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玲
胜利石油管理局孤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东营 257231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它不仅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而且常伴有糖、脂质代谢异常,以及心、肾、脑等靶器官的损害,有着极高的致死、致残率[1],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是迫切需要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协会的治疗指南提倡每日一次的长效药物,其优点在于:方便患者服药,改善治疗的依从性,减少血压波动,更好的减少心血管危险及靶器官损害[2],因此,24 h平稳降压,减少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风险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目前降压药物多种多样,疗效及安全性也各不相同,本文观察和比较了替米沙坦和赖诺普利单独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2011年1—12月通过对辖区内居民进行高血压病患者筛选,最终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8例为受试对象:(1)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联盟的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2)年龄43~74岁;(3)病人自愿合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所有患者均在本站门诊接受治疗;(5)排除下列情况之一:①继发性高血压;②伴有严重心、脑、肾并发症和其它严重内科疾病患者,③停用降压药物2周,血压降至正常者;④不能耐受替米沙坦与赖诺普利者。
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3.0±4.7)岁;病程(7.81±3.23)年;轻度高血压29例,中度31例。对照组58例,男28例,女30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2.3±5.6)岁;病程(7.95±3.18)年;轻度高血压27例,中度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用药前血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1 测压方法 患者被测前30 min内禁烟,在安静环境下休息5~10 min,采用标准水银柱袖带血压计,坐式,以右上臂为准用听诊法测压。以Korotkoff5期法第一期作为收缩压,以第五期(音消失)作为舒张压,每次均测量3次,以其均值作为该次血压值。试验期间每周随访1次,每次测量时间为上午8~10时。
1.2.2 用药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在进入治疗前均停用降压药或其他影响血压的药物2周,停药期间服用安慰剂(VitB1片)1次/d,每次1片,所有入选病例治疗前的基础血压均符合入选标准。治疗组口服替米沙坦(天津怀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 mg/片)40 mg,1次/d;对照组给予赖诺普利(威海东宝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10 mg/片)10 mg,1次/d,均于每日8:00餐前服用,总疗程为8周。治疗期间尽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大量吸烟、饮酒。
试验期间每周随诊一次,测量血压并调查药物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分别作必要的化验检查,项目包括血、尿常规、血糖、血清电解质、血脂、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参照卫生部的“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定。显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20 mmHg或以上或者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降至正常;有效: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降至正常或舒张压下降不到10 mmHg,但降至正常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以上,必须具备其中一项;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显效与有效病例合计为总有效率。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见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7%、79.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见表2。治疗前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间用药8周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清电解质及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变化(P > 0.05)。
两组干咳发生率及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在血压调节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Ⅱ与存在于血管、心脏、脑组织上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1(AT1)结合,能强效地收缩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刺激醛固酮加压素分泌[3]。替米沙坦作为一种新型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特异性和竞争性地与AT1受体相结合,阻断了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部位的结合,从而阻断了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和心肌的作用,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调节醛固酮分泌而减少紧张素Ⅱ参与的肾小管重吸收而发挥降压作用,且清除半衰期为24 h,决定了较持久的降压疗效[4]。因不影响缓激肽和P物质的降解灭活,因而咳嗽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发生小于ACEI。赖诺普利是依那普利的赖氨酸衍生物,是第三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降压原理是阻碍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使得血管紧张素Ⅱ减少,从而导致血管舒张和醛固酮分泌减少,血压下降,它还可抑制激肽酶Ⅱ,减少缓激肽的降解,使得前列腺素合成增多,从而使血管舒张加强[5]。
本文结果显示,替米沙坦组和赖诺普利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两组间血压变化情况、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种降压药物均有较好的降压作用;替米沙坦组与赖诺普利组出现干咳分别为1例、7例,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4%、18.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替米沙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替米沙坦和赖诺普利单独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均有较好的降压疗效,且前者的耐受性好,不良反应更低,是值得推广的降压药物。
[1] 谢礼琼,李林平.高血压病社区干预模式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0-22.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3] 符春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5):42-44.
[4] 颜雪静,刘勤.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杂志,2012,8(8):394.
[5] 何莉,蔡溱.赖诺普利临床应用的新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6,6(6):45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