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办学质量上也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学生基础能力、社会能力、基本技能等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能力;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本质区别,高等职业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观和办学观,以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来调整职业教育的其它方面。从制订教学目标入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強实践性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
1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它是本身所具有的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指出:“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内涵。
2 对能力的认识
早期心理学理论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所谓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中经常、稳定、 熟练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 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 。
3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生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出真正适用型人才,必须要对学生各方面素养进行培养,如人生价值的取向、自主能力与适应社会能力、对新生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等。
3.1 基础能力的提升
基础能力的培养, 基础能力是个人立足当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不依从事的工作和职业而改变的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 重点在于基础学科学习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一些通用的写作课、数学运算课、职业道德课、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重点是开设案例教学课程,如对一些具体现实问题进行人文、素质、价值取向的引导式案例教学。开设逻辑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开设自修考试课程,根据学生自身选择,由学生自行报一门专业课程,进行自修(即该课程不进行教学),而期末进行不同形式考试(机试、笔试等)。从而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一些专业技能。
3.2 社会能力的提升
社会能力则包括诚信敬业、责任、守法的道德意识,良好的社会适应水平、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精神,表现在工作、学习中能有积极主动性、独立性以及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重点在于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政治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 脱离了中学教育,进入到一种职业教育的环境,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个将来要直接投入到企业生产服务的工作中从事不同岗位的技术应用人才,在技术领域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人生价值确定了他将来给社会创造的价值。 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必须从进校开始。
3.3 基本技能的提升
3.3.1 基本技能的概念及具备的条件
一个人具有的基本技能,即具有适用社会,能够进行简单的自助、自养而具有的能力。为了让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有自我生存能力,可以通过一些认证、考试、到企业实训使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根据学生喜好,自主选择掌握一门技术。无论以后是到企业还是独立经营,都具有自我生存的本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要有一到二门技能,或者学院通过实践验证的集体组合技能,技能与学生数比例达 1:10。
3.3.2 基本技能的提升过程
基本技能的提升主要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培养提升,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初级阶段,自我验证阶段, 学院对所有的基本技能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实践验证;投入操作阶段,学生进校的第二年,经过学生自选或者学院各专业系安排,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能参加认证考试的,必须通过相关认证考试。 验证阶段,利用业余假期组织学生到相关地区对学生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试验,即投入到实地生产、生活。 重试阶段,根据学生基本技能掌握与自身要求可以选择对原来基本技能的重修或更改基本技能种类的新一轮学习。
3.4 高级技能的培养提升
高级技能的培养是产、学、研“双向参与”互动结合的过程,它实际上是校企合作的结果,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通过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并提供一定的技术性支持,学院构建校企融合的管理平台,提出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一体化设计与运作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强调专业与企业紧密合作。一方面,他们将企业需求、标准、设备和师资引进校内基地,另一方面在企业建立起校外基地,依托这两种基地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解决实践教学的矛盾,也体现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企业的办学理念。形成教学管理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学本事,有效链接实验到实训、实训到实习的教学安排,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工作。
经过二年甚至稍长时间的社会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的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与技能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他们已面临就业挑战,迫切需要综合能力为应聘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为就业的初期尽可能地缩小学校教育与实际社会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连栋, 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07).
[2] 王建国等.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6).
[3] 孙宝源, 郭海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概念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05).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
[5]杨东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继续教育研究[J],2010,(4)
作者简介
赵斌(1981—),男,汉族,重庆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