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前预习成为高效课堂的先行者

2013-11-21 09:23臧玉玲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高效课堂

臧玉玲

摘 要:在当前规范教学行为、追求高效课堂的教育背景下,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序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纳入课堂教学的统筹安排中。要发挥两者的最大合力,预习就不能仅立足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更要侧重思维的创设,要通过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预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为后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课前预习;思维创设;高效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

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许多教师都把课前预习纳入课堂教学的统筹安排中,以期发挥两者的最大合力。但是,在没有教师的监督和管理且完全由学生自主控制的时间和空间里,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有热情地预习而不是应付性地完成作业?如何让预习深入下去,萌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预习中有不同的收获?如何让预习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一种能力而不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获得高效课堂的途径。而在课前预习中,任务的设置不仅要立足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更要侧重思维的创设和建构,要遵循“知识蕴含于里、思维探究在外”的原则,努力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思维,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采用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等手段去挖掘问题的真相,感受思维的撞击,获得终身学习的乐趣和能力。

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课堂。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

一、上好预习指导课

要给学生讲清预习的意义。要告诉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可以取得以下效果:

1.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有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可以更好地做课堂笔记

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自己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

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思考问题。

3.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自学。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可以巩固对知识的记忆

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更好。

二、追求有效预习

1.预习要因人而异

有些孩子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不佳,他们身心疲惫,成绩不理想。因此,越是学习吃力的孩子,越要重视预习,以摆脱被动的恶性循环,做到积极主动学习。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一年级学生应侧重于预习习惯和兴趣的培

养,初二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他们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2.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

对于探究性问题,如果考虑到课堂上探究时间的有限,教师不妨从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角度设计探究性预习提纲。如:在预习作业纸上提出探究性问题,观察这个问题是否有特点,能否对此有猜想,然后给出对这个猜想的验证,得到什么结论等等。通过学生记录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思考的能力。

3.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1)浏览教材,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课前预习,时间较短,浏览教材就宜快不宜慢,眼到心到,心到之处即可下笔画上记号。

(2)标记重点。找出并初步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可用红笔轻轻画线,或在重要字词上标注,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3)寻找疑难。对教材中的新观点和疑难之处,并非一定要在预习中全部弄清楚,只要求知道难点在什么地方,问题都有哪些就行了。

(4)适当做点习题或预习笔记。预习过后,不妨做点习题,这样就可以看出经过预习之后的效果,自己是否能运用新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着做点预习笔记,以此作为课堂笔记的

基础。

三、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不检查预习作业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位学生其实都有惰性,大多数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不强,如果老师不看不批,

学生预习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反

正老师不看,随便做做就行;反正课堂上老师还会讲的,我乱做一些也没关系。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必须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而且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地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预习后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更

大,因此,教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然后“以学定教”,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内容、要求、节奏。

1.学生看得懂的内容教师应注重反馈

简单知识学生通过预习后基本上能够理解,教学时应尽可能少讲或者不讲,以学生汇报预习收获来替代效果更好。

例如,“有理数的加法”中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过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其差别就是符号不同,因此,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运算律,教师不必再详讲,只要检查一下预习效果即可。

2.学生道不明的内容教师应给予点拨

有些知识学生预习后似乎懂了,但是又说不出其中的缘由,

觉得这样理解或者那样理解都可以,这时教师必须给学生做一些提示或讲解。

例如,“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课,学生通过预习都能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不具有稳定性,但是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而其他多边形为什么不具有稳定性,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一点学生即使经过预习还是“道不明,理还乱”。

这时,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明理”: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现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其本质就是“边长确定,则大小、现状唯一”。具体地说,如上图,三角形当边长c确定后,它的两个端点A和B就确定,若其他两边a和b的长再确定时,它们的交点C也就确定,这样所得到的三角形的现状和大小也就唯一(即边与角都不改变)。而其他多边形尽管边长确定,但它的角不是唯一的,因此,图形也不唯一,当然就不具有稳定性。

3.书上看不到的内容教师需作补充

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课文内容,也难以体会到课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加以“补充”,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因式分解”一节,人教版教材只要求用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两种方法,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尤其是以后的学习中,常常涉及二次三项式型多项式因式分解,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便于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分解多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有效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音响的和谐”,而预习,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让课堂上有更多的练习巩固而进行知识预习的设置,那课前预习总有一天会失去活

力。只有在学生自控的环境下,让学生尽情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预习的激情得以点燃,后续的知识学习和巩固也会水到渠成。因此,进行高效课堂教学,须让有效预习先行!

参考文献:

[1]腾纯,程方平.学习的策略:初中通用学习及考试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先东.数学学科预习现象剖析及策略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沈阳: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2009.

[3]李晓云,赵慧.浅谈“课前预习”中的思维建构[J].中国数学教育.沈阳: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2012.

(作者单位 新疆乌鲁木齐市黑龙江路115号第五

中学)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方法探究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