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

2013-10-16 06:26方志英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课前准备问题研究高中地理

方志英

摘 要:“问题研究”是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教学时,应处理好这部分内容,让“问题研究”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及评判信息的能力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课前准备

“问题研究”是指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3》中每章课文教学后安排的专题研究课,它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载体,更是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最佳切入点。在

1~3的教科书中,共安排了16个“问题研究”专题课的教学内容,从其篇目看,有探索宇宙科学的,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有关资源利用的,如“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有体现人文关怀的,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有发挥主人公意识的,如“我的家乡应如何发展”等等。一个个问题研究课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时,应处理好这部分内容,让“问题研究”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及评判信息的能力上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不同学校在实践中由于课时、学生安全等各种原因都很难落实到位。

怎样才能把“问题研究”利用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对不同章节的“问题研究”在教学处理时方法不同、详略不一。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拓展知识型

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拓展性较强,我认为可以让学生作为课外兴趣知识掌握,可以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自己尝试去分析、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每一个“问题研究”都有一个研究步骤,可让学生按照这个研究步骤去查阅资料、探究问题,尝试着解决这个研究专题中的问题,当然结果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应用程度和教师指导的科学性。而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课件、手抄报或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在班上进行交流评比,部分成果也可在学校每年12月31日的素质教育展示日上展出,评出相应的奖项,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样会占用学生很多的时间,我认为只要安排得当,就不存在时间问题,如每年高一在9月底,差不多《行星地球》即将教完,恰逢国庆7天长假,我认为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布置“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在假期充分准备。几届实践下来,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延伸知识型

如“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等,这部分“问题研究”是课文主干知识的延伸,是教学中的重要案例,也是重要的考点内容。我认为对这部分知识课堂上要重点讲解,教师要事先精心准备“问题研究”教学案例。以下是《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

利用国庆期间布置学生回家收集资料,观看相关的辩论赛。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

1.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学会独立分析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尼罗河的地理信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筛选,并把它们用于学习过程。

3.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修筑大坝等工程建设的利弊,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研究步骤:

第三部分: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对河流上建大坝似乎非常熟悉,他们知道从福建的闽江到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乃至尼罗河,都建有许许多多的大坝电站。但目前许多大坝根本无法发挥人们预想的效益,甚至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学生了解得并不多。

2.能力基础: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如果引导得当,这些隐性的地理能力将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相当的资料收集能力,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获得各种知识且能把之加工为自己所用。

四、教学过程

1.介绍尼罗河概况:“尼罗河式农耕”——泛滥性灌溉。

2.全面论述阿斯旺大坝影响:利弊之辩(正反方辩论)。

3.比较利弊:对修建大坝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对“问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延伸,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课堂气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优化了思维过程、提升了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知识型

这种类型的“问题研究”比较多,因为“问题研究”重点在于研究,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我的家乡应如何发展”“为什么停止‘北大荒的开发”等等,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研究”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从教学管理制度上建立起完善的实施体系,结合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而展开。我校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三大实施阶段:一是由科任老师提出课题,学生自主选题,完成课题开题论证。二是课题研究阶段,这是主要阶段,由课题指导教师和课题成员精心规划研究步骤,并且逐一落实。三是课题结题汇报,这是收获的过程,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和结题报告。作为地理教师,每次课题的提出我主要结合“问题研究”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学生的兴趣,提出切实可行的课题。比如根据“为什么停止‘北大荒的开发”,学生们提出了“从金山开发看福州闽江口湿地保护情况”。以下是该课题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

1.课题背景分析: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而又独特的环境功能,蕴含着多样性的生物资源。近年来,我市由于开发金山,盲目开垦湿地资源,不合理修建水利工程,以及天气持续高温、干旱等,导致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与功能下降。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将针对这一背景对金山的开发与湿地保护方面进行探究。

2.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了解和认识闽江口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②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促进研究性成果的交流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成就感。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成立研究学习小组,选出组长,教师根据研究课题进行分工。

2.教师指导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方向,举行课题开题

报告。

3.指导学生搜集、记录、整理资料。

4.教师指导分组讨论、分析各组获得的资源,形成组内资源

共享。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1.分组进行小组和个人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成果。

2.制作研究过程课件,进行研究成果汇报。

3.教师根据研究过程及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个人及小组的成绩评定。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对“问题研究”的几点尝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望同行批评指正。

总之,“问题研究”作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研究思路很重要,方法很重要,应该侧重过程和方法。借助“问题研究”给学生更多的平台,教学时可以增加图表,也可以把问题细化,结合实际甚至可以对问题进行改造,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探究,强调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增强了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课前准备问题研究高中地理
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思考
试论中英语言教学的异同
浅谈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单位犯罪疑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