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芬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课堂的高效率,而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需求度、认识度、理解度展开,通过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实现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主体性;课堂教学;教学效率;课堂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纲要》的实践意义: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基于当前教育领域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愿望,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环节的主体已经引起了教育领域尤其是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结合新课程理念如何使课堂教学环节真正担负起发展和完善人的主阵地便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作为教师在高效课堂的打造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目前众说纷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高效的课堂首先是学生的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有其自身特点:首先不是学生在亲自实践中认识客观事物,而是教师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认识客观事物。在教学活动中存在三个基本的要素:教师、教材和学生。教材始终是教师和学生认识的客体,而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作为能动的主体,应该起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就忽视了研究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中的心理活动;显然,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是以科学的教学认识论来指导教学过程的必然结果。而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明确“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是蕴藏着巨大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必须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本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激活他们的主体精神。
1.确定主体角色,唤醒主体意识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长期“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让学生自觉体会到自己主体的存在,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充分进入角色,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如果把教学环节设置为“始、中、末”三个环节,作为“始”环节就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主体意识的张扬,给他们创造积极参与的氛围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能释放自己的思维和精神。自主意识又从何谈起呢?怎样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实践了如下方法:比如,我们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学习,提出对新课的直观认识并指出其中的问题。又比如,我们在批判作业时明确学生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真正成为问题的研究者,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入的方式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比如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入:
问题1:研究点的轨迹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并回顾圆的
轨迹定义。
问题2:已知F1(-3,0)、F2(3,0),动点M满足MF1+MF2=10,点M的轨迹是什么?其方程是什么?若MF1+MF2=6呢?若MF1+MF2=5呢?
2.参与学习过程,强化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指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
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完成某项具体任务为目标,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直接体验、努力创造为基本特征,进而获取数学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一种教学形态。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在于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将其具体化、实践化,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步步得以强化和保持,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探求过程,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教师的点拨在于学生限于一定水平无法解释知识本质的时候,而点拨的方式可以用问题引导式或者反问启发式等等,尽可能减少平铺直叙的讲
授。要鼓励学生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的质疑、讨论等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学生参与程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体现出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而教师就是要通过合适的“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加入到学习中来并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路在何方.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2006(1).
[2]裴光亚.从“高效课堂”说开去.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2013-08.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