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职业教育联盟发展研究——基于安庆地区的实证调查

2013-10-11 02:59储诚炜吴一鸣
职教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集团化职教职业院校

□储诚炜 吴一鸣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制定的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全国第一个战略规划,破解地方经济发展难题意义十分重大,在此背景之下,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重要的发展路径。本文以安庆地区为例,探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职业教育联盟发展的路径、模式和配套政策方案。

一、“职业教育联盟”基本概念界定

职业教育联盟是指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职业院校,联合相关的行业企业,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双赢、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以资产联接或契约合同为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而构建的多法人联合体。联盟是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组成的非独立法人组织,合作各方不改变各自的产权隶属关系和性质。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集团化”其内涵是将教育领域中分散的、规模比较小的实体以集团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实体并以规模优势实现规模效益。职业教育集团的组成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类。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联盟和职业教育集团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明显区分,在一定的研究领域内,二者可以互相引用,不作区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作为新生事物,在职业教育探索合作办学、抱团发展的发展路径的时候,职业教育联盟和职业教育集团在法理和概念上就是同等意思。但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职业教育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一些新的理论和经验,这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区分。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向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跨越不仅是走市场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走开放式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

二、成立职业教育联盟的背景和意义

职业教育联盟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在政府支持下,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

在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和安徽省的“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指导意见等诸 多纲领性文件中都明确指出:以集团化办学为重点,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实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1月,全国已建职教联盟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集团化办学”形成了教育和产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2012年8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座谈在内蒙古赤峰召开,2012年12月,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场交流会在郑州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均到会讲话,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规划思路。

(一)政府层面:有利于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

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培养与使用人才这一点上,双方的出发点自然不同,利益诉求也不一样,在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职业教育联盟,通过校企合作,把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加入到学生培养的始终,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一体化,能够促进校企之间资源的有机融合,提高职教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职业学校的角度出发,加入职教联盟,能够提高办学和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学生的整体能力。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加入职教联盟,可以直接获得职业学校的智力支持,稳定劳动力的来源途径,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素质。在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创新,能达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目的。

(二)资源层面:有利于实现联盟内各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

首先是有利于实现联盟内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资源共享。中、高等职业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出现不足状况。优秀资源的稀缺、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益低下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的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将教育资源的分散投入转为集中优化投入,能够有效整合内部教育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水平。 其次,职业教育联盟具有信息资源的空间优势。立体交融、特色各异的地域和空间优势,可以给学校带来连锁互动、互补发展的契机。再次,职业教育联盟具有人才资源的流通优势。职业教育联盟有利于形成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培互管、共用教师”的局面。最后,职业教育联盟具有管理资源的优势。各地以职业教育联盟为平台,实行统一领导、联合办学,通过校际合作,以城带乡、以强带弱,能有力地推动职教的规模发展。通过企业加入职业教育联盟,也能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及经验引入职业教育联盟的管理,有利于对职业教育联盟自身的管理、运行、发展提供制度借鉴。

(三)教育层面: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促进职教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促进中职与高职的协调发展,进而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据统计,全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集团组织中,约有1/3是由高职学校牵头组团。这些职教联盟多数开展了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中职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对应的职业学校学习,这样一贯制的举措,不但使学生有良好的对应专业学习背景,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中职的发展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平衡。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不但能提高联盟的凝聚力,还能增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为良好结构的职教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三、安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近年来安庆市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逐步提高,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稳步推进,中高职衔接力度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统筹职教机制已经形成,职业教育已成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一)安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安庆现有高等院校5所,分别是安庆师范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和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安庆师范学院属于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不在本次研究统计范围内(见下表)。

序号 校名 性质 办学状况 成立时间1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省示范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 2003年2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4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2011年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 2010年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07年

通过近几年的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到目前为止,安庆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7所,其中 市区29所,八县(市)28所(其中农村职中7所)。国家重点学校有6所(含厅属中专学校2所),省级示范有9所,市级示范有3所,优质中职教育资源占总校数的31%。全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逐年在调整,主要是第一产业农业逐年在弱化减少,目前保留在十个左右;第二产业,主要是加工与制造类稳定变化较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变化大的在能源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商贸旅游服务和计算机实用和文化艺术等方面。

安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目前处于全省中等发展水平,马鞍山、合肥、芜湖、铜陵四市财力投入相对较大,位于全省前列,马鞍山市投资上亿元提高中职基础能力,铜陵市投资几亿元划拨土地集中建职教园区,提高中职综合办学能力,已见成效。马鞍山、芜湖、滁州等市在办学理念、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等教学改革上走在全省前列。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需求,希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一定标准,子女能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优质就业。另一方面是企业缺少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目前全市中级工占工人总数的48.5%,高级工占17%,技师只占有4.5%,缺口较大,随着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转移,中级以上技术人才缺乏将更趋严重。其他用人单位需要高素质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员工,主要需求在第三产业,缺口在40%。

全市目前职业培训机构共有45个,基本是民办性质,2009年培训总数达6万人次,市内外就业率达97%以上;全市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有26个,2009年职业技能鉴定人数4570人。

(二)安庆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安庆市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同样面临着诸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统筹处理,系统破解。

1.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尚待提高。不论是何种职业教育,不论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设计、人才就业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安庆市职业教育均没有明显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职教特色,没有特色,就难以培养出大批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接安庆市“3231”行动计划,从专业设置和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装备三大支柱性产业契合度上看,契合率应该不到50%,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城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结构不平衡。中职教育中,全市目前规模在千人以下的中职学校占总数53%,农村职中规模一般在300人左右,有的只有几十人。全市市级示范以上中职学校有18所(含厅属2所),农村职业技能培养实训条件十分缺乏,一般只有计算机农科类实训条件,专业师资十分缺乏,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8%,仅仅10%的学校骨干专业配置有实训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只占8%。高职教育中,4所高职院校有3所集中在安庆市区,1所在桐城市区,辐射效应有限。

