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昌店,徐 洁
(1.天津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与管理系,天津 300381;2.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在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专业人才队伍的作用非常明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国家体育总局在人才强国的背景下适时发布的《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对我国体育经济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体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加快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业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近年来,以奥运会、F1为代表的国际大型赛事陆续登陆中国,同时国内地方政府也依托区域资源优势设置了相应的体育赛事,体育赛事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逐渐强烈。管理类人才是保障体育赛事良好运行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体育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我国体育赛事管理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部分高等院校通过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初步建立了我国体育赛事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但就目前支撑我国体育赛事管理人才培养的教材而言,教材内容陈旧与实践环节脱节等问题依旧表现突出。基于此,本研究对我国编纂的体育赛事管理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初步设计了教材内容分析框架,并采用实证调查的方式,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了我国体育赛事管理教材的内容体系。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对象涉及授课教师与学生,课题组以国内三所高校(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承担《体育赛事管理》(虽名称表述各异,有的学校叫《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但实质相同)教学的6名教师和天津体育学院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运动训练和体育新闻等四个专业的12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教师问卷6 份,回收有效问卷6份;发放学生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9 份,有效率为82.5%。专家访谈的对象是承担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相关教师和实践领域的工作人员。同时,为了解体育赛事组织对人才的社会需求,课题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和2013年东亚运动会组委会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指导性书籍,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体育赛事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因此将研究对象局限于:由我国教育、科研人员编著出版的、对体育赛事管理做全面性、系统性知识普及的教材。不包含译著及引进教材,亦不包含针对单项问题的探索,如介绍体育赛事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的出版物。基于以上标准,笔者选取了国内11种体育赛事教材作为分析对象,详情见表1。
课题组通过多轮专家访谈法确定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表2),并利用该分析框架对上述教材内容及编排进行了整理,具体结果见表3。
表1 现有部分教材清单列表
表2 我国体育赛事管理教材模块与内容分析
由表3可见,刘清早教授的系列教材体现了独特的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其中,《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按项目管理的思路编排,分为总论、战略、实施和结束四编[1];《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手册》以体育赛事筹备组织工作的时间为脉络,按照体育赛事运作的不同阶段进行编排[2]。《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流程》对管理机构、机制、进度及专项工作进行阐释[3]。《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实务》按照赛事选择、申办、筹备、举办、收尾五个阶段对赛事运作管理进行阐述[4]。由分析可见,刘清早教授的系列教材无论是赛事管理实务性内容抑或案例选取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同样可见,系列性教材对相关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肖林鹏、叶庆晖编著的《体育赛事项目管理》以项目管理的思路对体育赛事的规划与组织、实施与控制进行编排。主要涉及体育赛事的竞赛管理、信息管理、后勤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等,较好地揭示了体育赛事的项目管理特征,全面系统地构建了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5]。
陈云开编写的《赛事经营管理概论》侧重对体育赛事管理中竞赛表演业的讲解。主要介绍赛事经营管理的基本方式、赛事无形资产经营、服务营销管理、赛事策划与包装、赛事博彩、赛事经纪等内容,并分析了中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环境。该教材以体育赛事市场营销为主要内容,其他内部作为补充[6]。
李颖川组织编撰的《体育赛事经营管理》进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行列。对体育赛事管理基本概念、基本程序与方法、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赛事博彩、经纪管理、风险管理及竞赛市场主客体现状及特点等进行了讲解[7]。由于该教材属于集体编写,致使相关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
王守恒、叶庆晖撰写的《体育赛事管理》分为理论探索、实践运作和实证分析三编,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案例分析,对体育赛事管理涉及的竞赛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进行了阐析[8]。
纪宁、巫宁编著的《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更加注重赛事中的微观操作,对理论分析较为浅显,但对体育赛事实践操作领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9]。
樊智军编著的《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以竞赛管理为重点,涉及对不同项目类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并涉及体育赛事的市场营销和我国体育赛事管理体制及不同赛事赛制等领域[10]。
田雨普编著的《大型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系统梳理了大型体育赛事(特别是奥运会)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并对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市场开发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11]。
