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绩分析为切入点 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

2013-12-04 07:49王成刚薄海美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标准分考核成绩专业课程

王成刚,薄海美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医学生培养的基本条件和因素之一是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内容包括课程门数、课程名称、课程学时等。如何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优化课程结构、改进考核方式已成为医学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501名本科生各时期开设课程的成绩,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成绩、专业基础课程成绩、专业课程成绩、毕业考试成绩等。

(二)方法。

1.数据分类。将数据资料分成四大类,第一大类:公共基础课程成绩,包括细胞生物学成绩、医用物理学成绩、医用化学成绩、医用高等数学成绩;第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成绩,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平均成绩、人体解剖学成绩、形态学成绩、机能学成绩、生物化学成绩、病理学成绩、药理学成绩、医学免疫学成绩、预防医学成绩、体检诊断学成绩等;第三大类:专业课程成绩,包括专业课程平均成绩、内科学成绩、外科学成绩、妇产科学成绩、儿科学成绩、中医学成绩等;第四大类:毕业考核成绩,考核课程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

2.质量控制方法。应用较简便的标准分法将所有成绩数据进行标准化,使用成绩标准分(Z标准分)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Z标准分会出现正负值或多位小数,不便于比较,因此,引入了T标准分的概念,所谓T标准分是指把标准分(Z标准分)乘以一个常数后再加上一个常数得来的,通常表示为T=500+Z×100(500、100为常数)。标准分(Z标准分)的计算公式为:

3.统计分析方法。将收集到的所有课程成绩录入EXCEL数据表,导入SPSS 17.0统计软件中进行相关分析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公共基础课程成绩与专业基础课程平均成绩、专业课程平均成绩、毕业考核成绩间的相关性分析。

对公共基础课程成绩与专业基础课程平均成绩、专业课程平均成绩、毕业考核成绩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平均成绩、专业课程平均成绩、毕业考核成绩间均呈正相关,与专业基础课程成绩间的相关性较强;细胞生物学成绩、医用化学成绩与专业基础课程平均成绩、专业课程平均成绩、毕业考核成绩间的相关性较医用物理学成绩、医用高等数学成绩强。

(二)专业基础课程平均成绩与专业课程平均成绩间的统计分析。

专业基础课程成绩与专业课程成绩间的相关性分析,总体来看,所有专业基础课程成绩与专业课程成绩间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专业基础课程平均成绩与专业课程成绩间的相关性较强,医学免疫学成绩与专业课程成绩间的相关性较小。

(三)专业课程成绩与毕业考核成绩间的统计分析。

对专业课程成绩与毕业考核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课程成绩与毕业考核成绩间呈正相关;单门专业课程成绩与毕业考核成绩间的相关性比专业课程平均成绩与毕业考核成绩间的相关性要强;专业课程平均成绩与毕业考核成绩的相关性均小于专业单科课程;内科学、外科学成绩与综合毕业考核成绩相关性要强。

三、讨 论

学生学习成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作者认为,动机、兴趣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关系,同时,学习成绩的优劣还与智商、勤奋、体质和疾病有直接关系[1],还受性别、年龄、民族、气质等因素[2]的影响,也会受到家庭、学校等社会因素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上述的影响因素外,不可否认的是课程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程成绩间也有相互的影响。

(一)加强公共基础课程与医学课程的融合,提高学习公共课程的兴趣。

公共基础课程成绩对医学的专业课程成绩和毕业考核成绩的影响相对较小。医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的观点[3]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医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医学院校开设的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用高等数学是物理、化学、数学与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医学领域的问题。其课堂教学的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因此,针对授课对象的具体特点,可以在教材的选用、授课的方式等方面体现出与医学的结合。医学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程度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改进授课方式,调整授课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成绩的目的。

(二)重视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提高专业课程学习质量。

在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专业技能是主要的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部分,是医学学习的基石[4-5],对医学生的培养要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6]。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正确处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医学生培养的关键所在。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医学生顺利完成医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

(三)转变思想,改革毕业考核方式,正确评价学生成绩。

该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考核科目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题型为临床的病例分析。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专业课程的平均成绩、各单科专业课程的成绩均与毕业考核成绩呈正相关,但是,专业课程平均成绩与毕业考核成绩的相关系数较小。毕业考核成绩与专业课程成绩间的联系除了受课程内在联系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学生心理因素、对大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性别、家庭情况、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2]。出现上述结果,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课程成绩之间的内在影响只占影响因素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要进行科学的评价,改变以往的毕业考核评价方式,采用新式的考核方式来科学的评价学生毕业考核成绩。如对实习后即将毕业的学生实行笔试加床旁考试、客观结构化考核(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多站式考核等。

(四)以医学教育规律为基础,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高等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高等学校要保证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的任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个高等学校不断增加招生专业数量、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师资条件改善的速度较招生规模扩大的速度要慢,高校软、硬件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现有的条件下,高等学校要保证教学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灵魂,是核心工作,作为为社会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院校来说,其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医学生必须通过实践学习诊断与治疗知识,训练临床思维,掌握临床技能[7]。由此可见,医学生培养的重点应该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临床能力培养也是符合医学生教育规律,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

[1]Hou Rulan,Zhou Ailan,Yu Hongxia.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of the pupils(9-12 year of age)of Xi'an city[J].J Xi'an Med Univ,1996,8(1):44.

[2]吴海棣,熊永军,莫道君.人格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4):280.

[3]岳 萍.医学物理教学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5(2):47.

[4]达 丽.医学生高考成绩与医学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

[5]买买提·牙森,等.从医学教育特点对高考成绩与医学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J].医学教育,2001(1):28.

[6]陈玮莹,蔡绍先,等.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成绩分析及其思考[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9,12(4):31.

[7]石书玉,石文惠,王 瑛,等.教学医院教学矛盾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05,3(3):38-39.

猜你喜欢
标准分考核成绩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马尔科夫预测的分层教学下教学质量量化模型
高校师生对原始分制与标准分制的感知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