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内涵分析与运行研究

2013-11-24 02:44杨理连刘晓梅
职教论坛 2013年30期
关键词:工学管理制度校企

□杨理连 刘晓梅

1987年,第五次世界合作教育会议认为工学结合教育具有如下特征:培养应用人才;保持高质量;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培养过程,教育计划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生产工作是教育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比例,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正常的起止时间等[1]。基于此,笔者认为,工学结合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学校课堂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基本工艺与行业发展最新理念结合,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具有综合岗位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结合工学结合教育特征与工学结合教学实践,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终身教育理念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视角,统合教学制度和组织体系的中观层面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平台—制度—教学—师资—学生”的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五要素”体系,以及形成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实施的配套机制,以求在提升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一)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内涵

教学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创立的整合教学系统结构、规范教学行为的具有普遍性、稳定性的规范体系,是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软件”,是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纽带[2]。通常由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是国家教育政策、指导方针与院校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之间协调统一性实现的基础与保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学校课堂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基本工艺与行业发展最新理念相结合,以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具有综合岗位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稳定的人才培养结构框架与活动程序,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实现方法与途径等内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教育、产业、社会等多个系统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来自教育、产业、政府的多元支持系统[3]。

基于以上两点,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制度体系,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不是单元制度模式,而是完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制度体系,并由实施的各具体制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系统中各元素及其联系(层次性与相关性),共同构成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4]。可以界定,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确定培养方向,明确责权,协调各方关系的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系,并将学生、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学校、企业、行业等独立主体纳入到体系当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具有协调和联系作用的组织结构与规范体系[5]。

(二)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特点分析

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开放性与多元性。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认为,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如经济、文化、政治等有相互作用的现象,这种相互作用包括“受制约”和“起作用”两个方面[6]。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其类型特征及运行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多元结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保证高职体系与产业体系的“统筹、合作与对接”,将行业发展最新理念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制定与实施,鼓励产教对话协作机制,支持行业制定实施高职教育专项政策,促使高职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与地方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相匹配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门人才,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要求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学校综合实力与专业特色等差异性,调整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具体实施,使人才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间与校际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实施的差异,同一学校内不同专业间具体制度实施的差异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多元性特征。

2.人人教育视角下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即学校、行业企业、行政单位等主体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规范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制度现实的抽象,具有相对稳定的生命周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是实现高职引领作用与中职基础作用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制度的稳定性特征。

与此同时,高职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各阶层、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是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和教育结构的重要环节,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作用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过程。高职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龄青少年,还包括需要继续接受学习的非在校生、即将转岗的在职职工、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等。在此视角下,社会服务职能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产业结构转型需要高职院校开展在职职工的社会培训、转岗性社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性的社会培训、下岗人员的技能培训等,工学结合教学制度适应该类社会培训,具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计划,选择相应课程、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从而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灵活性特征。

3.现代职教体系视角下的适应性与协调性。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的关键词是现代职业教育,即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7]。

在此视角下,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内容与实现途径,鼓励政府、行业与院校三方共同合作保障高职教育建设,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急剧膨胀,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创新频率加快,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的形势下,以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来保障人力资本稳定,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适应性特征。同时,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在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研究基础上构建的系统性制度体系,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引领,建立相对独立又对口衔接的子系统。解决中高职子系统在教育层次结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内涵建设、中高职教育续接专业教学标准与专业目录设计等问题上的系统性衔接问题,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协调性特征。

二、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与人才培养关系

组织体系的四要素构成理论认为体系由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教学制度的四要素构成理论认为教学制度由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四要素构成。笔者认为,以组织体系四要素构成理论与教学制度四要素构成理论为研究基础,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应具备五个基本构成要素:政校企一体化合作平台、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内容与形式、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工学结合教师管理制度、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制度。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实施的现行的五类制度从总体上来看,构成了一个层级系统,又可以称为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系统的层次性,通过分析其逻辑结构及其运行关系,可以看出各要素间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政校企一体化合作平台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基础,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直接进行渠道搭建等方式,促进深度政校企合作,在地方政校企合作条例出台、区校人才需求与供给信息平台建设、政校企合作理事会以及实施办公室的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内容形式的确定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关键,其基本建设原则、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确定,以及教学管理、师资建设、学生管理等为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实施提供主要依据;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是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运行的抓手,以教学管理为着力点,制定适合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具体管理模式,从管理制度的设计上为体系中各项制度的运行提供保证是其运行的主要抓手;工学结合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与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制度实施是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运行的保障,教师与学生管理制度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保证工学结合“教”与“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图1 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五要素体系

