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

2013-10-11 02:59张阿敏徐大真
职教论坛 2013年12期
关键词:维度中职学校

□张阿敏 徐大真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行为”一词最早出现于威克曼(E.K.Wakeman)1928年发表的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报告“儿童行为与教育态度”一文。此后,问题行为便以其严重性和重要性,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问题行为的本土化研究,在我国问题行为也称为偏差行为、行为困扰、不良行为、异常行为,对问题行为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比较经典的是杰赛(Jessor)的定义:问题行为是用来描述不符合社会规范,并引发某些社会控制的行为[1]。

问题行为的发生发展有着极其复杂的影响因素,虽然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发展起来了许多关于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如生态系统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但诸多理论都强调积极的社会关系即社会支持是问题行为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保护因素,它能直接或间接的减轻个体的问题行为。

社会支持就是个体所知觉的来自他人或群体的尊重、关爱、接纳、帮助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积极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2]。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部分是因为中考分数较低不能进入普通高中而选择中职学校的。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经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也容易会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一蹶不振[3]。中职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社会对其不接纳的态度导致中职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较高[4]。以往研究发现,犯罪行为是问题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来的,问题行为可以转化为正常行为,也可以导致违法犯罪。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职生的问题行为现状以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通过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中职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来降低中职生的犯罪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1.青少年行为自评问卷。由崔丽霞编制,该问卷共有60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没有发 生;“2”表示很少发生;“3”表示偶尔发生;“4”表示经常发生),分数越高,表示问题行为越多。包括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违纪行为、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6个维度,各个维度可解释的变异量累计43.14%。其中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属于外倾行为;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属于内倾行为。问卷的同质信度为0.9329、分半信度为0.8915,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效度良好[5]。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编制,共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主观支持(4项)、客观支持(3项)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项)三个维度。量表设计合理,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6]。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张雯、郑日昌对量表进行了修订:“第3题中的‘你与邻居’改为‘你与老师’;第 4道题中的‘你与同事’改为‘你与同学’;删除了第 6道题中原有的‘夫妻’、‘儿女’这两项;将第 7、8道题中的‘配偶’改为‘父母’,‘同事’改为‘同学’,‘工作单位’改为‘学校’”。他们的研究表明修订后的量表重测信度在 0.69-0.91之间,效度为 0.65[7],说明修改后的量表仍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采用了张雯、郑日昌对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修订后的量表。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

1.中职生问题行为检出率。本研究以大于M+1SD且小于M+2SD为标准计算轻度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以大于或等于M+2SD为标准计算重度问题行为检出率。

结果如表1所示:轻度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5.24%,重度问题行为检出率为2.14%,问题行为累计检出率为17.38%,各维度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适应不良>考试焦虑>退缩>攻击行为>神经质>违纪行为。

结果显示问题行为检出率较高,这一结论与林向英等人[8]的研究结论相同。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职生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学业问题行为,这与刘爱红[9]的研究结论一致。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中考分数较低不能进入普通高中而选择中职学校的,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在进入中职学校这个和普通中学不一样的学习系统后,他们会对突然增加的学科感到不适应。初中阶段“学习失败者”的阴影让他们不敢去进行尝试,在学习的困难面前止步不前,在重大考试来临前,会异常的焦虑。

表1 中职生问题行为状况的描述性统计(N=374)

2.性别差异分析。由表2可知:问题行为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但在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两维度上,男生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女生得分(p<0.01),表现出更多外倾问题行为。这一结论与林向英等、张珊明[10]、杜春美[11]的研究结论相同。

大鼠给药后,麻醉安乐死解剖,取部分心肌组织,用液氮速冻,称质量,每100 mg心肌组织加入0.5 mL预冷的0.4 mol/L高氯酸,冰水浴条件下用2 mL玻璃组织研磨器匀浆,以12 000 r/min低温(4℃以下)离心15 min,取上清液,按体积1∶1加入0.67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调节pH值为6~7.5,取上清液存于⁃80℃冰箱。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时,取出解冻后,用0.45 μm针头过滤器过滤至液相小瓶中,放入仪器样品盘中,仪器自动进样器按顺序进样20μL[2]。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几乎所有社会的男性都 比女性富有侵犯性,而且在与人类相近的物种中也存在这种差异;从社会期望的角度来讲,女性常常被期望温柔娴淑,而男性则被期望富有阳刚之气,在自己利益受到侵犯时,男性如果“忍气吞声”,就被社会认为是懦弱的表现;因此,男生在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方面会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

