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与肌钙蛋白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2013-10-04 10:46莫海亮何松坚
实用临床医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右束房室室间隔

莫海亮,吴 铿,李 腾,游 琼,何松坚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湛江 52400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解剖结构复杂,介入封堵治疗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甚至严重传导阻滞[1]。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目前有关PMVSD介入相关心律失常发生与cTnⅠ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PMVSD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与cTnⅠ变化的相关性,为防治相关并发症提供简便可靠的路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PMVSD患者 76例,男29例、女 47 例,年龄 14~35(19.0±10.3)岁,体质量 20~68(41.0±21.8)kg。经临床表现、X 线、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左心室造影检查确诊为PMVSD,所测得的3 mm<VSD直径(病变)<14 mm,距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大于2 mm,诊断指征符合我国制定的先心介入诊断和介入治疗指南[2],排除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介入治疗前cTnⅠ升高及并有各种心律失常者,排除肿瘤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和糖尿病等。

1.2 治疗方法

封堵器操作方法同文献[3-4]报道,封堵器选择原则:根据PMVSD大小、形态及与主动脉的关系等选择合适对称型封堵器 (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造影和主动脉根部造影检查,评估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无反流,成功释放封堵器。围手术期按规范处理:其中术中术后并发心律失常者即予地塞米松;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予清蛋白、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延长地塞米松的疗程,同时应用临时起搏。

1.3 cTnⅠ检测

检查心电图后,抽取静脉血4 mL注入EDTA抗凝管,应用美国博适(BIOSITE)公司的Triage诊断仪及其配套TriageR心梗测试板,通过Triage meterplus检测系统进行快速定量检测。检测过程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操作。cTnⅠ的正常值为0~0.4 ng·mL-1。计算各采集点的cTnⅠ的平均数值并绘制趋势图,确定VSD介入治疗后cTnⅠ的峰值在术后4 h,取此高峰时点的cTnⅠ值按数值大小分为5个等级(0.0~0.4、>0.4~0.8、>0.8~1.2、>1.2~1.6、>1.6 ng·mL-1),记录各等级组的病例数。

1.4 心电图检查

介入治疗后发生的心律失常(陈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认为有临床意义;心电图正常的及无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等),认为无临床意义。记录各采血点心电图阳性例数、阳性率(%),绘制变化趋势图。

1.5 临床随访

随访术后1、3、6个月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术后6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76例PMVSD介入治疗均成功,随诊6个月,无封堵器脱落、移位、心脏穿孔、溶血、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活动障碍,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善。表明介入安全性高。

2.2 介入相关心律失常结果

治疗前无心律失常发生,cTnⅠ无升高。治疗后3 d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2.89%(25/76),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3.95%(3/76),室性心律失常2.63%(2/76),束支传导阻滞 23.68%(18/76),右束支传导阻滞16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32%(1/76),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32%(1/76)。术后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内科治疗,相当部分心律失常消失或改善,其中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 d后转为窦性,所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住院期间保守治疗后消失。出院时心律失常17.11%(13/76),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1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性早搏1例;随访1个月时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其中有2例为原来心电图正常者新发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6个月随访时消失;随访3个月时,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随访 6个月时还有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表1—2)。

表1 术后不同采集点心律失常率分布 (n=76)

表2 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和转归 (n=76)

2.3 介入治疗后cTnⅠ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峰值时间

本研究76例PMVSD介入治疗前cTnⅠ均在正常范围,无心律失常发生。介入治疗后cTnⅠ即快速升高,其趋势图显示峰值在术后4 h(图1)。心律失常发生趋势图显示峰值在术后12 h(图2),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对比两者变化,前者变化早于后者8 h。

图1 术后cTnⅠ峰值趋势图

图2 术后心律失常发生趋势图

2.4 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cTnⅠ的相关性

Spearmo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后12 h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术后4 h cTnⅠ的变化有相关性(r=0.90,P<0.05),见表 3。

cTnⅠ升高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律失常严重性有关:在介入治疗后12 h这个高峰时点,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 11例,cTnⅠ>0.8 ng·mL-1时心律失常发生率63.64%(7/11),而且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心律失常较多,共有5例,占心律失常发生高峰时点的45.45%(5/11),见表4。

