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永才,誾战能,刘涛,刘玥,张显文
病例资料 患者,男,49岁。因高处坠落伤入院,腰腹部、盆部、右腕疼痛,活动受限,无昏迷史,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及心慌。既往有肾结石病史,贫血史,无过敏史。查体:心率58次/分,血压120/70mmHg,体温36.2℃,腰椎压痛、叩击痛,腹肌稍紧张,无固定压痛点,骨盆挤压、分离痛(+)。实验室检查:AFP、CEA、CA125均未见异常,碱性磷酸酶偏低。尿素氮7.12mmol/l,肌酐67.2μmol/l。
影像检查:X线片示左侧耻骨上支及耻骨联合处类圆形低密度骨质破坏区,骨皮质膨胀变薄(图1a)。CT平扫示左侧耻骨上支骨质破坏,其内呈软组织密度,骨皮质变薄,软组织突破内侧骨皮质向盆腔内延伸,中央稍凹陷似呈束腰征,病变紧靠耻骨联合关节面下(图1b)。CT容积再现(VR)图示骨壳内面凹凸不平,呈皂泡状改变,部分骨壳显示欠完整,右侧骶骨可见长条状低密度骨折线(图1c)。T1WI示左侧耻骨上支团块状等信号,部分向盆腔内突入,周围可见环状低信号带环绕(图1d);T2WI上病灶呈等、高混杂信号改变,内可见散在小灶性高信号区,周围可见条带状低信号,向盆腔内突入部分信号稍减低(图1e)。综合影像诊断:左侧耻骨上支肿瘤性病变,Ⅱ级以上骨巨细胞瘤可能性大。
手术所见:左耻骨近端膨大形成肿块,表面较硬,深层上方与膀胱相连处可见血肿形成,左侧耻骨包块内部组织松软,呈白色粉末状,清除病变组织后,可见剩余耻骨边缘硬化、凹凸不平,耻骨联合分离。
病理诊断:(左耻骨上支)软骨母细胞瘤。镜下见耻骨髓内为增生的软骨样组织,呈分叶状,细胞异型不明显(图1f)。
讨论 软骨母细胞瘤又称成软骨细胞瘤,Codman瘤,是一种良性成软骨性肿瘤[1]。起源于成软骨细胞或者成软骨结缔组织。占良性骨肿瘤的3.46%,占良恶性骨肿瘤的1.88%。软骨母细胞瘤呈侵袭性生长,并可发生恶变或者其它脏器转移[2]。本病发病年龄较轻,主要发生于长管状骨的骨端,如肱骨近端、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等,本例发生于骨盆,属少见部位。典型影像征象为发生于骨骼或者骨端的圆形、椭圆形溶骨性破坏伴边界清晰的薄层硬化缘,膨胀程度轻,可见絮状、斑点状钙化及轻微骨膜反应,本例T2WI上病变信号不均,内部所见的小灶性高信号区,可能为透明软骨或出血所致,另外向盆腔内延伸的软组织影,手术证实主要为血肿,考虑可能与外伤有关,引起病灶较多出血所致。
图1 男,49岁。a)X线片示左侧耻骨上支及耻骨联合处类圆形骨质破坏区,骨皮质膨胀变薄(箭);b)横轴面CT示左侧耻骨上支骨质破坏,其内呈软组织密度,骨皮质变薄,软组织突破内侧骨皮质向盆腔内延伸(箭);c)VR图示骨壳内面凹凸不平,呈皂泡状改变,部分骨壳显示欠完整(箭),右侧骶骨可见长条状低密度骨折线;d)T1WI示左侧耻骨上支团块状等信号,向盆腔内突入,周围可见环状低信号带环绕(箭);e)T2WI示病灶呈等、高混杂信号改变,内见小灶性高信号(箭),周围可见条状低信号,向盆腔内突入部分信号稍减低;f)镜下见耻骨髓内为增生的软骨样组织,呈分叶状,细胞异型不明显(×20,HE)。
鉴别诊断:骨巨细胞瘤与软骨母细胞瘤的发病部位及病变形态均相似,前者多发生于干骺愈合后的骨端,膨胀明显,周围无硬化带,其内无钙化,而后者多见于25岁以下青少年,膨胀较轻,多呈纵向椭圆形透光区,边缘硬化,晚期可出现钙化。动脉瘤样骨囊肿多呈纵向、膨胀性生长,常可见分隔,并自皮质缺损区向骨外膜下延伸,CT或者MRI常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骨囊肿在CT上为液性密度,且发病年龄小,膨胀不明显,容易发生病理骨折。内生软骨瘤的骨破坏区内可见钙化,但多见于成人的短管状骨,发生于长骨者,病变多位于干骺端并向骨干方向发展。钙化在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软骨类肿瘤的特征性表现[3],本例发病年龄稍大,影像征象不典型,且病灶内部未见明显钙化,最终依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承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王仁法教授,病理科邓仲端等教授友情会诊。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2.
[2]徐爱德,徐文坚,刘吉华.骨关节CT和 MRI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157-160.
[3]唐翠松,李文彬,杨世埙,等.髂骨原发囊样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8,23(1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