综合而言,虽然我国体育赛事管理教材的出版数量较多,但版次较少,缺乏对该领域的持续深入研究。现有体育赛事管理教材均涉及赛事基本理论、市场营销、组织管理、风险管理、赛事案例分析等模块,这表明这些模块作为体育赛事管理教材的核心内容已得到认同;而对于经纪管理、战略管理、权变管理和体育博彩等则少有涉及,大多是一些出版较晚的专著在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的拓展,作为教学内容尚有待论证。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和实践领域的访谈可知,现今教材凸显的以理论为主和以实践为主的取向依旧突出,无法对两种取向做进一步融合。
表3 我国现有体育赛事管理教材模块分析
教材主要是满足教师与学生教学需求的载体,因此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判法对被调查者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五个等级分别赋值,即“重要”为5分,“较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太重要”为2分,“不重要”为1分,然后根据公式“选项频率*赋值/样本量”计算评价的平均得分。
问卷统计过程中,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前期处理,因此没有出现专家和学生对知识模块重要性程度判断的频数统计表,仅保留了平均得分统计表。
通过专家访谈认为,教材内容评价的重要性程度以平均值为标签,超过平均值认定为评价程度较高,即在编排教材中应该予以表现。从表4体育赛事管理教材知识板块重要性评价的结果可见,专家和学生评价较高的有竞赛管理、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设计等板块,体育赛事管理教材知识板块的重要性得分均低于各自平均值,这部分主要包括体育博彩、权变管理、赛事传媒和经纪管理。而教师对赛事基本理论、项目管理、风险管理选择指数也普遍高于其平均指数。从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赛事管理知识模块的评价来看,当前双方都较重视竞赛管理、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这些涉及赛事组织运作核心的环节,而对于权变管理、体育博彩等的认同程度较低。
为了区分不同专业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偏好,本研究同样对不同专业学生对体育赛事管理教材内容板块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5。
表4 体育赛事管理教材知识模块重要性平均得分(专家N=6 学生N=99)
表5 不同专业学生对知识模块重要性程度平均得分统计表(N1=26 N2=25 N3=N4=24)
从表5所得的平均值可知,学生对体育赛事管理实践应用的诉求较为迫切,四个专业排名较为靠前。在学生中重要性程度较为靠前的板块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而评价较低的是后勤管理、权变管理和体育博彩。具体到不同专业,情况又有所不同。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很多要素相联系,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等。天津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管理》课程大纲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体育赛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及方法。结合相关教育理论,教材的编辑同时需要做到学科知识、学习者需求与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三者的有机结合[12]。
结合体育赛事管理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学校、社会对体育赛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以及体育赛事管理专家、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赛事管理教材内容的重要性评价,在遵循教材内容体系全面性与实用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体育赛事管理的教学目标,课题组对“体育赛事管理”的教材内容体系进行了总体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初步以如下标准建构体育赛事管理教材的内容体系。首先,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基础性。其次,兼顾体育赛事管理学习者的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对体育赛事的需求;第二,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最后,注意社会知识与经验的及时再现。因编辑出版滞后等方面的原因,现在很多体育赛事管理的理念与方法[13-15]尚未纳入体育赛事管理教材的内容体系中。
因此,本文构建的体育赛事管理教材的内容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体育赛事基础理论;二、体育赛事案例;三、体育赛事实践活动设计。教材内容以竞赛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为主,体育赛事案例和体育赛事实践活动的设计结合上述板块设计。体育赛事案例和实践活动的设计目的主要在于培养运作体育赛事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体育赛事管理方法(如撰写体育赛事申报报告、自评报告,策划竞赛管理、市场开发推广方案,编写赛事经费运算表、人员布局规划,制定后勤保障方案、突发事件预案、赛事评估报告等),并能够对体育赛事的效率与效果做出评价。
鉴于我国体育赛事管理的发展需要,应借助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与视角,但在教材编辑的过程,笔者建议将母学科的内容尽量淡化,突出母学科知识在体育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尤其力争基于我国宏观的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与体育管理体制、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等内在环境约束下勾勒出我国体育赛事管理独特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吸取现阶段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当前的体育赛事管理教学研究,为我国体育赛事管理知识体系的更新作理论贡献。
[1]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流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4]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实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5]肖林鹏,叶庆晖.体育赛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陈云开.赛事经营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李颖川.体育赛事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8]王守恒,叶庆晖.体育赛事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纪宁,巫宁.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0]樊智军.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1]田雨普.大型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2]余文森,刘家访,洪明.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5.
[13]孙庆祝,刘红建,周生旺.综合集成方法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体育与科学,2010,31(1):93-96.
[14]刘革,陈存志.大型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界定及其利益分类划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1):22-25.
[15]陈存志,刘苹.大型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及其框架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4):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