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古诗词阅读理解障碍及改进策略探究

2013-09-26 07:07朱洁文
学习与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生活体验改进策略

朱洁文

摘要 文体经验、生活体验和整体阅读感知能力的缺失以及盲目“经验主义”导致的思维定势,是导致高中生在古诗词阅读理解方面形成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文体经验积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丰富生活体验;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文体经验;生活体验;整体感知;改进策略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高中阶段古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读懂、理解浅易的文言诗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二是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简要的评析。

这两个要求逐步递进,鉴赏的前提是“读懂、理解”,而教学中许多同学恰恰在“读懂、理解”上就遇到了障碍。其原因固然因人而异,但综合起来,最主要的是以下几个因素:

1 文体经验缺失造成理解障碍

文体经验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对文体规范、语言表述形式、语体特点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二是对该文本与其它方面隐蔽联系的把握程度,如文本作者的身世经历、诗作的写作背景、此文与其它名作的联系等等。这两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都会导致理解障碍。

古诗词的典型特点是言简义丰、凝练含蓄。由于篇幅限制,常会省略很多信息,出于格律的考虑,又经常会打乱语序,教学当中虽然也重视对古诗词基本知识的教授,但是诗词浩如烟海,又岂是能教得完的,每每遇到一首新诗词,学生往往还是无法清楚把握字面含义。

再如鉴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知人论世,但是面对古代诸多诗词名家,学生往往力不从心,懂了字面意思,也难以揣摩言外之意。如朱庆馀诗《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代有士子有向主考行卷以求提携的风气,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背景,仅凭诗后注释“张水部,即水部员外郎张籍”恐怕很难准确把握诗人意图。

2 生活体验缺失造成理解隔膜

历经时空考验,穿过漫漫岁月流传下来的古诗词,往往言近旨远,传达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感悟。它们的孕育者大多是这样一个群体:历经岁月沧桑,看尽人生百态,尝遍酸甜苦辣,即便是生活美满、仕途顺利,也往往对人生有着较为细腻和敏感的触觉。而当代高中生大多缺少丰富的生活阅历,社会活动空间不大,生活体验不够丰富,尤其是城市学生群体对大自然缺少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的亲切感和深入体验,他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很难体会作者在彼时彼处的细微感受或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有时候会出现整首诗中每个字都知道什么意思,整首诗合起来却不知所以的现象。所以学生的困难有时不在于缺少知识,他们最缺的其实是“生活”。

比如白居易《长恨歌》形容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学生丝毫不为所动“黄莺是什么?泉水遇到阻碍发出的声音?没听到过!”诗人借用比喻,本想化虚为实,没想到因为生活经验的缺失,在学生这里却成了新的障碍。

3 盲目“经验主义”造成思维定势

相对来讲,在古诗词学习当中,有一些较为普遍的规律,比如意象往往都有相对固定的内涵,诗人们也都有些基本的风格,不同题材的诗也都有些各自常用的手法特点和情感特征。这些知识简洁明了,本来对学生鉴赏古诗词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教师在讲授这类知识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采用一种较为绝对的语气,学生也只满足于全盘接受,很少深入思考,所以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容易被这些知识牵引形成思维定势,往往不顾诗词内容的变化生搬硬套,甚至草草看一眼,就根据以前的经验妄下结论,写到美景就必然表现愉悦心情,看到苏轼就一定是境界阔大,看到景色描写就是向往田园归隐生活,杨万里有《夏日追凉》诗:“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何种情感呢?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挥笔就答讨厌夏日、对炎热天气表示厌恶、对官场污浊十分反感等套话,全然没有细细体会诗人从夏夜的明月深竹、密树虫鸣中体验到的比风还要清凉的宁静和欢欣。

4 整体感知能力缺失导致理解障碍

整体感知能力是指从阅读对象的整体出发去领会其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和作用,并且能够从组成部分的互相联系中全面深入把握对象本质的一种阅读能力。一首诗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意象之间,题目与内容之间,首尾之间,上下旬之间都有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阅读古诗词时要能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读诗文时应该“瞻前顾后”“上上下下”,这些道理学生虽懂,具体阅读中依然存在每一句的意思都懂,但要筛选、抽取、组合文本片段来概括诗词主旨的时候则出现偏差的现象。