表2 中职生问题行为在性别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M±SD)

3.年级差异分析。由表3可知:中职生问题行为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但在学习适应不良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3 中职生问题行为在年级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M±SD)

事后检验发现,二年级学生表现出最多的问题行为,而一年级学生表现出最少的外倾行为,三年级学生表现出最少的内倾行为。这一结论与张素蕙的研究结论不同,张素蕙研究发现问题行为随年级有上升的趋势[12]。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新学校,他们对学习和活动有很大信心和乐趣,对新环境有很强的新鲜感,为了在新的老师和同学面前保持好的形象,他们往往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同时这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会减少学生外倾问题行为的发生;老师给予一年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学校也积极组织他们进行一些课余活动,他们的生活不至于过于单调乏味。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减少外倾问题行为。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晚期,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已经初步形成,不再为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冲突感到困扰和混乱,这种同一性的感觉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他们遇事不再退宿,待人接物方式也更加的成熟,所以他们内倾问题行为会减少。

二年级学生没有了一年级学生的羞涩,也没有三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也更加的开放,这样就造成了他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自由感”同时触发了他们对生活的迷茫感;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他们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他们容易通过攻击他人来表现独立意识、成人感和叛逆,但是心理上的不成熟又会让他们产生困惑感。所以二年级是出现问题行为最多的年级。

4.生源地差异分析。由表4可知:中职生问题行为在生源地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但在学习适应不良、退缩、考试焦虑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事后检验发现,无论在外倾行为还是内倾行为上,农村生源的学生表现出最少的问题行为。这一结论与林向英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同,与张珊明的研究结论不同,张珊明研究认为城市中学生问题行为发生最多。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村环境的封闭性和民风的淳朴,使学生更易于认同并遵守规范;而且农村生源的学生普遍兄弟姐妹较多,家庭经济水平有限,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偏低,他们往往承载着家人的全部希望,在平时对待学校的生活、学习时也会比较认真,能够按照学校的规则制度行事。相反,城市和乡镇生源的中职生面对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逆反心理极重,他们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对学习的重视度不够,对规章制度多表现为不屑一顾,从而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

5.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以往众多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12-13]。由表5可以看出,中职生问题行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在违纪维度上,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p<0.01)。

表4 中职生问题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M±SD)

表5 中职生问题行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M±SD)

独生子女在家庭里面占据绝对的核心地位,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过去供几个孩子享受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现在全部给了一个孩子。家庭的过度关注会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在纪律约束面前,容易触碰高压线,产生更多的违纪行为。

6.家庭结构差异分析。由表6可知:中职生问题行为在家庭是否完整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但是在考试焦虑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不完整家庭中职生的问题行为极其显著多于完整家庭中职生的问题行为。这一结论与刘建萍[14]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6 中职生问题行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M±SD)

家庭结构是影响孩子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不完整家庭中职生性格孤僻、孤独感强;烦躁不安、焦虑感强;缺乏自信、自卑感强;耐挫能力弱,逆反心理强[15]。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封闭起来,遇事不与家人、老师商量,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为之。但是身心严重的不成熟性会让他们对许多问题都感到束手无策,最后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他们的父亲或母亲还要肩负着家庭经济的重压,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怀,会忽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倾向,这些更助长他们问题行为的发生;还有一些家庭的父母亲 会觉得对孩子有愧,他们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对孩子十分溺爱,当孩子要到学校过集体生活时,就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会增加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1.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由表7可知:问题行为的学习适应不良维度、退缩维度、神经质维度、外倾行为、内倾行为及问题行为总分与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问题行为的攻击行为维度、违纪行为维度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但与客观支持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的考试焦虑维度与社会支持及各维度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

