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英
(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不同因素的改变,使很多学生适应不了这种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对于其中的特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这种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特困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要让特困学生健康的成长,就要让他们带着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进入大学生活,因此了解一年级特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的了解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问卷调查。
医大高职一年级在校各专业学生368人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有效率:97.28%,其中非特困生290人,特困生68人。
以班级为单位,对医大高职一年级学生采取相同条件、集体实行测试SCL-90,Y-G性格测验及抗挫折能力问卷。所有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5.0处理。
SCL-90量表广泛应用于健康水平研究的评定量表,包括10个因子 90个项目,涉及思维、意识、感觉、知觉、行为、习惯、情绪、饮食、人际关系等因素,它能准确、客观的测试个体自觉症状的有效手段。
Y-G性格测验。由130个测题,有12个性格特征量表(每个分量表10题)。“Y-G性格测验”能够客观对被测者人格的类型进行测定。
从附表可以看出,就方差齐性检验来说,各指标 P>0.05,说明方差齐,故无需矫正,除焦虑外,各指标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焦虑而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年级特困生的焦虑程度高于非特困生。
附表 一年级特困生组与对照组SCL-90评定结果的比较
在对一年级特困生组与对照组Y-G性格测验及抗挫折能力评定结果的比较中,通过数据对比指标,包括抑郁质、循环性、自卑感、神经质、主观性、非合作性、攻击性、一般活动性、乐天性、思维外向性、支配性、社会外向性和抗挫折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就自卑感、神经质而言,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年级特困生的自卑感、神经质高于非特困生。而就一般活动性、乐天性、思维外向性、支配性、社会外向性而言,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年级特困生的一般活动性、乐天性、思维外向性、支配性、社会外向性低于非特困生。
对于挫折承受能力而言,方差齐性检验时 P<0.05,说明,方差不齐,需校正,此时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年级特困生的挫折承受能力高于非特困生。
从SCL-90评定结果来研究,新入学的特困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源自于焦虑因素的影响,从Y-G性格测验来研究,新入学的特困学生存在明显的自卑感,并且神经敏感,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也显得较差,而在抗挫折能力上却远远高于对照组,这些都是一年级特困生异常心理的具体表现。
1.特困学生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社会上部分群体对特困家庭的偏见或是同情,给特困学生本身带来的压力就是巨大的。
2.虽然特困学生知道努力学习能得到大家的尊重,但当前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一切向钱看”的风气给处处囊中羞涩的特困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1]。自身的贫困使他们与非特困学生在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都有不同,难免会发生摩擦、冲突,使原本的孤独感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的情绪,导致他们害怕与别人沟通,进一步封闭内心情感世界,自卑感逐渐加重。
3.很多特困学生入学前的费用都是举债拼凑的,他们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会考虑到将来的路要如何走,如何就业,如何能找到高薪工作。一切的前景都取决于大学的开放式素质教育,而素质的提高更多取决于自己本身的学习,衡量的标准显示在各种培训、考证当中,这些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特困学生不得不通过打工的方式获得一定的资金,学习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使他们无暇参加社会活动,很少与别人接触,仅仅局限在打工与学习两点一线上,枯燥乏味的生活加剧了心理压力。
4.现在社会对特困群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纷纷解囊相助,但有些资助者总是大张旗鼓的宣扬资助情况,这也给有强烈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特困学生极大的打击。由于有些特困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善意的资助虽然在经济上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然而却往往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严重的自卑、抑郁心理。
主观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特困学生主观心理造成的。
1.长期积累的性格因素。贫困不是突然降临的,大多数特困学生长期生活在贫困当中,性格非常内向,经济上的窘迫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看到其他同龄人出手大方,从不为了小钱斤斤计较的时候,特困学生潜在的心理会将贫困当成一种耻辱,会认为自己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怎么努力也无法融入到正常人当中去,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之后会引发严重心理问题,不快、嫉妒、仇视随之产生,严重者会导致恶性校园事件的发生。
2.自我调节的能力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特困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远远高于一般学生,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特困学生能将所承受的挫折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就会有助于他的进一步成长。相反,有些特困学生只是单纯的承受,压力会进一步增大,他们往往会抱怨生活的不公,抱怨自己的不幸,出现生活态度消极的现象。这种状况的特困生不能有效的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思想上不能正确的对待贫困的事实,主观态度消极,心理问题会逐渐加重。
在新生入学的初期,学校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初步了解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心理档案[2]。特困学生与非特困学生档案分别管理,既有助于分类比较研究,又有助于针对特困学生的跟踪研究。
经过初步普查之后,根据特困学生在生活、学习、个性和心理等各方面的不同情况,分档次的对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水平,通过谈话交流、集体活动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学校在进行心理救助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救助,使一年级特困学生在刚入校门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温暖的大爱,将消极的心态扼杀在萌芽之中,提高精神面貌和学习效率,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调查中特困生和非特困生有些方面没有显著差别,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为了防止一年级特困生由于心理压力导致大学生活的失败,我们应防微杜渐,从一开始就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提高特困生整体素质,而对于特困生更好的“心理扶贫”还需要多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童辉杰.对20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质疑与验证[J].思想理论教育,2007,9:41-43.
[2]范存欣.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