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华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走上了全面侵华道路,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火。回顾历史,发动卢沟桥事变虽是部分军国主义分子的阴谋,但却是日本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对此进行深入剖析,不仅有利于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更能以史为鉴,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近代以来,日本发动一系列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罪恶之源就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恶性发展。军国主义对内是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思想的工具,对外则疯狂宣传侵略扩张。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渊源于中世纪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武士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是日本封建政权的主要政治支柱。以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被日本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为标志,武士阶层掌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国家各级政权,占据了日本政治舞台的中心。武士在长期的战争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形成了以武士道精神为核心的武士文化,“他们缺乏尊重人的生命的心情,满不在乎地残害生灵,具有强烈的非人性的一面”①[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88~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武士道“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②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47页,北京,长征出版社,2012。,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层,在国内不断征战的同时,也梦想将日本神功皇后开疆拓土的神话加以实践并发扬光大。早在1583年,丰臣秀吉就狂妄自大地宣称,“繇之三韩、琉球,远邦异域,款塞来享。今也欲大明,盖非我所欲,天所授也。”③[日]水野明:《日本侵略中国思想之检证》,载戚其章、王如绘:《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2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在其武力统一日本后,便企图先征服朝鲜,再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丰臣秀吉后,日本的统治者及许多思想家,仍不断鼓吹其计划、宣传其思想,致使日本对外侵略思想在300多年间延绵不断且日益猖獗。从18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力倡“海防论”、“开国论”、“海外雄飞论”及“攘夷论”的日本经世家乃至维新运动的先驱者们,无不大肆鼓吹对外侵略扩张思想。而这些都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
在军国主义形成过程中,日本统治集团通过御用文化,将军国主义变为社会思潮,从而奠定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基础。被称作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的福泽谕吉,实际上是日本第一个军国主义理论家。他在近20年的时间里,写了40多篇鼓吹侵华的文章,把日本“文明开化”的近代化进程与侵略中国密切联系起来,公开鼓吹弱肉强食的强盗哲学,并为对华侵略寻找理论根据。他在《文明论概略》(1875)等一系列著作中,认为日本的文明已经高于支那(中国),经过明治维新,日本正在或已经“脱亚入欧”,成为西洋各国的“文明开化”国家,而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则尚在“未开化”之列,不属于文明国家。在这种前提下,日本对朝鲜和中国采取的任何侵略行动,都被他归为促使中国和朝鲜“文明开化”,为了这个名义,纵使侵略,也是正义行动。他提出的侵占朝鲜、吞并台湾、再占中国东北三省并最终将日本国旗插在北京城头等一系列侵略构想,其后辈全都付诸了行动。在这种军国主义思潮影响下,对外侵略扩张不仅为统治者及武士阶层奉行,也迅速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意识形态,并最终促成了日本侵略性大陆政策的形成。
军国主义以武力侵略、暴力压迫的荒谬理念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获得了广泛认同和支持。在军国主义思潮的泛滥下,日本国内形成了一种为天皇而战的浓厚战争氛围,促使军国主义者迫不及待发动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日本发动对华战争,并一步步滑向战争深渊,不仅是因为政治决策层和军事指挥层蓄谋已久、精心策划、冒险实施,而且也得到了多数日本普通民众的狂热支持和积极参与。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全民皆兵,战争并没有让女人走开。相反,处于战争疯狂的日本妇女纷纷为侵略战争加紧生产,以各种形式尽力维持日本的战时经济,支持战时体制,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所谓“军国之母”、“军国之妻”和“军国少女”等。为了激发鼓舞士兵的战斗意志,很多年轻的女性积极与即将出征的士兵举行婚礼。
明治维新前,日本天皇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政权实际上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经过“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才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政体。而此后策动日本转入战争轨道,频繁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也正是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军政体制。
天皇体制自成立之始就带有强烈的侵略扩张倾向。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立即着手建立常备军,以保证国家机器的安全运转。但日本的建军一开始就与领土扩张联系在一起。如所谓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早在1968年12月就积极主张建军与扩张同时进行。他建议“遣使朝鲜,责其无礼,如不服时,则兴问罪之师”。①[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1册,13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木户的建议逐步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事实上,天皇制刚建立不久便开始策划大规模的侵略战争。1874年,当日本军队羽翼未丰,尚在逐渐形成之时,政府为了把国内反抗情绪转向对外,也为了攫取领土和资源,悍然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海军当局利用初具规模的海军,侵入朝鲜江华岛,迫使朝鲜接受了不平等条约。1879年,日本进一步吞并了琉球,设置了冲绳县。