表7 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矩阵

社会支持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它可以促进人们适应社会。社会支持能够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产生受尊重、被支持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个体在压力的作用下能够采用成熟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呈现出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在良好的社会支持下的学生,其问题行为发生率低,而缺少良好社会支持的学生,其问题行为发生率高。这一结论表明社会支持在问题行为的发生上起着缓冲器的作用。

社会支持中对支持的利用度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度最高,也就是说社会支持中与问题行为有关的不仅仅在于社会支持的多少,更在于个体对社会支持利用了多少。客观支持与问题行为相关度最低,也就是说相对于物质上的直接援助,那些能够体验到的主观上的、情感上的支持与问题行为的相关更为密切。

2.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以总体问题行为为因变量,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社会支持总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中职生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方程的多元相关系数R为0.355,决定系数R2为0.126,能够解释问题行为中12.1%的变异。非标准化回归方程为:问题行为=2.730-0.155*社会支持-0.122*对支持的利用率。这些说明通过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可以预测问题行为的轻与重。

表8 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四、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研究发现,中职生问题行为检出率较高;在年级、生源地、家庭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能够有效的预测问题行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针对这些特点,建立中职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机制,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从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针对中职生的身心特点,采用“防微杜渐”的策略

针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可以采用“防微杜渐”管理策略,将问题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职生正值青春期,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他们正处于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很容易受到身边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提高警惕,与学生多沟通,多关心、关注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预防应该有针对性,如年级差异,研究表明二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更多一些,这样就可以针 对二年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二年级学生生活丰富起来。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切记不可采用强制极端的方式处理,因为在他们身上还残留着青春期逆反的心理,如果方式过于极端,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加强对中职生学习的指导,减少学生的学业问题行为

研究表明,中职生在学习方面问题行为比较突出。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并且他们大多数对学习没有兴趣,在重大考试面前,会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确定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让课堂尽量生动、有趣,利用这种方式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开设针对中职生的学习方法课程和专门的学习帮助机构,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互助互学,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另外,学校应当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建立合适的教学评价系统,课程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尽量淡化分数。

(三)关心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增加他们的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在生活习惯上可能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在心理上可能会有自卑情绪的存在。他们在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为了不惹得父母生气,他们过早的习惯了“察言观色”的生活。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比较敏感,问题行为比较多发。学校应该建立这类学生的心理档案,追踪调查,关注进展,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接纳与关爱,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同时教师应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己,消除自卑心理。

(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

研究发现,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能够有效的预测问题行为的发生,所以教育学生学会利用社会支持就显得尤为必要。学生也只有学会了充分、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才能真正从社会支持中获益,维护身心健康。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教育学生扩大社会支持网络,扩充自己的支持力量;其次,针对目前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极低,学生遇到事情不愿意与家长、老师沟通等情况,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识到利用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理性情绪疗法告诉我们,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最关键的一步是改变它的认知,只有认识到了利用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学生才会把身边的支持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最后,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家长和学生公共参加的活动,构建学生、家长、学校的交流平台,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1]Jessor R,Jessor SL.Problem Behavior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th.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7.

[2]葛娟.学业不良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3]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德良,徐丽.浅析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J].职业技术,2011,(04):71.

[5]崔丽霞,郑日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问卷编制和聚类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05):313-315.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7]张雯,齐光辉,郑日昌.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杂志,2001,15(02):81-87.

[8]林向英,韦小满,郑慧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07):70-75.

[9]刘爱红.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0]张珊明.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1]杜春美.当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现状及家庭因素研究—以福州市某重点中学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12]张素蕙.中职生问题行为调查及对策研究—以邯郸市职教中心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3]安芹,贾晓明.北京市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及情绪反应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1003-1005.

[14]刘建萍.农村中学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15]曹建芝,邱雁,范梁伟,等.单亲家庭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1):117-118.

猜你喜欢
维度中职学校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学校推介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人生三维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