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逃离德黑兰》中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

2013-11-21 19:34魏文静
电影评介 2013年10期
关键词:钱伯斯美国式英雄主义

□文/魏文静

一、电影《逃离德黑兰》概况

2012年10月,好莱坞才子、新生代导演本·阿弗莱克以纪录片形式为影迷带来了他的第三部自导自演作品——《逃离德黑兰》,一部精彩的、扣人心弦的政治大片。该片耗资4500万美元,中等制作,却在上映第三周登上票房冠军的宝座。在受人瞩目的美国年度电影颁奖礼上,本·阿弗莱克和他的《逃离德黑兰》收获颇丰,在第70届金球奖上,《逃离德黑兰》获最佳剧情片奖,本·阿弗莱克获最佳导演奖,再次捧得“小金人”,成为金球奖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之一。在斩获“金球奖”后,《逃离德黑兰》再次问鼎“奥斯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7项提名,并最终获得20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奖。此外,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201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颁奖礼上,《逃离德黑兰》也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收入囊中,本·阿弗莱克还获得了“美国导演公会奖”,成为年度电影界最大赢家。

电影《逃离德黑兰》自上映以来广受好评,在“烂番茄”专栏中的140篇评论里,94%的作家给予了积极和正面的评价。著名电影评论家安东尼·雷恩在文章《戏里乾坤:<逃离德黑兰>》这样评价这部获奖影片:“这是本年度好莱坞最精彩的电影之一,它既有趣,又严肃,既荒诞不经,又残酷真实,它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喜剧电影,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政治片,它充满才华和探索精神,也充斥着辛辣讽刺和敏感的信仰教分歧,但更关键的是,它居然来自于真人真事。”(安东尼·雷恩:《戏里乾坤:<逃离德黑兰>》,载《电影世界》2012年12期)

这部好莱坞式英雄主义电影是根据一篇名为“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电影将美国人带离德黑兰”的文章改编而成的,这是主人公托尼·门德兹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17年后,中情局才将这份保密档案公之于众。影片再现了1979年伊朗大革命爆发时的情形,1950年伊朗人民选举了穆罕默德·摩萨台为政府首脑,但在1953年英美密谋了一场政变,罢免了摩萨台,安排礼萨·巴列维为国王,从此开始了他在伊朗为期26年的残酷统治。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流放的神职人员阿亚图拉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回国统治伊朗,身患癌症的巴列维被通缉,随后逃往美国,此举激怒了伊朗人,1979年11月4日,美国驻伊朗使馆被狂热的伊朗革命卫队及民众占领,他们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劫为人质长达444天,其中6名美国外交官藏匿在加拿大使馆。中情局技术服务办公室鉴定处处长托尼·门德兹接到营救命令,在化装成国际食品经济学家、中学英语老师的营救方案被否定之后,门德兹想出了一个惊人的营救计划:乔装成爱尔兰电影制片人凯文·哈金斯,带领他的前期制作团队进入伊朗勘景,然后为这六个滞留在伊朗的美国人伪造身份并且离开德黑兰。在好莱坞化妆大师约翰·钱伯斯和制片人莱斯特·西格尔的帮助下,“第六电影制片公司”腾空出世,该公司即将推出电影《Argo》的消息也在《综艺》和《好莱坞公报》两个重要刊物打了整版广告,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开始了。门德兹在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帮助下伪造了6本加拿大护照,6名伪装成加拿大电影摄制组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成员在经历了机票风波、3次惊心动魄的护照检查、亡命追车之后,终于成功逃离了德黑兰。

二、电影所表达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1.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

极力制造英雄神话是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也是好莱坞大片蕴藏各种极端文化价值观的根源。(胡立新、方拥军:《好莱坞大片的极端文化价值观批判》,载《文艺争鸣》2006年4期)根据字典的解释,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以及为实现这一事业而积极克服当时发生的矛盾和障碍所必须的巨大努力而成为个别人的性格本质,他们在个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并且体现在个别人的行为中,而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个人英雄主义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它相信可以通过个体的坚持不懈和无私奉献,可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并为之谋取利益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徐建纲:《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透视》,载《电影评介》2008年7期)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源于自身,从第一批来自欧洲大陆的移民开始,他们就希望脱离欧洲传统束缚,在北美这片沃土建立一个自由、民主、文明的“山巅之城”,美国人追求独立民主、崇尚个人自由、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权利,因而,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基调,而个人英雄主义则是个人主义的典型体现。

2.电影中所体现的个人英雄主义

电影的主人公托尼·门德兹当时38岁,曾经担任过中情局伪装部门负责人,此时出任中央情报局技术服务办公室鉴定处处长,上任后第一天就接到了营救任务,作为老牌情报官,门德兹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他也深知此次行动的责任重大,他承担的不仅是6名外交官的生命安全,还代表了整个中情局的行动能力,更肩负着美国民族的国家尊严,门德兹上司的话极具说服力:“如果你可以让这部假电影看上去像真的一样,我们就上报主管。别搞砸了!整个国家都在看着你。”(If you can make the movie thing credible,we will take you to the director.Don’t fuck up.The whole country is watching you.),这次行动不只是一个营救任务,更是门德兹个人创造力的一个奇迹。