为了将侵略扩张野心变成现实行动,日本需要建立一支听命天皇的强大军队。为加强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日本决策层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极力向军队灌输“尊重天皇、忠于天皇、为天皇贡献一切”的忠君思想。1878年陆军卿山县有朋向日军发布《军人训诫》,强调军人必须把天皇当成神崇拜,绝对服从上级的任何指令,严禁关心过问政治,等等。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确立了天皇在日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至高地位,而且使得日本军队成为天皇忠实的御用“鹰犬”,为在日后发动侵略战争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与此同时,日本大力扩充军备。1886年至1889年间,日本对军制和军备进行了全面改革。改革的核心人物是新由德国回来担任陆军次官的桂太郎少将和参谋次长川上操六少将。他们认为日本军备也应和欧洲列强一样,以正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列强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性的军队为目标。②[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1册,220页。抱有此种野心,日本聘请德国麦克尔少校为顾问,来进行军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采取富有侵略性的普鲁士式军制,设置师团,改组参谋部,修改征兵法等。通过改革,日本军队最终成为“对内镇压人民争取生活、自由和权利的斗争,对外则经常伺机进行侵略、扩张领土的天皇的军队”③[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1册,222页。。为日本后来频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准备了必要条件。
畸形的军事指挥体制使日本军部独断专行,可轻易发动侵略战争。日本近代天皇制初创时,国家军事指挥体制尚未定型,在实际用兵时,往往派出“讨伐总督”负责军事指挥,出现了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军事机关,显露了军权独立的端倪。西南战争后,日本于1878年设置了分管军令大权的陆军参谋本部,它直属天皇,成为不受太政大臣和其他任何人控制的独立的军令机关。不但如此,参谋本部可以通过陆军省来干预政府。如果参谋本部通过陆军省向政府提出要求,而政府不予采纳,便可迫令陆军卿辞职,不提出后任等,使政府陷于困境。①[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1册,205页。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这种军政关系。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军令事项,可直奏天皇,由天皇裁决。但近代天皇制的特点是“廷政分离”,天皇不亲政。所以,日本陆海军名义直辖于天皇,实际上无所约束,在天皇权威神圣光环下,以参谋本部为代表的军部成为权力核心。这样,这种畸形的军事指挥体制,使得日本军部可以打着效忠天皇的旗号,不受任何国内牵制,既可轻易攫取国家权力,又能肆意发动侵略战争。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决定于经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与经济因素密不可分。明治维新后,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既依靠战争掠夺财富、攫取资源,又依赖巨额资本壮大军力,形成资本积累增殖与侵略扩张的双向互动。从最初对朝鲜小试牛刀,到对沙俄奋力一搏;从侵占中国东北,再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直至后来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侵略野心不断膨胀,胃口越来越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侵略战争中饱尝了战争型经济的红利。
依靠侵略战争掠夺财富、摆脱危机。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必须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达成这一目的,日本在加紧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式盘剥的同时,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地大物博却孱弱落后的中国。1874年,日本通过侵占台湾,从清政府国库中获得了50万两白银的“赔款”;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并赢得了甲午战争,向清政府勒索了2亿3千万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其当年财政收入的4.37倍;1900年,日本作为八国联军主力侵华,除了与西方列强共享巨额战争赔款和其他经济利益外,仅在天津就独自掠夺了200万两左右的白银;1905年,日本赢得日俄战争的胜利,成功从俄国手中夺得了在中国东北的大部分经济利益,另索中国赎辽“赔款”白银3千万两。至于日本从其他亚洲国家以及九一八事变后从中国掠夺的财富则更是数额庞大、不计其数。明治维新后,在政府扶植下资本主义得到飞快发展,但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与狭小的国内市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日本早在1890年就爆发了最初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国内矛盾的尖锐化。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为了摆脱困境和转移国内阶级斗争的视线,日本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每当经济危机加重时,首先便想到以发动侵略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摆脱危机。
建立殖民统治,攫取资源、开拓市场。日本在资本主义列强中崛起较晚。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全国仅有400多个中小规模的手工工场,几乎没有重工业,而同时期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而且日本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受到较大制约。明治维新期间,日本的铁、铜、锰、铝、锌、煤、原油等重要工业原料的自给率均低于50%,其中不少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为了解决这样的先天不足,日本一方面依靠侵略战争直接掠夺财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日本还效仿西方列强,靠坚船利炮叩开亚洲邻国大门,在这些地方建立和巩固殖民地,以此获得持久的资源供给,开拓人口众多、需求庞大的邻国市场。仅从中国看,日本从中国台湾、东北、青岛等殖民地以及苏州、杭州、天津、汉口、重庆、上海等地的日租界攫取的资源和利润总量数额巨大、难以计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沉重的负担。
