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克军
开放教育小专业在全国电大系统占有较大的比例,是基层电大谋求发展的增长点,也是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原因就在于电大系统对小专业远程学习支持的程度和质量较之其他专业有明显差距,面授辅导也因为办学成本及师资配置困难等原因而安排不足,影响到小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各级电大对小专业的学习模式一直在不断实践探索,如辽宁电大推广“全省统一配置导学教师试点方案”的探索,针对“小专业”发挥系统优秀师资作用,将全省小专业的学生集中于一位省电大统一聘任的课程导学教师名下,具体负责小专业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湖南电大制订了《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小专业小课程导师制管理办法》,明确了导师的职责和导学的基本方式与要求,实施小专业导师制教学,开展导师制课程学习支持服务试点,取得初步成效。辽宁和湖南的改革是在原有学习模式基础上做了一些探索,值得学习,但并没有触及学习模式本身。江苏电大在这方面做了尝试。
开放教育小专业指中央电大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热点,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设置的,在一个省域内报读的学生数相对较少的专业。小专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某专业在某省是小专业,而在其他省则可能不是,这是由各省域的发展需求决定的。中央电大2012秋季设置的专业达95个(26本,69专),138个方向,其中1/3以上的专业在全国电大系统的报读人数低于1 500人,有几个专业甚至只有几个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2010年秋季和2011年春季的招生数据汇总:(见表1)
表1 江苏电大小专业所占比例一览表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江苏电大基层教学点平均招生本科专业5.14个,专科专业5.55个;10人以下(含10人)专业本科2.62个,占本科专业数的50%,专科2.09个,占专科专业数的37%。意味着每个基层教学点招生的11个专业平均中,有超过4成以上的专业为10人以下(含10人)的小专业。如以20人以下(含20人)来计算,则有近七成的专业为小专业。全国电大系统44家省级电大除地域差异,办学情况基本相似,而江苏电大的招生数和基层教学点的数量近几年都居于全国电大系统的前列,可以推知全国电大系统的小专业分布情况基本与江苏电大相似。由此可见,小专业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比例较高。
2012年4月,江苏电大在全省对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情况组织了一次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 311份。调查结果显示:对会计学等热门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89%,而对物流管理等小专业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只有74%,基层电大小专业面授到位率只有56%。说明电大目前普遍采用的“网络自主学习+面授辅导”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对报读人数较多的热门专业其支持效果是明显的,而对小专业的学生而言,效果就不是那么明显。其影响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电大系统是多层级办学,基层电大在业务上不仅受中央电大、省电大领导,还要接受市级电大的领导,省电大又可直管基层电大,这个系统既有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又有扁平化的管理;同时各基层电大在组织上又类属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管理。业务管理和组织管理两个系统相互分离,关系纵横交错,管理层级较多,影响了学习支持服务的效率。
基层电大大多不享有地方的财政支持,其办学效益直接与其收益挂钩,绝大多数的基层电大只能通过扩大招生,利用办学的规模来解决生存和发展,追求数量的后果就是不顾自身软硬条件盲目扩张,这也是大量小专业出现的原因之一。大量小专业的出现让基层电大陷入“效益背反”的两难境地。为追求办学效益,只能牺牲支持服务,学习模式依存的资源、管理、技术等支持服务全部推给了上级电大,推给网络教学平台,面授辅导支持也因为办学成本的原因大多数被取消。
远程开放教育强调多种媒体资源,友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出发点是从多个维度来给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因为专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充分依靠整个电大系统建设资源和共享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各自为政,相对封闭。各级电大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建设而成的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数量不少,真正发挥的作用却不大,因为机制体制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共享精品课程的资源。
一是基层电大特别是县级电大,由于远离大中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文明程度差异很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也带来基层电大发展的不均衡。基层电大由于缺少编制,用人机制不够灵活,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师资的比例较低,周边也缺少普通高校的支撑。二是按照目前全国电大系统12万教职工,359万在学生的规模,折合师生比达到近1∶30,如果剔除非教学人员,电大的师生比将会远高于高职教育1∶17师生比要求。由于开设专业较多而师资资源有限,难以匹配到合适的师资,对报读人数较多的专业师资配置尚且勉为其难,小专业的师资配置难、配置不足也就在所难免。
