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摘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影响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愉快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养成终身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关键词]激发 兴趣 丰富 活动
学校体育教学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只有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涉猎有关知识,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模式,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展趣味性教学,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享受乐趣。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个方面。
一、 体验成功喜悦
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一步成功的努力。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断创新,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要有“挫折教学”,更要有“成功教学”,因为成功的乐趣的获得是产生求学欲望的前提。如在篮球、排球的教学活动中,将活动篮球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一些,学生就能像美国NBA球星那样做出高水平的扣篮动作;同样,如果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学生扣球、拦网的效果会更好,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对篮球、排球的基本技术动作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打篮球、排球的习惯。又如在田径项目考核过程中,采用技术评定与运动成绩相结合的标准进行评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只顾追求运动成绩,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医学界早就发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愈合得好,愈合得快,这就证明了人的情绪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 自主选择、组合激发兴趣
在体育教学的固定教学内容、分组练习中,由于学生长期处在一种“法定”的学习氛围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异常心理现象,如由于性格差异所带来的思想沟通障碍;不能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学习习惯、活动行为失调等等,即影响了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营造开心的学习环境。如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每一次教学中,适当安排自主选择教材内容并且自由组合练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组织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优点:
首先是自择性强。它可以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是互补性强。由于学生的兴趣志向的性格相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在自己的同伴面前展示才能,善于暴露自己的弱点,对不懂的问题敢于提问,促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再次是宽容性强。在自主选择教材内容,自发组合练习群体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难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分歧,但由于他们诸多方面有着共同兴趣和志向,他们之间能求大同存小异而达到理解和宽容对方,能够主动善意地进行调和,起到妥善解决问题的效果,从而达到维持整个团队对某一项目的兴趣爱好。
三、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声像等功能于一体,表达的信息量大,具有图、文、像并茂的优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复化,以及声音的配合等,是动作画面充分显示出来,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教师再结合艺术性的精讲点拨,注意将一些竞技项目娱乐化,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修身性、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 科学设计场地,创新体育器材
学生对着一成不变的场地易于厌倦,注意力会不集中,但教师如果能科学地设计场地,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就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场地的布置必须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特点,通过形象生动地摆设器材和运用各种标志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技术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器材本身客观上对练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教学生练习鱼跃前滚翻时,为使学生能跃起一定高度,通常在练习时腾空越过横杆后完成前滚翻动作,由于许多学生首先畏惧身体前面的横杆,因而不敢按技术动作进行练习。如果改用橡皮筋拉长来代替横杆,学生练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坚毅果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等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意识到健康的体魄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让他们真正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体育学习态度,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让学生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尊重与关心,将来走向社会就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阳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