针对以上理解障碍,我提出四方面的改进策略:

4.1方法灵活,积累文体知识:要阅读古典诗词,学生在阅读前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这当然主要依赖于学生积累知识的自觉性,但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看似十分枯燥的基础知识,我觉得可以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从高一开始,我除了扎扎实实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诗词作者的文学常识、生活背景、诗词风格、代表作品等基础知识之外,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看文学教育片“唐之韵”、百家讲坛“唐诗的故事”等文学教育视频,以更为贴近时代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补充,让学生在千古幽香的书卷气中潜移默化地走进古诗。

4.2观察与阅读,丰富生活体验:个人生活体验大致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种,丰富生活体验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的习惯,以丰富直接经验。在教学中不妨随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变化:早上做操时草地上白蒙蒙有霜;晨读时窗外的婉转鸣叫正是“问关莺语”的黄莺鸟;学校东门围墙下三月樱花盛开,花落如雨……。在每周进行的作文训练和周记中鼓励同学们把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这些细微感受写进文章中,让文章里多一些富有个性的、带有生命体温的文字。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通过文字表达反复体味生活,生活的经验就在这个过程中渐渐丰厚。

二是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间接的生活体验。事实上,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完全离开阅读,但阅读能起到多大效果,除了取决于读者选择了怎样的作品进行阅读之外,还决定于对作品思考了多少、在多大程度上唤醒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边写,也就是说阅读不必求快,但一定要留下自己的阅读痕迹,首先要有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其次要有“说东道西”、“指指点点”,写下自己阅读后的感悟,写下自己由此引发的对比或类比式联想等等。借此让读书同时成为思考的过程、反观自己的过程、唤醒和丰富自己的过程。

4.3展现知识多面性,避免过于决断:语文学科的许多知识往往难以下决断性的结论,甚至可以说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变和丰富。古诗词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教学中要尽量呈现知识的点与面,避免决断化的语言,注意采用多向对比的方法,尽量展现知识的多面性。

比如说,在介绍“月”这一意象时,既让同学感知到在古诗词“月”这一意象往往与“思人”“怀远”等情感紧密相关,同时也要注意介绍“月亮”意象的多义性的内涵。比如陶潜的《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月”在这里主要点明时间是在夜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清冷的月色在这里烘托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热爱。

又如,苏轼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个结论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所有词作都是豪放阔大的,东坡笔下依然有《阮郎归·初夏》“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样温婉细腻的词作;杜甫诗风“沉郁顿挫”,但仍抒发出了“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样的深情和眷念。

所以,教学中在讲到诗歌的主要特征、意象的主要含义、诗人的主要风格这一类知识时,不妨简单介绍一下其次要特征、次要含义和其他风格,同时注意提醒学生根据文本自身的呈现灵活迁移理解,切不可带着为数不多的经验“简化”丰富浩瀚的诗海。

4.4优化教法学法,立足整体感知能力

4.4.1问题意识,避免“一厢情愿”的讲解:在讲解一首古诗之前,我坚持先由学生自主阅读,然后针对诗词的主要内容整体切入进行提问。此时,学生的理解固然是不够完美的,但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提问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症结所在,知道学生的理解困难是否与自己的预期一致,对教学内容和节奏进行调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感到也需尽量避免“一厢情愿”式的灌输讲解,始终通过有效的提问了解学生学情、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借此改变学生在古诗词阅读中等待做笔记、等待老师做讲解的被动习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

4.4.2融会贯通,体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联:诗词语言精简,词句之间联系十分紧密,阅读时要引导注意词句之间的相互关联。清代学者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其要义正在于强调阅读时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例如,黄庭坚词《望江东》起笔“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中“隔”字,若只看此句,可知是烟树迷蒙阻隔诗人遥望江东的视线,但联系下文“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便知“隔”字一语双关,还有归途被隔、思归不得之意。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思考和做法,具体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因为学生群体的不同可能更为多样和复杂。怎样找到适当的改进策略,首要的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沟通,即教师要准确地知道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在理解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避免教师准备的内容和学生理解需求之间出现不对称的局面。因此立足于学生,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关注学生学情,可能是解决学生古诗词理解障碍、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最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余文森主编,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张大文,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新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生活体验改进策略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实行有效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生活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