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人才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的精髓是实践教学,开创独立学院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1 独立学院及其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 2005年大学毕业生劳动就业的情况,338万人的高校毕业生中,真正签约的仅有33.7%,把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继续读书等其他事项合并计算为“落实率”,也仅为74.5%, 以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均未达到80% ,还有2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而高校扩招致使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大军,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上的情况可见一斑。
2 正确理解工学结合,明确自身办学方向
2.1 正确理解工学结合,明确自身办学方向
所谓工学结合,本质在于加强实践教学;实质是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是以求职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2.2 优化学生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
独立院校各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很少。为此,各院校应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同时,应注重吸收各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重点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明确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具体设置课程模块,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的专业课程。
1.优化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方式与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首先,加强校内硬件实训条件的建设,把独立学院教学工作核心转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中来。良好的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大力度、完善各方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
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真正走出校门,学校要加强与企业联系,投资共建实习训练基地,创造出真正的社会实习环境。企业派出生产一线的专业骨干作为基地兼职教师或学校聘请有生产经验的企业骨干做兼职教师,与校方的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索教学管理新模式,真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首先,允许学生申请提前就业、创业,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实战中去。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可酌情延长毕业年限,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创造条件。对在规定的基本学制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先发给结业证书,学生可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参加各类相关培训和实践,成绩合格,由学校认定学分,换发毕业证书。
其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以学分制为主的管理模式,由过去的共性管理变为个性管理,由班级管理变为学生个体管理,由过去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积极探索更人性化的学分制管理。认真研究和制定各专业间学分互认标准和方法,为学生跨专业选课创造条件。
3.完善工学结合,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独立学院一般采取让毕业班学生提前进行实习的方式,也取得了一些实效性的成果。而根据市场变化,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就到学校选择和招聘学生,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人之间出现了“时间差”,独立院校最后一学期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关政策,应对离校学生未修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问题。面对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學校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大三之前完成;另外,对提前二个学期离校的毕业班学生,未修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相关政策。对提前离校生的未修完课程采取免修考试,学生应增强自学能力,独立完成学业考核。
其次,结合学生就业新形势,采取新型毕业实践方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学习都用于社会实践与解决就业,给予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如何适应社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研究,探索独立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只有做实“工学结合”,才是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做实“工学结合”是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必经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实战经验,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 指明发展方向 完善制度建设
3.1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建立实训基地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实施的基础,由于资源及经济实力的欠缺,这也是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瓶颈。
首先,走出校门,真正走向校企合作,建立以校内实践为主,校外锻炼为辅的双向发展模式,落实属于独立学院的友好大规模企业,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实施网络管理平台,提高毕业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
3.2 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万事以人为主,在硬件支持的前提下,不可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是学生成功的保障,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而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迫在眉睫,在拥有一群理论知识丰富的校内高素质老师的同时,需大量聘请企业专家进行实践课程的指导。将学习与生产紧密结合,始终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掌握社会发展动态,不被社会所淘汰,将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大发展浪潮。
3.3 制定专业人才发展课程
我们在重点设置的专业中,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它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在重点建设专业中的各门核心课程中,建立反映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 许春树, 洁. 侯 走工学结合道路, 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3] 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 .教育与职业,2006.
作者简介
林秀梅(1978-),女,汉,江西铜鼓人,江西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心理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