以战争型经济模式发展资本主义。唯利是图和贪婪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固有本性,日本帝国主义从战争中悟到了发财捷径,又将不义财用于扩大侵略战争,以攫取更多利益,如此循环,形成了其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增长与战争扩张双向互动的战争型经济模式。“日本资本主义从甲午战争起,有了划时代的发展。”②[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2册,142页。“由于从战争中攫取了暴利,并刺激了生产,同时又获得了战争赔款的大笔资金、广大领土和市场,以及利用‘卧薪尝胆’的口号,牺牲民众利益,一次又一次地扩充军备等等条件,政府和大政商领导下的现代产业开始建立起来了。”①[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2册,144页。结果是,日本发动的“战争和它的辉煌战果使日本资本主义有了飞跃的发展”②[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2册,143页。。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从原来的负债达3亿日元的负债国跃升成为拥有17.4亿日元的债权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飞速飙升。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统计,1899年时,日本经济只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到1937年时,它所占比重已经达到4%。战争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战争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诱惑,它刺激着日本发动规模更大的战争,以从中攫取更大的价值。
战争是敌对双方的矛盾运动。对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本来说,能否将其侵略野心转化为实际行动,还受到侵略对象中国及国际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制约。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最终打消对外界的顾虑,决意全面侵华,有其历史成因。
中国近代屡遭侵略,国力衰微,让日本感到可以独吞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近百年的历史区间内,包括日本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发动或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这些由列强挑起的对华战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和割地赔款而告终。即使1884年中法战争中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照样与法国签约“赔款”。这给日本造成了中国可以任意宰割的印象,日本决策层由此得出了中国可侮、可欺、可占的认识。此外,长期的被侵略和压榨,使得中国国力日渐虚弱,国防形同虚设。而经过战争发迹的日本则国力日盛,具备了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雄厚物质基础。实际上,日本高层早已对地大物博、一衣带水的中国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只是苦于力量不足,时机不对,一时没有对华发动全面侵略战争。而一俟时机成熟,日本便大开血盆之口,企图独力吞并中国。
中国政治分崩离析,一盘散沙,让日本深感全面侵华机不可失。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历来是帝国主义对付被侵略国家的惯用伎俩。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分崩离析的局面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提供了可乘之机。甲午战争时期的清王朝,无论在思想、组织,还是在军事上,都处于离析松散状态。民众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民族国家,思想家与决策者难以契合;兵民相斥、海陆军分离,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隔洋观火……结果清朝各路力量被各个击破。而清朝被推翻后建立的北洋军阀政权,又将中国拖入了军阀混战和政治争斗的深渊,直接加深了中国的政治和民族危机。1928年国民党虽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各派军阀始终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明争暗斗从未停息过,中国近代以来一盘散沙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这使日本感到此时侵略中国,不必过多担心遭到中国举国抵抗。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华北自治”的策划、“满洲国”的炮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而随着西安事变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出现空前团结一致新局面,反倒更使日本认识到全面侵华的紧迫性。
国际社会奉行绥靖主义政策,使日本全面侵华无所顾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虽大,却存在着先天的力量不足。侵略疆域辽阔的中国,的确是蛇欲吞象。因此,日本历史上经常是以强大的帝国主义为后盾而对他国进行侵略。事实上,日本最初侵略中国台湾就是以美国为后盾,侵略朝鲜则是依靠了英国的后援。而自从日本开放港口以来,英国一贯想把日本当作英国对抗沙俄在远东地区的前哨基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英美等列强“内心还期待日本从‘满洲’北上进攻苏联,因而对日本采取了姑息态度”③[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3册,256页。。国际联盟调查团提出的报告书认定日本的行动确是侵略,“建议撤出日军,但同时又强调东北的‘赤化的威胁’,主张把它从中国分开,改为自治区”④[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3册,256页。。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西方列强要经常对其实行绥靖政策,一方面要使其强大起来、武装起来,以牵制俄国(苏联);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控制住日本军国主义烈焰,以防其引燃太平洋。然而,这种绥靖政策实际上是助纣为虐,它极大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欲望,使其更加肆无忌惮地筹划全面侵华计划,并最终走上全面侵略中国的罪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