英雄不仅需要极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更需要在行动中的机智和勇气。门德兹在危险时刻急中生智,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谬的计划,在得到中情局和白宫的批准后,他独自前往洛杉矶,为他的营救行动做准备,夸张的行动计划足以体现门德兹的勇敢和智慧。一切准备工作就绪,门德兹孤身前往伊朗,开始了他的营救计划。在真实历史中,中情局还派了朱里奥作为门德兹的助手,电影对真实故事的巧妙改编,更加凸显了门德兹个人英雄的高大勇猛形象。在伊朗多停留一分钟,人质就多一份危险,营救行动不是一帆风顺的,门德兹个人需要克服种种困难。首先,他要取得人质的信任,对人质来说,门德兹像一个救世主一样可以带领他们脱离险境,门德兹的话给了他们信心:“大家好,我是凯文·哈金斯,我会接你们回家。”(Hi,my name is Kevin Harkins and I’m gonna get you home.)门德兹在说服人质的同时,还背负着来自加拿大使馆的压力,这是对门德兹个人处理危机能力的极大考验。带领6名伪装的摄制组成员完成集市外景考察后,门德兹接到停止行动的命令,等待军事援救,因为“Argo计划”6名人质的下落已经暴露,取消伪装计划意味着他们有被暴徒处决的危险,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门德兹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他唯一想到的是责任,“我们要对他们负责。”(W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se people.),“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总得有人负起责任。我要对他们负责。”(Somebody’s responsible when things happen.I’m responsible.I’m taking them through.)此时,门德兹把人质生命放在第一位,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他的机智、勇敢和气魄更是英雄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托尼·门德兹是所有人心目中的英雄,他在危险时分抵抗住了各方压力,成功营救出人质,完成使命,他用坚强不屈和勇敢无畏实现了人生价值,这正是电影所凸显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气概。

三、影片所凸显的美国式爱国主义主题

1.爱国主义的界定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托马斯·潘恩曾说:“爱国者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不受侵犯。”只有在国家和人民遇到危机时,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不惜个人代价,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2.影片中所体现的美国式爱国主义

在电影《逃离德黑兰》中,美国陷入伊朗人质危机,整个国家和人民都为深处危险中的外交官担忧,6名人质能否成功获救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人身安全,更关系到美利坚民族的国家尊严。而在“Argo计划”中,营救行动中的每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都体现着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了解营救人质的计划后,化装大师约翰·钱伯斯第一个向门德兹伸出援手,在伪装行动的前期准备中,他给予了门德兹详细指导,帮助门德兹找到另一位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莱斯特·西格尔,以保证这部假电影的公众可信度。作为影视界的化装师,钱伯斯完全可以拒绝门德兹的请求,但是爱国主义情怀让钱伯斯加入到这次营救行动中,他希望在危急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得知营救行动成功后,钱伯斯和莱斯特由衷高兴,“他们出来了!他们出来了!我们救他们出来了!我们成功了!”(They are out!They are out!We got them out!We did it!)没有钱伯斯的帮助,“Argo计划”就不可能实施。因在救援行动中所作的特殊贡献,约翰·钱伯斯获得中情局的情报奖章,这是中情局最高级别的平民奖。

整个救援行动也少不了中情局人员的参与和配合,中央情报局是美国重要的情报、间谍和反间谍机构,它承担着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因此,每个中情局人员都应有更高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电影中,门德兹和他的上司则成为中情局表现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为了成功解救人质,各部门都绞尽脑汁,当行动变化时,门德兹上司尽全力保证计划顺利进行,“这个方案一定要启动!是吗?我越界了吗?我不会让他带着六个人在机场等死。”(It’s going!Am I?Am I really that close?I am not gonna leave him at the airport with six people and his dick in his hand.)当人质成功解救后,所有人员都相拥鼓掌,“他们安全了!太好了!太好了!做得好,各位!”(They are clear!Yes!Yes!Great work,boys!)所有中情局人员的通力协作促成了计划的成功,在他们看来他们再一次完成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尊严。

结语

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编排,导演及主演本·阿弗莱克以一种极具张力的叙事方式将30多年前的伊斯兰人质事件再次搬上银幕,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美国政治史上的真实故事,影片既有真实残酷和荒诞不经,又不乏扣人心弦和黑色幽默。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贯穿整个电影,向观众传达了一种美国式民主和自由的精神,传播了美国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电影受到美国主流媒体的青睐和认可,这也使得它在好莱坞大片云集的银幕中脱颖而出,获得各大奖项。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区别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该影片的上映在伊朗方面引起强烈抗议,伊朗民众认为电影丑化了伊朗国家和人民的形象,而关于这方面恰不是该论文所涉及的论题。

猜你喜欢
钱伯斯美国式英雄主义
“我能怎么做?”用英文怎么说
“在书上看到”是用介词“in”还是“on”?
“Please open the tap”是对还是错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别具一格的“美国式”音乐风格——浅析约翰·科里亚诺《第三交响曲“大竞技场“》的创作思维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钱伯斯携接班人罗卓克访华思科诠释鼎新布局蓄力转型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
“思科”勇超“微软”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