军冲破长江天险、解放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毛泽东兴奋异常,挥笔题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渡江战役从提出、谋划到最终发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要分为前期筹划、在西柏坡期间的具体谋划、最终确定发起时间。
(一)渡江战役的前期筹划。早在1947年,中共中央在讨论如何进一步组织与发展战略进攻问题时,就提出派遣主力渡江作战。当时,其战略目的、任务是为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牵制国民党军队的力量。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明确指示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渡江南进,配合正面战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粟裕接到中央电令后,经过反复考虑,认为当时渡江有很多不利因素,并把想法电告中央。5月,中共中央在阜平县城南庄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毛泽东接受了粟裕暂不渡江的建议。
此后,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后,指挥发起了三大战役,使东北、西北、华北等各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国民党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濒临绝境。相反,人民解放军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因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发起渡江战役被提到日程上来。
(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期间对渡江战役的具体谋划。1948年10月11日,在西柏坡的中央军委即致电华北野战军,第一次提出秋季可以举行渡江战役。两个月后,即12月12日,淮海战役正在激战,中央军委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明确提出淮海战役后举行渡江作战向全国进军的战略设想,指出:“以相当时间,最后地完成渡江的诸项准备工作,即举行渡江作战。其时间大约在明年五月或六月。”12月19日,陈毅与刘伯承前往西柏坡参加一月政治局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央军委与陈毅、刘伯承就渡江战役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的报告《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其中指出:“几个大的野战军必须休整至少两个月,完成渡江南进的诸项准备工作。然后,有步骤地稳健地向南方进军”。由此看出,中共中央此时已经考虑几大野战军如何进行全面渡江南进,即发起真正意义上的渡江战役。2月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就淮海战役总前委讨论的渡江作战计划上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2月11日,中共中央对渡江战役指挥机构进行了明确。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华东局和总前委均直属中央”。为统一指挥,中央军委决定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5人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以加强渡江作战的统一领导。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军、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渡江战役指挥机构的明确,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正式拉开了帷幕。
(三)最终确定渡江战役发起时间。至于何时渡江,中共中央认为,渡江主力部队第二、第三野战军1949年1月上旬刚结束淮海战役,部队需要休整,同时,渡江所必需的服装、雨具、船只、政治动员、调集与训练南下干部等项准备工作需要进行,因而提出要用两个月时间进行休整,然后渡江。
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要求根据军事形势做好两手准备:“如果在今后一时期内证明国民党军仍然采取在京沪线组织坚决抵抗的方针,则我们仍应按原定计划,华野、中野休整至三月底为止,准备四月渡江。”如果国民党军“准备在长江南岸一线作某些抵抗不准备集中兵力守南京等城,而将主力撤至浙赣线布防,则我们应作提早一个月行动的准备。华野、中野就休整至二月底,准备三月即行渡江。”1949年2月8日,邓小平、陈毅联名向中央军委报告,建议加紧进行渡江准备工作,提前于3月初行动,第四野战军派出渡江部队应提前南下。虽然中央军委于当日分别致电邓小平、陈毅及第四野战军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表示同意中野、华野加紧整训,准备提前至3月初行动,但同时指出:“在实际上,三月仍需整训”,“四月渡江为宜”。2月9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行动部署问题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并告林彪、罗荣桓电,指示“四月上旬你们开始渡江行动时,林、罗即由铁路先运两个军至三个军共约十二万至十八万人直达信阳,夺取信阳、孝感之线,威胁汉口,使武汉方面之敌不敢轻动”。2月11日,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饶漱石、康生、曾希圣、粟裕、谭震林并告林彪、聂荣臻的电报中指出:“同意你们三月半出动,三月底开始渡江作战的计划,望你们按此时间准备一切。”
2月25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电,指出:3月中旬或下旬应准备攻占浦口及炮击南京;此项准备工作限于3月10日以前完成,待命行动;并告中共中央和南京代表的正式谈判大约在3月20日左右。3月3日,毛泽东收到张震等3月1日关于攻占浦口的请示电后为中央军委起草复张震、唐亮、钟期光并告总前委电,指出:“准备攻占浦口,炮击南京的目的,是为了促成有利于人民之谈判。此项谈判时间尚未确定,大约在三月下旬。你们攻击浦口之时间大约在三月二十日以后谈判正在进行之时。现各部只作准备,不要行动。”
