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王红霞 郭喜军 董笑一 孙园园 (石家庄050031)
随着“浊毒”[1-2]概念的提出,人们对浊毒致病理论[3]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化浊解毒汤是郭喜军老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经验方,认为引起癌基因阳性表达率升高的致病因素之一是浊毒的形成。[4]前期临床研究[5]运用此方在浊毒理论指导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疗效,本文对胃癌前病变的癌基因做了实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1 实验动物 50 只清洁级体质量为250 g 的Wistar 雄性大鼠,购于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冀)2006-2-00。
1.2 实验物品 化浊解毒汤组成:苦参6 g,蒲公英15 g,黄芩9 g,黄连6 g,白豆蔻9 g,砂仁6 g,茯苓15 g,白术6 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9 g。购自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均为免煎颗粒剂。胃复春片(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40003)。雷尼替丁胶囊(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3022482)。甲硝基亚硝基胍(MNNG):购自上海润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均由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浊毒实验室提供。即用型Bcl-2、c-myc 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DAB 显色剂,购自北京赛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1 药物制备及给药方法 取将中药颗粒用沸水溶解配成浓度为2.26 g/mL 液体,备用。雷尼替丁胶囊:每次使用时配置成5.74 mg/mL 溶液灌胃,以供造模。胃复春研细末,用蒸馏水配置成5.74 mg/mL 药液,备用。用药剂量,按照动物体表面积折算成等效剂量,根据等效剂量为人的1日剂量×0.018×5 (人的标准体质量按70 kg 计算),所得剂量作为中剂量,中剂量的2 倍为高剂量,中剂量的1/2倍为低剂量;化浊解毒汤的1 倍量为13 g/kg·d-1,胃复春为15 mg/kg·d-1。
2.2 动物分组及造模 将50 只清洁级体质量为250 g 的Wistar 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0 只、造模组40 只(再分为模型组、胃复春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各组10 只)。空白组正常喂养,造模组造模参照陆氏等[6]的综合法造模:动物分笼饲养,室温22℃,相对湿度50%,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先用去离子水配成1 g/L 的储备液(每周配制1 次),稀释为50 μg/mL 浓度的溶液,4℃冰箱避光保存,装入涂有黑漆的避光饮水瓶内给大鼠自由饮用,每日更换1 次。雷尼替丁胶囊按0.03 g/kg·d-1灌胃,每日1 次。饥饱失常,2天喂食保证足量,1 天停食,造模20 周。从造模组随机抽取1 只大鼠,空白组随机抽取1 只大鼠,检杀,进行病理学检查,符合胃癌前病变病理诊断标准[7]说明造模成功。造模后1日开始给药治疗,中药低、高剂量组分别按6.5 g/kg·d-1、26 g/kg·d-1,1 次/d 灌胃;西药治疗组按15 mg/kg·d-1,1 次/d 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喂予蒸馏水灌胃,共治疗4 周。
2.3 标本采集 治疗结束后24 h 禁食、水,断头处死取出全胃,沿胃大弯侧剪开,从胃窦部取胃黏膜组织用氯化钠冲洗后,再用10%多聚甲醛固定24 h。
2.4 检测指标及其方法 胃黏膜细胞Bcl-2、c-myc 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方法采用SP 法具体实验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阳性判断标准:Bcl-2 以棕黄色颗粒阳性;c-myc 以棕色颗粒为阳性。
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 软件统计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用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3.1 一般情况 观察通过观察大鼠反应灵敏度、毛色光泽、进食、大便等情况,结果化浊解毒汤能使胃癌前病变大鼠的一般情况得到改善,中药高剂量组较为显著。
3.2 病理学形态观察 肉眼见正常组胃黏膜规整,表面光滑呈粉红色,黏膜皱襞规整;模型组可见黏膜粗糙,皱襞紊乱呈灰暗,部分皱襞变浅或消失、点片状出血、糜烂等;中药高剂量组胃黏膜可见陈旧性出血点,颜色呈粉红色,皱襞规整;中药低剂量组与胃复春组胃黏膜呈灰暗色,皱襞欠规整,见点片状出血。结果显示中药具有逆转大鼠胃癌前病变病理组织学表现的作用,其中中药高剂量组效果较为明显。
3.3 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癌基因Bcl-2、c-myc 阳性表达 Bcl-2、c-myc 癌基因的阳性表达率治疗后均降低。中药高剂量组Bcl-2、c-myc 癌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中药低剂量组与胃复春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化浊解毒汤可以降低胃癌前病变大鼠Bcl-2、c-myc 癌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且剂量越大效果越好。详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Bcl-2、c-myc 癌基因阳性表达比较