表3 各cTnⅠ组均值与各组心律失常率的相关性

表4 术后4 h各cTnⅠ分组在术后12 h心律失常率 (n=76)

3 讨论

3.1 PMVSD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水平世界先进,严重并发症可控,本研究PMVSD病例介入封堵后随访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良好,并发症少,心脏结构、功能改善。

3.2 PMVS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心律失常是先心病介入治疗后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5],相关报道[5-6]较多,研究证实,VSD 因为其结构、心电解剖复杂,两者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双动脉下型VSD和肌部VSD距离传导束较远,介入封堵治疗一般不会累及传导系统,与传导系统关系最密切的是PMVSD,介入治疗容易受到损伤,易导致肌钙升高,甚至发生心律失常,马东江等[7]认为这是心肌微损伤,VSD介入治疗后cTnⅠ在术后4 h达高峰,浓度峰值为3.10 ng·mL-1,而本研究的峰值也是术后 4 h,浓度峰值1.03 ng·mL-1,浓度峰值较报道的低,考虑与手术较轻柔,心肌损伤少有关。目前预测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的因素,主要依靠术前评估PMVSD的病理、心电解剖、所需封堵器的大小和技术水平,但可靠性和相关性较差,进一步的研究鲜有报道。根据临床实践和cTnⅠ变化的临床价值,笔者设想cTnⅠ变化与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存在相关性,值得深入探讨。

3.3 PMVSD介入治疗后cTnⅠ变化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

cTnⅠ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进入血循环,当心肌缺血、缺氧致变性坏死、细胞膜破损,cTnⅠ进入细胞间质,在 2~4 h 内出现于外周血中[8]。 cTnⅠ是完全心肌特异的,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先心病封堵术对心肌的损伤是一种微损伤,外周血的cTnⅠ的变化有峰值提前、峰值低、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图1,表4),有别于心肌梗死。目前研究认为cTnⅠ可以预测VSD介入治疗导致的心肌微损伤[8]。

PMVSD其传导组织穿入的过程中,传导束可能直接邻近膜周缺损的边缘,也可能就包裹于缺损残端纤维组织内[9]。目前研究认为室缺封堵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是与封堵器压迫心肌,致心肌损伤、炎症水肿密切相关,李江林等[10]报道,PMVSD术后出现CAVB的患儿中,外科手术中可见封堵器紧压VSD边缘心肌,心肌水肿、破损。本研究结果表明cTnⅠ浓度越高,束支和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cTnⅠ升高的峰值先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峰值,两者等级相关分析显示r=0.90,P<0.05。总之,笔者认为可以利用cTnⅠ的变化去评估心肌、传导系统损伤的程度,进而可预测PMVSD介入封堵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这就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有效地防治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手段。

[1]莫海亮,吴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8):1201-1205.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34-239.

[3]张智伟,曾国洪,林曙光,等.国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3):228-231.

[4]Hijazi Z M,Hakim F,Haweleh A A,et al.Catheter closure of per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using the new Amplazer membranous VSD occluder: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2,56:508-515.

[5]朱鲜阳,刘玉昊,侯传举,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7):633-636.

[6]方臻飞,沈向前,胡信群,等.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5):495-497.

[7]马东江,和旭梅,张玉顺,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肌cTnⅠ的变化[J].中国循环杂志,2007,22(2):139-141.

[8]Michielsen E C,Diris J H,Kleijnen V W,et al.Investigation of release and degradation of cardiac troponin 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i Biochem,2007,40:851-855.

[9]王一斌,华益民,刘瀚旻,等.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关闭术后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1):1002-1004.

[10]李江林,徐哲,李渝芬,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失败后封堵器取出术14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8):794-797.

猜你喜欢
右束房室室间隔
B型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时出现右束支阻滞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1例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右束支不完全隐匿性文氏现象1例
房室阻滞表现多变的临床心电图分析
在健康查体中常规心电图对伪性右束支阻滞识别与评估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测房室交界区前传功能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