3月1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第四野战军南进的部署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电,指出:“华野中野两军决于四月十日渡江,向着湖口、芜湖、南京、镇江、上海之线及其以南地区国民党军六十个师举行攻击。”同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并告第二野战军电,指出:“我们与陈毅、邓小平、谭震林共同决定渡江战斗之确定日期为四月十日,而和平谈判之日期则应为四月一日或四月五日,以便在南京代表到达北平开始谈判十天或五天后,我军即实行渡江迫使对方或者签订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协定,或者破裂和谈担负继续战争的责任。”3月20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渡江作战时间安排复陈毅、谭震林电,指出:“我们不知道攻占两浦是否为渡江战斗所必要,请即查告。据我们想,似乎无此必要。如果无此必要,则除以一个兵团仍对两浦监视待命行动外,其他兵团可以提早于四月二日(南京代表到达北平之第二日)开始攻占北岸据点,至四月五日或六日完成此项任务。再以一周时间开辟港口并布置船只。如此,则全军可于四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可以开始渡江,这样对于谈判有利。”
在中共中央3月23日离开西柏坡后三天,陈毅、邓小平、谭震林召集第三野战军兵团负责人汇报情况。大家认为,13日正是阴历16日,月光通宵,突击队无法隐蔽,因此向中央军委报告,“建议推迟两天,即十五日黄昏发起渡江”。27日,中央军委复电:“宥申电悉,同意你们十五日发起渡江战斗及对北岸敌人的处置。”
谈判开始后,中共中央针对武汉李宗仁集团与南京蒋介石集团对战争、和平的两种态度,实行了按期作战渡江与推迟渡江以等待和谈达成协议后实行和平渡江的两种方针。4月5日,中央军委通知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等,通报谈判情况,指出:“国共和谈已四日,颇有进展,安庆至黄冈线之敌限十日前撤退,因此,黄冈、黄陂、花园、孝感、汉川一线一个月内我军不去进占,计划以一个月后用谈判方法和平接收。”4月7日,中央军委电告邓小平、陈毅等:“和平谈判已有进展,可能于十五日以前签订协定”,“请加紧准备于十五日准时渡江,你们方面务必不要变更”。
1949年4月10日,中央军委根据和谈情况,估计可能在4月15日签订和平协定,战斗渡江将改为和平渡江,认为“渡江时间势必推迟半个月”,因此,请总前委查明江水情况,看“推迟渡江时间有何不利”。第二天又致电总前委:“依谈判情况,我军须决定推迟一星期渡江,即由十五日渡江推迟至二十二日渡江,此点请即下达命令。”
1949年4月15日,国共谈判结束。双方代表经多次商谈,起草了《国内和平协定》。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郑重宣布:我们限定南京国民党政府在20日以前答复,如不接受,不签字,“则二十日我们一定打过江去”。4月18日,中央军委致电总前委:“二野、三野各兵团于二十日开始攻击,二十二日实行总攻”。至此,渡江作战的具体时间确定下来。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渡江战役,显示出了高超的战略眼光、运筹伟略和指挥艺术,为渡江战役的顺利实施、解放全中国提供了前提条件。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做好政治和思想上的准备,确保士气高涨。1949年1月,毛泽东提出,要用革命的方式,将一切反动势力彻底消除,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并将帝国主义是否会干涉计算在内。1月10日,以邓小平和张际春的名义颁发的《野战军两个月整训军事政治大纲》指出,必须要将各种各式的动摇思想全面清除。之后,部队开展了关于渡江战役的各项政治工作,反复地贯彻进军思想,克服无纪律无组织的影响,并开展关于新区政策的纪律教育,完成了工作队与战斗队的双重准备。1月18日,周恩来阅中原野战军关于两个月整训的军事政治工作大纲后,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邓小平、张际春并告粟裕等电,告以在作向江南进军的政治解释时,须将毛泽东主席的时局声明和中央关于这个声明的内部通知“联系起来加以说明,方更易使全军明了全局之发展与我军南下之必要”。在思想问题解决之后,全军士气高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已成为激励解放军百万雄师推翻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统治的怒吼之声。
(二)做好组织和干部上的准备,确保领导坚强。为了更好地完成渡江任务,1949年2月中央军委明确了以总前委为统一指挥渡江作战的机构。2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调集南进干部的指示》,要求华北、华东、华中、东北、中原等各个中央分局调集干部,准备渡江南进。在此期间,先后提拔了各类干部5.8万余人,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干部4.8万余人,这就为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除此之外,中共中央还先后建立了空军部队、海军部队、防空军部队,为渡江战役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多军种支持。最后,在渡江前夕,任命邓小平为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为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市委书记、陈毅为第三书记兼上海市市长、刘伯承为南京市市长,这就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领导保障。
(三)做好技术和后勤上的准备,确保万无一失。渡江的技术侦察和后勤准备工作从1948年就开始了。考虑到渡江任务的难度,中央军委一再提出南进部队需要整训及作全方位的筹备。根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派人以兵团为单位组织军、师干部率领侦察队先期赴江边侦察,收集各类木船,并自制汽船、竹筏和木排,动员船工,挑选和训练水手。1949年2月10日,针对部队营连干部中地理知识很差,须加强地理常识学习的情况,中央军委发出指示电,要求“制印长江以南及西北西南的简明地图……图幅以纵横一公尺左右为适宜。除发给营部以上外若能发至连,则极为有益。”在物资粮食方面,2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平津白洋金银牌价问题致电华北局、北平市委并告天津市委、总前委,指出:“便于吸收若干金、银、白洋、外币,以利于过江后初期开支和对外贸易”。3月21日,中共中央向总前委发出《关于新区筹粮的规定》,指出:“南下的部队,可以团为单位,在政治部领导下,由随军地方工作人员及供给人员组成粮秣工作队,负责筹粮”。这些准备工作,为顺利渡江提供了必要、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不仅掀起了以解放区为主的土改运动,召开了两大会议,指挥了三大战役,还筹划了导致蒋家王朝在大陆彻底覆亡的“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渡江战役,从而迎来了新中国“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光明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