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主动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3-12-26 05:37朱荣杰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9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朱荣杰

摘 要:质疑是学习知识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主动质疑不仅能够体现学生思想的活跃性,而且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强调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有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因此质疑是任何一项创新活动开始的根源。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如果你从未质疑过任何问题,总是人云亦云,怎么会发现“新大陆”呢?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下,增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着手,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植入课堂,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1.突破“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习惯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教与学,现在可以通过师生角色转换的策略,教师给学生下达课前预习的任务,让学生自行思考,提出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模式解决学生的疑问。这样一来,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设疑,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也改良了学生思维散漫、不动脑筋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打破“老师说了算,教材不能变”的观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权威意识正在逐步变化。尤其是在历史教材特殊性的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

口。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形成“教材才是最正确的”思维模式,禁止学生提出质疑,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束缚。要不唯书、不唯上,让学生在质疑和思考中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理想。

二、教师要营造质疑氛围

1.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儒家思想在认识上重视权威意识,而我国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教师必须具备民主精神,为学生营造民主与平等、严肃而愉悦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大胆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为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跃”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彻底抛弃“不敢、不愿、不善”的心理。改变学生提问能力低,提出的问题重复单一的现象。教师要耐心、诚恳地解答学生的疑问,不能打击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和自信心,不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怪癖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者干脆不回答,不应故意回避或转移话题。教师也应当增强信心,树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

2.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向导。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有意激发学生发掘问题的灵感和意识。譬如,教师可以以热门话题为诱因,发起讨论,让同学们在商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可以引出多数学生都感兴趣或可以产生共鸣的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注意

力,从而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教师也可从多角度阐述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越强,涉及的知识就越多越广,现象和问题自然而然也会迸发出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能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应及时、认真地处理学生的疑惑,以免降低学生质疑的兴趣。比如,某位教师在讲述《郑和下西洋》介绍郑和这个人物时,提到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后来进宫当了太监,人们称其为三宝太监,当老师接着讲郑和的历史事迹时,有位同学举手提出:老师,郑和原名是“三保”,为什么当了太监后成了“三宝”呢?针对这一问题,老师首先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名字并不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重点,我们还是看看郑和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吧……”教师的回答绕开了学生的问题,这不仅会让学生为自己问的问题感到羞愧,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进而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不理睬或者敷衍了事,而是采用认真机智以及开放、民族的态度对待。如果遇到有异议的问题,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探讨或者借助网络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

三、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要带着思考的态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经

过、结果及意义,主动思考,积极发现疑问,标注疑点,等待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如果老师没有讲解到,就单独提问,让老师解释;在听课的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学生也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在课堂上提问,解决疑问;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边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边抱着再次质疑的态

度,反复思考,发现新疑问再提问、再解决,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使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相信一定会比听老师一遍一遍灌输记得更快、更牢。学生也一定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得到满足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比如,某教师在讲述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后讲述香港回归时,有同学提出非常谬误的问题:“老师,香港回归时,其当时的经济比大陆经济繁荣的多,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英国殖民者?”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显然是错误的结论,老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你是怎么评价鸦片战争的?上节课我们所学的《南京条约》中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殖民者意味着什么呢?香港岛割让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教师通过采用驳斥谬论的方法,不仅能够达到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2.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擦出更多明艳的火花。发现更多的具有差异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节时,学生对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和交流,并对事件的一些细节部分进行了发掘和质疑,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既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也总结出事件的意义。在这种形式下学生所获得的对知识和见解的记忆尤为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途径也一改往日的沉闷形式,在新颖而活泼的氛围中,更能让同学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也便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个人发现的问题必定是以他所掌握的知识为前提的,懂的少,疑问就少,懂得多,问题自然会随之增加。教师可以增加课外链接,补充教材背景资料,从各方面充实学生的知识量,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知识,才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另外,要经常整合知识点,总结、串联与比较,这样更容易发现内在联系,从而出现连锁质疑,也更有利于宏观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也可采用因果质疑法、比较质疑法、逆向质疑法、多维发散质疑法等有效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教学生善于提问,让他们能抓住疑点,有针对性地提问,能“问在点子上”。不仅要增加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根本思想之一。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人们往往很难发现疑问或者质疑某些问题,那么,教师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古人曰:有疑者看到无疑,其意尤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提出质疑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能发现不寻常的问题,提出的质疑才会趋向多样化。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前提,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抓起,真

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保持学生质疑的特点,发挥主动质疑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善于质疑的人,不会盲目地服从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也更具创新精神。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质疑、易于质疑和善于质疑,不仅要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更要教会他们质疑的思维和能力。质疑是一种典型的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个人具备了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为国家的建设作出更有力的贡献。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多发现、多尝试新的策略来完成这项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林建平.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探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2).

[2]孙月芳.历史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21).

[3]刘振碧.从被动答疑到主动质疑:谈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的策略[J].今日教育,2013(5).

[4]李香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5).

(作者单位 安徽省永康市油川初中)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