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是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的不同于传统教学制度的体系组成,其内涵标准的构成以及实施运行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要求紧密相关。在国家教育政策与指导方针的指引下,经过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高职学生最终被培养成为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此过程中,政校企一体化平台的建立为工学结合的实现提供外部保障条件;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内容与形式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方式;教学管理制度为工学结合活动的实现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教师管理制度为工学结合的实现提供了持续的双师型师资保障;学生管理制度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准则。从中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建设要点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构成要素,两者各有侧重,其内涵与外延有重叠之处,也有不可取代之特征,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有效实施,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的基础性保障(如图2所示)。

图2 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三、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实施的运行研究

(一)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一体化合作平台

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的重点是校企合作。然而校企合作通常并非是行业企业自发的行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咨询和指导等方式,为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合作进行多渠道搭建与拓展,为校企解决责权缺失与风险问题,为校企合作的实现提供机制保障。因此政校企一体化合作平台是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实现的基础条件。

高职院校应主动寻求实现院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渠道,将职业培训与正常教学管理活动相结合,与行业共同进行职业标准制订与专业培训包的开发;合作建立区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机构部门,出台《关于推进政校企合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制度,推进在组织层面上保证院校与企业行业对话的通畅;通过院校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拓宽外部渠道,争取在政府层面上获得政策的保障与支持,真正建立起政府学校企业一体化合作平台(如图3所示)。

图3 政校企一体化合作平台实施流程

(二)确定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确定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内容和形式,首先要研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及框架,为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体系内容与形式的确立提供基本依据;同时重点进行工学结合课程结构的设计与重构设计,为工学结合课程提供标准框架,并实现教学做一体课程管理提供依据(如图4所示)。

图4 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内容和形式的确定流程

(三)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

制定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确立教学计划,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确高职院校教学目标,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顺利实现的直接保障,是学校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直接保障。

工作结合教学管理应侧重于管理体系的建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柔性化管理模式、弹性管理模式上进行更多的探索:针对学校自身特色与专业特点,对学制、学分、工学比例等实行弹性化管理模式,而不再是统一的僵化的管理模式;逐步探索出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管理模式;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与评价的重心,从学校向政校企及社会第三方管理评价机构转移(如图5所示)。

图5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流程

(四)建设工学结合教师管理制度

建设工学结合教师管理制度,核心要解决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师资建设的问题。在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展开,成为学习资源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成为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生产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设计能力、沟通能力五位一体的教育者[8]。

工学结合教师管理制度包括工学结合教师培训制度、工学结合教研活动制度、工学结合教师评价制度、工学结合教师生产实践制度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引进或培养适应于工学结合课程的职业教师,并加强校内专业教师的企业生产实践与兼职教师的规范化管理,鼓励教师去企业一线进行调研交流工作,将科研立足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将职业理论知识的教授与企业实际生产岗位需要相结合(如图6所示)。

(五)实施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制度

图6 工学结合教师管理制度实施流程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具有双重性,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教师等都具有双重性特征,一方面是基础知识的要求,对应学校课堂学习与实训模式,另一方面是实践课程,对应企业生产实践模式。建立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制度,把学生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建立个性与共性双基点的指导制度,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双责任制;建立学生工学结合的激励机制,明确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各自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强化专业操作技能;启用《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工作进行跟踪式、全程式、立体式、联网式管理模式,对学生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汇报与反馈;实施第三方评价制度,以此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提升的重要依据(如图7所示)。

图7 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制度实施流程

[1]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3).

[2]徐爱杰.论学校教学制度的功能、问题与改进[J].教育导刊,2012(08).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4]张旭昆.制度系统的结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6).

[5]教育部职成司,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6]潘懋元.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02).

[7]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0-03-01.

[8]刘秀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工学管理制度校企
盐工学人
——宋辉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