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数学中的“做中学”

2013-11-21 00:30李洪玉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做中学互动自主学习

李洪玉

摘 要:“做中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它的本质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探究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的宽容、需要教师提供

平台。

关键词:生活原型;探究;自主学习;互动;创造机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家杜威很早就提出: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做中学”,他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儿童用自己的思想去做实验。而新课标也提出要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更加感觉到:只有让学生“做中学”,学生才能有“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做中学”中才能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不断碰撞出数学的思想火花,

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才能的

舞台。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做中学”呢?结合笔者的观课和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在“做中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生活原型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撷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通过让学生模拟“生活经历”,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况的实践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二、在“做中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展示平台

在“自主、合作、发现、探究、创新”的新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渐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自觉学习数学的好习惯。曾经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建模中我进行了这样设计:为每个小组提供4根小棒:长度分别为4厘米、6厘米、10厘米、12厘米,让学生从4根中任意取3根,试着摆三角形。并设计“你能摆出三角形吗?如果能,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情境,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操作、探索和发现。

学生在小组的操作与探究中发现:四根小棒通过不同的组

合,在出现的四种情况中,有两种情况不能摆成三角形,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教师抓住这一奇迹巧妙设疑:为什么这样的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经历摆的过程直观发现,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前面两种情况中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教学中让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上建模,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做数学中充分去体验和探索,既顺着学生思维,又高于学生思维,也使得学生的数学情感得以升华。

三、在“做中学”过程中,为学生积极互动营造了一个空间

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曾经教学“角的分类”一课,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没有系统学习角的分类时,生活经验已经给了他们一个直觉的角的潜意识——角是尖尖的。加之直线和射线对平角和周角的负迁移,所以,当平角和周角出现时,有不少学生自然认为它们不是角。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角的概念、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形成不同的角以及量角器上存在180度的角)又表明它们的确是角。教师如何把握教学,适时地组织调控,为学生互动积极营造空间呢?教学中我抓住这一冲突,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进行质疑,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在积极的思辨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强化对角的认识。

同时,考虑到学生对9个角进行分类时知识容量较大,要求学生一次分类到位会有困难,恰当地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生的差异,放手让学生讨论、互相交换意见,逐步理清角的分类。角的分类探讨过程中教师有意将板书的平角和周角之间空着,利用空白艺术,引发学生对角的无限遐想,使思辨走向更广阔的

空间。

四、在“做中学”过程中,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机会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怎样将这种差异化为有利的课程资源,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进行了尝试和努力。面对怎样推导和验证三角形面积公式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会想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去拼,教学中就要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并以这种探究方法为重点,让学生充分去经历体验,考虑到个别学生有把一个三角形沿高剪拼的想法,就给学生提供一个等腰三角形,让他们能够操作,能够探究,从中体验成功,使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得以展示,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在学具中为学生准备一个一般的三角形,让他们也获得沿高剪失败的体验,激起学生思维的矛盾,活动中当学生发现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可以沿高剪拼成平行四边形,而一般的三角形却不行时,我抓住这一契机,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刘徽三角形的中位线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公式的做法,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并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操作和验证,体验到对三角形面积的探索还远没有结束,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去尝试,从而感受数学的无限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很聪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问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是一本书,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只有融入他们的世界,才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逐渐读懂孩子的心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恢复学生的天性,使其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体验快乐,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7.

(作者单位 吉林市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做中学互动自主学习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基于“做中学”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