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外合治治疗小儿积滞120例疗效观察

2013-12-05 02:57许华张雪丽陈火莲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纳差主症健脾

许华, 张雪丽, 陈火莲

积滞是指由于乳食喂养不当,食停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病症[1],是小儿临床常见病证。早期给予消积导滞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并治愈疾病,若日久不愈则发展为“疳证”,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本病常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增加口服给药难度。穴位贴敷为外治法,具有患儿依从性高、易于接受等优势。近年来笔者立足小儿特殊生理病理特点,研制的穴位贴敷2号方,采用中药内服与穴位贴敷相结合治疗小儿积滞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01/2012-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积滞患儿240例,乳食内积证和脾虚夹积证各12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观察组及两对照组,每组各60例。起病时间均在1~7d,年龄6个月至7岁。两组各证型病例间年龄、性别、病程及初始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各证型患儿一般资料比较(n=60)

1.2 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及证候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中医儿科学》[1]中积滞诊断及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积滞诊断标准;(2)年龄6个月至7岁;(3)病程1~7d。

1.4 排除标准 (1)高热、咯血者;(2)伴中度及以上脱水;(3)痢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者;(4)严重营养不良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原发病;(5)操作部位皮肤有皮疹、感染、破损、创伤、出血等;(6)穴位贴敷药物或敷料过敏者;(7)医生判断依从性不佳者。

1.5 治疗方法 (1)所有患儿均口服中药汤剂,乳食内积证以保和丸(《丹溪心法》)为主方加减,脾虚夹积证以健脾丸为主方加减;化热则加枳实、大黄、连翘等。(2)两证型之观察组均加用穴位贴敷。药物:穴位贴敷2号方(由肉桂、木香、胡黄连等组成)。穴位:中脘、神阙、双脾俞、双天枢。操作方法:将备用药粉以蜜汁调成膏状,制成直径约1.5cm药饼,相当于生药量约4g,以医用通气胶贴固定于相应穴位。贴敷时间:6个月至1岁1h,~2岁2h,~5岁2~3h,5岁以上4h。3d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治疗第3、6天临床疗效,纳差、脘腹胀满、大便失调等主症消失时间。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1)治愈:恶心呕吐、嗳腐酸臭,腹痛腹胀、纳差、大便失调等各临床症状消失,累计分值下降≥95%;(2)显效:恶心呕吐、嗳腐酸臭、腹痛腹胀、纳差明显好转,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累计分值下降≥70%~95%;(3)有效:恶心呕吐、嗳腐酸臭消失,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及累计分值下降≥30%~70%;(4)无效:恶心呕吐、嗳腐酸臭,腹痛腹胀、纳差、大便失调等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及累计分值下降不足30%。

1.8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采用SPSS 16.0,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性、方差齐性用秩和检验;计数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用 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3d临床疗效 见表2。

表2 治疗第3天各组疗效比较[n(%),n=60]

表2结果显示,治疗后第3天,两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2.26,P<0.05);两观察组间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6d临床疗效 见表3。

表3结果表明,治疗后第6天,两观察组痊愈率均达70%以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0,-2.21,P<0.05);两观察组间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治疗小儿积滞具有良好疗效,内外合治疗效更为显著。

2.3 主症消失时间 见表4。

表4 乳食内积证两组间主症消失时间比较(珚±s,n=60,d)

表4 乳食内积证两组间主症消失时间比较(珚±s,n=60,d)

注:与对照组比较,aZ=-2.03,-2.07,-2.73,P<0.05。

组别 纳差 脘腹胀满 大便不调观察组 3.73±0.95a 2.68±0.73a 4.93±1.61a对照组4.18±1.17 3.08±1.17 5.60±1.48

表5 脾虚夹积证两组间主症消失时间比较(珚±s,n=60,d)

表5 脾虚夹积证两组间主症消失时间比较(珚±s,n=60,d)

注:与对照组比较,aZ=-2.89,-3.21,-2.48,P<0.05。

组别 纳差 脘腹胀满 大便不调观察组 4.33±1.24a 3.52±1.00a 4.88±1.34a对照组5.03±1.30 4.13±1.07 5.47±1.26

表4、5结果说明,乳食内积证及脾虚夹积证患儿纳差、脘腹胀满、大便不调等主症均在2~6d内消失,而两证型观察组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积滞是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或痛,嗳气酸腐,甚至吐泻酸臭乳食,大便酸臭溏薄或秘结,舌苔厚腻为特征的疾病,属古文献之“食积”“积滞”“宿食”“积”等范畴[3]。《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明确指出伤于脾胃总因饮食太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长发育迅速,营养需求量大,又饮食不知饥饱,最易因饮食不节而致病。小儿积滞的发病,内因脾气不足,脾阳受损,外因饮食不节。《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指出小儿内伤饮(乳)食的高发,多发。《幼幼集成》言:“大凡小儿伤食,皆由胃气怯弱所致……脾胃素亏者,多食易伤”,指出“脾常不足”乃小儿积滞发病内因,《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少小婴孺方》“小儿衣甚薄,则腹中乳食不消……”养护不当,脾胃受寒,或脾阳不足亦多为伤于乳食之内因。