3.职教格局和资源分配略显混乱,管理体制不顺畅。近年来各级财政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投入不断增加,我市职业教育的办学基础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与兄弟城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而且目前“撒胡椒面”的投入模式不利于职业院校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在投入仍然有限的情况下,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的集约共享非常必要。已有的职业院校中,市政府举办高职院校4所,省教育厅直属中专学校2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及其他有关市直部门举办中职学校若干所,还有民办的社会职业培训学校。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导致职业院校之间缺乏统筹协调、政出多门、各自为战,乃至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出现结构性失调,资源不足与投入浪费两种现象并存。

4.中职和高职发展协调不力,自行发展迹象明显。由于管理体制上的诸多不适应,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沟通不够顺畅,尚未真正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中高职衔接不力主要表现在:首先,理论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相同性,但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同一类型的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其次,实践上专业内涵建设脱节,从实践角度来分析,在专业划分上,中高职目录不统一,专业设置不够规范,也阻碍了中高职的对应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内容没有对应关系,高职与中职相比,高职院校没有明显优势,造成中高职技能训练重复现象。第三,政策上中高职招生受制约,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普高生,二是中职生,主要生源是普高生,普高生知识基础较好,但是没有经过技能训练,中职生有技能,但是文化基础差,普高生和中职生显然不在同一起点线上,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两种生源都采用混合培养方式,中职生理论知识跟不上,基本技能又要重新开始练习,浪费了中职教育资源,显然不利于中高职协调发展。

5.校企合作不能深度融合,缺乏执行力度和政 策保障。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均深化了与安庆本地企业的合作,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但目前运行良好的深度校企合作仍还是个案,不能有效解决安庆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矛盾,不能真正形成职业教育对安庆支柱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校企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1.体制性障碍。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和运行体制上,比如说高职教育本该成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但业务关系隶属于教育厅,且行政级别较高,在与中职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中,容易导致权责错乱,部分地方成立市级教育局高教处(如马鞍山市),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理顺管理体制,但不了了之。

2.结构性问题。职教格局的布置,有历史遗留因素,有区域发展差异因素,有交通便利考虑因素,有城乡二元结构因素,有利益诱致因素,结构调整和优化,需要系统思维,综合考量,精心谋划,配套处置。

3.现实性挑战。资金投入和队伍建设是目前安庆市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两个现实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人才队伍不能适应发展,是问题积压和趋于恶化的直接原因。

四、安庆市职业教育联盟框架构建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联盟办学模式的考察 ,按照主导实体不同。大体上可以把职业教育联盟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行业主导型;自愿联盟型;中介主导型。根据安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和未来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安庆市职教联盟应定位在政府主导和院校主导之间的教育联合体。它不具有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法规来实现的管理功能,但它具有比院校更强的指导功能、共享教育资源功能。

(一)框架构建

“安庆职业教育联盟”应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其主体应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就业服务组织等构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人事与劳动社会保障、经信委、总工会等,应通过制订政策,落实措施,与有关合作方共同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模式;通过调研,搜集相关信息,提出我市产业、企业发展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预测;通过合作项目与政府购买服务等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单位内涵建设与就业培训发展,加大建设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力度。职业院校通过提供资源,为联盟内相关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中高职贯通延伸、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支撑和保障;为企业的用工需求提供培训课程和培训服务;进一步发挥其在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作为安庆市职业教育发展龙头和领军单位(安庆市唯一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及安徽省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应承担起引领安庆职业教育的重任,在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发起筹建“安庆职业教育联盟”,并承担联盟运行的各项日常工作。行业企业通过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职业院校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撑;提供就业岗位,切实承担起企业在解决人民群众就业中的社会责任;通过参与联盟建设,不断拓展联盟发展领域,与合作各方共同探索、创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产业园区通过组织企业与办学单位合作,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实习实训与就业以及企业的职工培训等提供各类服务;收集并发布园区内企业用工信息并组织开展相关就业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组织依托自身优势为开发并合理配置技能型人才资源、职业岗位发展提供信息与指导;分析就业的社会现状及技能型人才的市场定位,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就业服务;促进联盟内各成员单位用工和求职信息共享,减少用工单位和求职者的就业服务与交易成本(见下图)。

(二)运行机制

推动职教联盟系统运行应从招生就业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服务社会机制四大运行机制着手,从而强化管理体制的功能,使其具体化,有针对性地促进职教联盟系统良好运行。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职业教育联盟深入发展离不开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机制主要是为企业融入职教联盟、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 供保证,是职教联盟持续发展的关键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是联盟内所有主体共担的责任,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作用,围绕职业道德、技术技能、创业就业三个方面统筹专业与课程建设、统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统筹教学资源库建设、统筹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

招生就业机制。招生就业机制主要表现为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考试招生制度,畅通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施联盟内学校间招生与就业的统筹运行。

服务社会机制。服务社会机制以推动职教联盟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社区教育培训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为主要内容。

[1]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文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N].宁波日报,2012-07-10.

[3]王河.构建符合国情的职教集团治理结构[N].中国教育报,2013-01-02(05).

[4]刘明策,刘志兵.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性思考[J].职业时空,2011(12):7-8.

[5]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教育提升城市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李玉静.国际职教集团发展的战略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18):52.

[7]梁国胜.三校联盟为“少年高职”校际合作提供范本[N].中国青年报,2011-11-14.

[8]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03).

[9]李森,万伟平.试论职教联盟的定位和功能[J].广东教育,2010(04):22-24.

[10]徐佳,许志军.关于职教集团办学要素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2(26):18-20.

猜你喜欢
集团化职教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