胃癌前病变是一病理组织学概念,是指较正常组织或其他病理改变更容易发生癌变的组织病理变化。具体发病机制目前不完全明确,但已经有研究发现该病变形成与细胞增殖凋亡失衡有关。细胞凋亡受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调控。张氏等[8]研究认为胃黏膜在逐渐发生癌变的过程中,存在多种胃癌相关基因。其中Bcl-2、c-myc 是公认的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王氏等[9]发现Bcl-2 蛋白在胃癌中高表达,其阳性率随着癌症分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随着癌旁组织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升高。C-myc 癌基因属核蛋白基因,具有转化细胞的能力,并具有与染色体DNA 结合的特性,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及恶性转化中发挥作用。目前有关中药对于c-myc 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的影响研究日益增多,胡氏等[10]研究姜黄素能明显抑制胃癌C-myc表达。李氏等[11]乌梅丸能明显抑制胃癌及癌前病变的c-myc 表达。
胃前病变多在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其临床症状与萎缩性胃炎相似,常见上腹部疼痛、胀满、堵闷、烧心、食欲差、嗳气等,故包涵在中医学的“胃脘痛”、“吐酸”、“痞满”等范围。该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相有关。笔者认为其发病与肝脾的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过食肥甘厚腻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脾虚湿盛壅滞中焦,郁而成浊,蕴久化热,热壅成毒,而成浊毒内蕴之病机。化浊解毒汤方具有化浊解毒、清热燥湿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现代研究还发现苦参还可使Bcl-2 等基因的阳性表达降低[12]。沈氏等[13]认为蒲公英单昧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钱氏等[14]认为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可体外抗肿瘤。朱氏等[15]发现白花蛇舌草作用于肿瘤细胞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张氏等[16]通过实验研究显示半边莲通过抑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从而抑制癌前病变细胞异常增殖。王氏等[17]研究发现茯苓含有的茯苓多糖通过增强肌体特异性免疫功能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沈氏等[18]研究发现白术挥发油具有抗抗肿瘤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砂仁中挥发油能促进胃肠消化液的分泌。[19]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胃癌前病变已表现出癌基因的异常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Bcl-2 癌基因表达均有不同降低,以高剂量组为明显,说明化浊解毒汤能够成为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大剂量的化浊解毒中药降低Bcl-2、c-myc 癌基因的异常表达而逆转胃癌前病变。
[1]李佃贵,李海滨,裴林,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浊毒论治[J].四川中医,2004,22 (1):17
[2]吴深涛.糖尿病病机的启变要素—浊毒[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 (1):24
[3]王正品,李佃贵,杜艳茹,等.浊毒致病论与现代中医病因学[J].中医杂志,2010,51 (1):11-13
[4]郭喜军,鄂辉,张彦伟.胃癌前病变癌基因与浊毒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 (4):11-12
[5]张颜伟,郭喜军,赵见文,等.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 (1):36-38
[6]陆为民、张建宁.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 (3):156
[7]陈奇,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1-533
[8]张维铭,刘文天,徐垚,等.应用荧光差异显示法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基因的研究[J].癌症,2004,23 (3):264
[9]王辉,高璀乡,王育林,等.胃癌组织中Bcl-2、p53 蛋白表达及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 (45):57-58
[10]胡光胜,石巍,廖爱军,等.姜黄素对胃癌细胞P300、P53、c-myc 及乙酰化组蛋白H3 和H4 表达的影响[J].2005,33 (4):457-460
[11]李勇,黄伶,杨雪飞,等.乌梅丸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基因C-myc、survlvln 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 (5):385-387
[12]倪士峰,刘惠,孙平文,等.苦参药理学研究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J].2008,19 (6):1 506-1 507
[13]沈敬华,杨丽敏,张林娜,等.5 种中药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27 (4):300
[14]钱韵旭,赵浩如,高展.白花蛇舌草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12 (4):36
[15]朱大诚,尹小明,王建红.蟾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2004,19 (4):447
[16]张玉茹,朱晓红,李宏捷.复方半枝莲对大鼠口腔癌病变细胞增殖的作用[J].中草药,2000,31 (9):692
[17]王爱云,陈 群,李成付,等,茯苓多糖修饰物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草药,2009,40 (2):268-271
[18]沈国庆,何法霖,李凤新,等.白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肿瘤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 (6):413-415
[19]梅全喜,毕焕新.现代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