开放教育在我国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这种教育形式已经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办学形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国家开放大学揭牌时强调:“开放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和潮流,一种历史的选择。”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限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和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建设开放大学是对原有学校的功能定位、教学模式、发展机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重要的探索之一是要实施学生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
模式的基本解释是事物的标准样式,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目前电大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基于一站式平台环境下的网络自主学习+面授辅导的模式;二是纯网络教学的模式,即基于网络的直接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教师应该评估其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使其教学方法能够适合每个学生。因此,学习模式就是指能够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方法。开放教育小专业的学习模式需要考虑人数少、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
江苏电大在开放大学的建设中借鉴吸收了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学习理念,对小专业试行项目制管理,任务引领的网上学习模式,开发基于云计算架构模式,采用了SOA关键技术,引用了共享资源、全纳服务、情感多维的理念进行设计的网络学习平台,以项目/任务为引领,过程性学习评价为抓手,“模块积木式”课程资源与协作学习的网络空间为支撑,多种学习活动为载体,师生、生生协作为纽带,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学有所教”。
江苏电大的小专业模式改革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广义而言,凡与远程学生学习活动有关的所有教与学的活动和措施都属于学习支持服务;从实践层面而言,学习资源、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等是办学机构办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办学的必要条件,学习支持服务应该是对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教学交互及相关支持的所有活动,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行为真实有效的发生。
江苏电大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新课程建设观念,模块化课程教学设计,重视数字化教学情境的构建与教学活动的策划,为学生提供集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支持服务于一体的学习空间。课程在学习平台上呈现形式不再是传统的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辅导、作业讲评与综合练习等简单呈现,辅之以课程论坛的形式,而是彻底的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按照模块单元进行知识架构,教学设计,每一模块由学习目标(任务)、阅读材料(含拓展阅读)、单元作业组成。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程的空间里再度“融合”,让“教”与“学”的行为真实有效发生,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学、助学、促学、评学的一体化支持服务。
以课程和单元进行二维导学。课程导学介绍课程的知识架构、模块之间的关联,学习方法指导、拓展学习的推荐文献、课程辅导教师介绍、联系方式等;单元导学主要是介绍单元模块的学习方法、阅读和学习资源(材料)的方法、注意的问题及需要完成的单元作业的要求及时间等。配合导学安排还设计了课程学习时间安排表,以课程学分的多少安排学习周期,一般1个学分学习时间为4周。考虑到学生习惯于周工作制,所以一个模块单元的学习时间也以周来计算和安排。
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进行助学。助学的目的是为了师生在时空分离的前提下教与学的行为真实有效的发生,因此教师要分析研究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网上教学交互设计;模块学习资源体现微型化、小型化及多样化的特点,即学习资源内容要短、容量要小、形式要多样,提供5-20分钟的微视频、微课堂等。课程主持教师设计每个模块的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内化为每一个问题。问题的有效解决过程体现教师助学行为的真实发生。
以活动设计进行线上和线下促学。传统的方式是教师上传了课程学习资源、准备了实时和非实时的讨论主题,教与学的行为是否能够正常、真实、有效的发生缺少相应的约束。新模式要求广泛开展在线支持、集体辅导、个别交流、小组讨论等师生、生生互动、协作活动,学习评价与反馈,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化学习需求。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保证教学需要的学生信息,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短信功能、QQ、邮件等常用通讯工具保持师生之间正常联系,辅导教师负责督促所在班级每一个学生按设计完成学习任务;根据需要对一些没有养成经常上线学习和交互习惯、或因其他原因不能经常上线的学生进行电话沟通和学习指导,确保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改变课程评学方式。传统的课程评学分为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只能通过集中的纸质(网络)考试完成,让分布在各地的学生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集中到一个规定的场所完成课业的测评,教师还要花大量时间进行阅卷,考试时间如与学生的工作时间冲突,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放弃考试,造成考试资源的浪费,而形成性评价也往往流于形式。新模式要求开展三项考核改革试点,一是开展预约考试,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后,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预约考试时间,学校只需将同一时间内的学生集中起来在网络上完成相应的课程考试,评卷等工作大部分由系统自动完成;二是全形考考核,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若干次形成性考核,学生只需完成其中规定合格的次数,即可达到该课程的考核要求,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以一考定结果;三是形成性考核+纸质(网络)考试,即安排几次形成性考核,完成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要求,再在同一时间安排一次集中的纸质考试(或网络考试),综合检验学生的学业水平。这三种评学手段都需要题库和信息技术的支撑。