小儿积滞病机关键为饮食停滞于内,积而不化,滞而不行,治当化食消积,行气(理气)导滞。积滞之病为有形之邪(乳食)停滞,纵以脾胃不足为本,总以食滞不行为要。“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积滞化,胃气降,推陈出新方可继续受纳,故治疗重在理气导滞。同时气机调畅,则脾胃自健,食积自消。保和丸出自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治一切食积”。《医方集解》言:“山楂酸温收缩之性,能消油腻腥膻之食;神曲辛,温蒸之物,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菔子辛甘,下气而制面;伤食必兼乎湿,茯苓补脾而渗湿;积久必郁为热,连翘散结而清热;半夏能温能燥,和胃而健脾;陈皮能降能升,调中而理气;此内伤而气未病者,但当消导,不须补益。”本研究用于乳食内积证的治疗。健脾丸出自《医方集解》,言其“治脾虚气弱,饮食不消。”方中人参补益肺脾,与“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白术相合,健脾益气,更能渗湿健脾。现代研究表明白术“对肠管活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山楂、神曲、麦芽相合消肉食米面诸积,山楂消下力强之外,神曲、麦芽更能健脾升清,麦芽尚兼疏肝健脾之功。陈皮、枳实乃行气之品,陈皮健脾理气,合枳实性降,两者相合共导有形食邪下行。《证治准绳·宿食》:“胃之所纳脾气不足以胜之”,本方诸药相合消补兼施,健脾和中,补而不滞,最宜脾虚夹积证。

小儿积滞,有形食邪停滞中脘,腑气不降,胃气上逆,多恶心呕吐,嗳气酸腐,增加口服药物的难度。清·徐大椿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较服药尤为有力。”穴位贴敷不仅可以通过皮肤局部吸收,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刺激经络穴位起到经络穴位治疗作用,亦可通过穴位引药入经,激发经络脏腑之气,调节经络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组成皮肤的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各层,其厚薄程度随机体不同部位而异,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皮肤时,渗透速率取决于皮肤的厚度和屏障结构的完整性[4]。穴位皮肤较周围非穴位皮肤的角质层薄。角质层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因此药物从穴位透皮的阻力小于周围非穴位皮肤[5]。

本研究贴敷药物主要由木香、肉桂、胡黄连等组成。清·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医贯·后天要论》曰:“饮食人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肉桂一味,兼顾脾肾之阳,促胃火腐熟。《日华子本草》言木香:“治心腹一切气……健脾消食”,《本草求真》:“木香,下气宽中……中宽则上下皆通。”《本草逢原》曰胡黄连,“除小儿疳热积气之峻药”。本方具有温通行滞、理气和中、清宣积热之功,可用于小儿积滞诸证。本研究穴贴选穴:神阙、中脘、双脾俞、双天枢。神阙位于脐中,《厘正按摩要术》:“脐通五脏”,任、督、冲脉在此经气相通,是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统领激发周身经络脏腑之气。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从体表位置看,神阙身居肠胃之腹地,立足“就近取穴”的原则,在本组穴位配伍关系中为通达胃肠受纳传导之总督之穴。脐内通于肾,又可起到温振脾阳的作用。中脘、脾俞,分别取胃经、脾经之穴,经络选择上为“脏腑同治”,涵盖小儿积滞发病所及之主要病变脏腑,同时,胃经腑之募穴配伍脾经脏之腧穴,实为腧募配穴法用意的延伸。“阳病行阴”,治疗腑病多取募穴,“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十二腧皆通于脏气”,治疗脏病多选用腧穴。天枢穴是大肠经募穴,《针灸大全》窦文真公八法主治病证指出:天枢在不同腧穴配伍中主要用于治疗“脐腹胀满,气不消化”,“泄泻不止,里急后重”,“腹中肠痛,下利不已”等。天枢主要用于治疗肠胃病证,为脾胃气机运行之枢机,具有疏通肠腑、涩肠止泻、理气通便、消食导滞、活血化瘀之功效。诸穴相合,健脾益气,和胃消食,条达肠胃气机,适用于小儿积滞各证。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本地区,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南方气候湿润,湿易困脾,胃喜燥而恶湿,脾胃疾病相对高发于北方地区。有人指出:“除腹痛、呕吐、泄泻与食滞有关外,其他如感冒、肺炎、营养不良、高热惊厥、口疮、癫痫等,发病都不同程度地与食滞有关”[6]。笔者认为,积极防治小儿积滞,可有效地阻断脾胃进一步损伤,从而减少疳证等其他相关病证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内服可取得良好疗效,加用穴位贴敷观察组第3天、第6天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各临床主症消失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提示小儿积滞内服中药加穴位贴敷疗效优于单纯内服中药。中医药内外合治治疗小儿积滞具有独特的优势;穴位贴敷疗法简验便廉,尤其值得推广应用。

[1]马融,韩新民.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7.

[3]侯树平.积滞病名源流及学术争鸣[J].中医药信息,2008,25(3):82.

[4]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4-355.

[5]祝总骧,徐瑞民,谢君国,等.经络在表皮层和角质层的低阻抗特性及其形态学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8,8(5):33-36.

[6]毕可恩.“食滞”小儿发病学中的地位及消食导滞法的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1985,4(2):9-11.

猜你喜欢
纳差主症健脾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八段锦之“调理脾胃须单举”联合足三里穴位按压对新冠肺炎患者纳差效果评价*
丁香透膈汤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差的疗效观察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应用及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