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

2013-12-27 03:15
终身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双主校企实训

黄 黎

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课程的定向性与适应性特征决定了高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之路。[1]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模式下,高职课程的开发既符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要求,又符合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高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更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课程建设内涵

“双主体育人”是在校企融合的机制下,对双方的合作进行了更加明确的界定,以学校为驱动力,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将企业引进来,把学生送出去”,整合“校外”与“校内”两种资源,打造“定向型”和“项目纽带制”的高职课程,共同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学生。

“双主体育人”主要体现在:“双主体”共同设定人才培养规格;“双投入”构建共同培养人才的动力机制;“双教师”形成共同培养人才的主导力量;“双资源”拓展共同培养人才的时间空间;“双证书”界定共同培养人才的价值标签。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以培养岗位技能为导向的精品课程。[2]

目前,校企合作建设高职课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情况,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缓慢,企业全程参与教育的程度不够,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顶岗实习也普遍存在工种单一,无法做到工种轮岗实训。因此,“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建设机制的建立将改变以往的不足,加大企业投入教育的力度,校企双向兼职、双向培训,深入挖掘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潜能,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成为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基本保障。

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H3C等多家企业共建课程,企业工程师与教师作为学生的双导师,在两种学习氛围下让学生既掌握知识理论,又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在探索“双主体育人”模式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二、“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课程实施条件

按照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实训教学离不开企业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因此,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是保障校企深度融合共建课程的基本条件。[3]

1.创设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

学校拥有学生人力资源,企业拥有技术及设备资源,二者有效结合即能实现各自价值。其方式在于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建校内实训基地和开展实训教学。校内实训项目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设计,通过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模拟岗位的工作过程,体验工作程序和方法。在校外,学生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接受企业管理,参与实际岗位,完成工作内容,形成专业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4]产品盈利由校企双方共享,而学校的主要受益则体现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2.配备“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设一个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是高职课程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内容,通过校企双向兼职与双向培训,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打造双师结构教学队伍。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可以加快“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进程,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零对接。企业兼职教师工作重点是参与专业建设、制定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实训课程、主持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指导学生实践性训练,通过专题技术讲座,介绍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人才需求信息等,这些都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材

利用现代信息化系统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平台,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提供自主学习的途径。[5]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与管理。紧跟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适时做好教材的更新工作,使教材内容体现最新的工作过程,提高岗位适应性。

4.建立有效地激励和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特点突出形成性考核,赋予学生在考核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做好自评与互评,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同时,强化实践项目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参照企业标准制定考评细则,这符合课程对技能训练标准化和项目实践生产化的要求。

三、“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课程开发实践

“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高职课程开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开发主体、开发实践和开发成果。[6]以开发实践为重点,发挥开发“双主体”的互补优势,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形成“校企共育人才,校企共赢”下的多元化教学成果。

1.“双主体”共同制定课程培养目标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培养目标,实施“双计划”,即将学校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叠加企业人才的特定培养计划。既适合一般企业用人需求,又满足特定企业对人才能力的特殊要求和企业文化的融入。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企业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安排和企业的学习计划,定期派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把企业的文化、新技术和新项目案例带进校园课堂,通过到校上课或讲座形式为学生授课。实训教学则以企业为主,企业根据计划安排学生到各岗位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小组指导,并由企业进行考核。相互协调的“双计划”设定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成为企业实施共同教育的纲要性文件。

2.“双师资”共同设计课程教学

(1)工作任务分析。高职课程建设的起点来源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由课程专任教师与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研讨方式深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职业需求,包括课程的岗位设置、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技能要求,从而剖析课程的职业面向岗位群,明确工作岗位的技能和素质目标,从而依据教学规律,由教师在企业人员的协助下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

(2)行动领域归纳。行动领域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与划分。教学中的工作任务应当具备知识结构化和完整性特点。首先,教师调研课程实施所需的条件,与企业人员共同分析相关的企业情境。其次,确定课程涵盖的职业行动领域的数量和范围,选出完整性和结构化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的行动领域作为课程开发的对象。再次,教师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准确把握行动领域的功能及应具备的职业资格和能力。最后,对行动领域进行评价,作为学习领域选择的依据。

(3)学习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是对行动领域进行工作过程的分析。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确定学习领域框架,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轨迹;扩展学习领域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以软件开发课程为例,从单个小程序的编写过渡到较复杂的项目设计开发,最终进行综合大项目的软件设计与开发工作。通过循序渐进的职业实践活动,在项目开发中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4)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对行动领域定向的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扩展和表述。根据企业的实际项目提炼出若干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学习领域中选择可能的学习情境,制定详细的学习情境名称、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表1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程序设计与编程规范”课程的某一学习情境设计实例。

表1 学习情境设计

(5)项目开发实践。[6]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建设需要采用企业引进项目和教师科技服务项目的形式,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推动下,以教学工厂的模式完成课程项目的实施。在宏观教学中,遵循企业开发项目的要求,严格实施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从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做起,直至项目验收。校企双方在“实践导向型”教学中完成了不同的“角色扮演”,模拟企业环境,培养岗位技能。企业项目经理全程指导,遇到问题在企业实际流程中咨询解决。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导向型”的“角色扮演”教学

通过代表性的工程项目的实施,学生既学习了知识技能,又体验了实际工作过程,实现了“工学结合”。

3.“双资源”共同拓展课程建设空间

“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要求。因此,由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专任教师与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教学团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自主学习,讨论辩论,教师演示与学生示范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解决学生学习在时空上的限制。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H3C公司在学校共建H3C软件学院,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努力实现校企的“互设共建”,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开发。针对软件外包企业的特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软件外包岗位的技能。[7]学校先后与H3C公司、江苏万和公司、江苏网盈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签约的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带队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校企合作共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课堂,将企业的技术信息、工作流程等及时传递到课堂,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和实时信息互动,大大拓展了人才培养时间和空间。

4.“双导师”共同保障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采取校内督导、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四方综合考评,着重考察教学新模式的应用成效。因此,在教学管理中采取校内考核与校外监督的管理制度,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考核任务,在校内按照体现过程性考核的方法进行考评,在企业则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进行严格的考核,体现“双导师”制下的“双管齐下”,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

“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课程开发与实践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有益尝试,它深化了校企合作,让企业更多地参与课程的建设,发挥企业在课程设计与开发、建设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企业的发展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打造精品课程。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精品课程有利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同时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1] 李忠华.“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行及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52-54.

[2] 申晓伟.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视角下的教学质量建设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2(32):23-25.

[3] 柳礼泉,陈宗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4] 王建良,高慧.基于完全工作过程的ASP.NET(C#)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J].软件工程师,2010(4):40-42.

[5] 秦学礼,李向东,金明霞.ASP.NET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时代, 2010(12):50-52.

[6] 孙清娟,李永川.基于“工学结合”的“五化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23):72-74.

[7] 龚成清.基于服务外包的高职动漫专业校企合作探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34-36.

猜你喜欢
双主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种基于双主仲裁机制的安全编码采集模块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应发挥“双主”作用
“双主”教学方法在新装备教学中的探讨
英语课堂“双主”教学模式运用探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