电大系统的多层级教学,对学生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学习一门课程,需要到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县电大的网站上查看学习内容,和相应的教师交流。整个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觉得繁琐,负担沉重,还严重导致学生不知道究竟谁应该对自己负责。新模式试行以课程为单位,网上“组班”,实现全程有支持的自主学习。在明确课程主持教师后,主持教师吸纳熟悉远程开放教学规律、有较高学术素养和课程教学能力的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考虑报名学生的来源地等因素,吸收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按一定的生师比进行网上“组班”教学,主持教师指定一名课程团队成员作为课程班辅导教师,班级学生数一般在30~50之间。班级辅导教师只对这个班负责,负责课程咨询、教学与辅导,进行导学、助学、促学、评学的一体化支持服务。以课程教学团队进行“组班”教学,建立明确的网上师生对应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体情感归属两者间的有机结合。
以课程教学团队进行“组班”教学,一是可以有效地克服多层级办学带来的学生属地化管理的弊端和支持服务的不足,教学点只需负责日常的招生和一些教学行政事务工作,江苏电大定期对各教学点进行工作考核,根据支持服务的工作量和服务的质量进行相应的资金分割和奖励,多投入多收益,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机制;还可有效地促进各基层教学点增加对学习支持服务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工作质量。二是可以有效克服基层教学点师资配置的不足、降低办学成本。江苏电大以课程为单位为每一个班配置一名教师,避免了基层教学点因地域和条件限制造成的师资配置不足或无法配置的情况,并且避免了同一门课程在全省重复配置的情况。例如1门课程涉及10家教学点,加上省校至少需配置11名教师,但是进行网络组班后可能只需配置3~5名教师,这样大部分师资的费用就可以节约下来,从全省而言客观上降低了办学的成本,避免了基层教学点的重复投入,而且教学运行更加高效。三是将课程建设和课程运行切分,课程教学团队只负责网上组班教学的日常运行,江苏电大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负责课程的资源建设,通过自建和共建共享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优质一流的学习资源,避免了基层教学点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
传统的面授是指当面讲授教学的方式。远程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课依然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小专业因为报读人数少,基层教学点基于师资和办学成本的考虑,基本是不开或少开面授辅导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江苏电大采用全自动录播系统,将传统的课堂搬到网络上真实地再现授课情景。由于全自动录播系统使用方便、稳定,只要教学组织到位,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面授辅导课堂,不仅可以面对教室里面的学生授课,还可通过网络实现师生异地的实时教学交互,技术优势较为明显,尤其适用于小专业学生,有效的解决基层教学点面授辅导的不足。
这种新型的基于技术和课程教学团队支持的远程视频课,克服了传统面授课堂一位教师面对多位学生的缺陷,可以充分集成课程教学团队的智慧,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课程学习的各类难点,进一步拓展知识视野,训练各种能力,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这也是传统面授辅导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江苏电大从2013春起对部分小专业的学习模式进行先行先试。从近几个月的实践过程来看,这种模式值得探索,成效也较为明显,对教学交互行为的真实发生和有效性帮助较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要实现教学交互行为的真实有效发生,师生之间的联系就较为频繁,很多学生、教师,包括基层教学点一时还不能适应;二是要保证这种模式得到充分实施,需要广大教师、学生、各办学单位的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对这种学习理念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和培训。任何新的学习模式的创新都需要时间和过程去实践和探索,就意味着办学单位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毕竟这代表了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方向。
[1] 曹荣军,李连伟.开放教育小专业有效学习论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4):41-42.
[2]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 周蔚.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0.
[4] 顾静相,方慕真,刘涌泉,等.基于WEB2.0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影响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9):49-50.
[5] 李娟.多媒体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建设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5):3613-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