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飞 何雯娟
(1.成都理工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2.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高启是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兼采众家之长,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卓立于元明易代之际。同时代的李东阳赞誉说:“国初称高、杨、张、徐。高季迪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以过之者,但未见其止耳。”[1](94)高启的个性与李白颇为相似,其诗风亦相类。清人赵翼评价说:“李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惟青邱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2](124)高启对李白的推崇仰慕之情,不仅直接体现在高启对李白人格的接受上,更是通过诗歌创作实践来接受李白。
在高启所创作的众多诗歌中,有许多作品的题材和立意皆能从李白笔下找寻到类似的源头。
《将进酒》是一首乐府古题,李白曾在漫游梁宋时用此题作诗。诗仙将狂放不羁的气度,怀才不遇的痛苦,对政治黑暗的愤恨,对岁月蹉跎的无奈,都酣畅淋漓地表现在字里行间。高启也仿效李白,借此乐府古题创作了咏酒诗《将进酒》。诗歌承袭李白《将进酒》之立意,全诗紧扣“酒”意象展开,情绪起伏跌宕,结构开合有度。诗人在诗歌中,借酒抒情,与李白“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情感主张如出一脉:
君不见,陈孟公,一生爱酒称豪雄。君不见,扬子云,三世执戟徒工文。得失如今两何有?劝君相逢且相寿。试看六印尽垂腰,何似一卮长在手。莫惜黄金醉青春,几人不饮身亦贫!酒中有趣世不识,但好富贵亡其真。便须吐车茵,莫畏丞相嗔。桃花满溪口,笑杀醒游人。丝绳玉缸酿初熟,摇荡春光若波绿。前无御史可尽欢,倒著锦袍舞鸲鹆。爱妾已去曲池平,此时欲饮焉能倾?地下应无酒炉处,何苦寂寞孤平生!一杯一曲,我歌君续。明月自来,不须秉烛。五岳既远,三山亦空。欲求神仙,在杯酒中。[3](14-16)
与李白在《将进酒》中采用长短参差的句式一样,高启之诗同样采用错落有致的句式,以七言为主,中间又掺杂五言和四言,富于变化,节奏紧凑,亦能充分显露出作者跌宕起伏的复杂情感的变化历程。高诗从怀古入题,从陈遵写到扬雄,意在表露自己不在乎成败得失的豁达心态,以及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洒脱个性。诗人坦言不应过度沉迷于功名利禄,唯有把酒盈樽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这与李白在《将进酒》中所吐露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酒后真言异曲同工。“莫惜黄金醉青春”一句也与李白“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呼喊如出一辙。高启与李白隔空对话、纵酒而歌。诗人将豪迈洒脱的个性寄寓诗中,笔法变幻莫测,音韵流畅,将自己承袭诗仙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高启与李白都曾借用过乐府古题《乌夜啼》进行思妇诗的创作。《乌夜啼》乃属乐府旧题,诗歌以描写男女离别的相思之苦为主要内容。高、李之诗,皆用平淡如水的言语,描摹独守孤阁的思妇对远方丈夫的刻骨之思。两位诗人在创作立意方面的相似之处,比对之中,一目了然: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4](175-176)
啼乌惊多栖未久,半起疏桐上高柳。灯下佳人颦浅眉,机中少妇停纤手。月入空闺夜欲深,数声犹似听君琴。[3](21-22)
高、李皆从写景落笔,极富感染力地烘托了诗歌悲切的基调。李白巧妙地寄情于景,窗外悲鸣的乌鸦,阁内孤寂的织女,落寞之感在听觉与视觉立体交错的画面中溢于言表。高启之诗也同样采用了以周边景色为起笔的方式,诗人将温婉贤淑的女子置身于孤寂冷清的秋夜之中,用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思妇独守空房的画面,将思念之意悲情地宣泄出来。从“动态”到“静态”的过度,高、李都通过一个“停”字来巧妙地实现状态转换,思妇放下手中正在织锦的工具,忙碌悄然而止,寂寞随即而来,顷刻之间,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如泉涌一般袭来。
《关山月》也是传统的乐府诗题之一,文人创作大多借以此题抒发戍边离别之情。高、李二人也都曾用《关山月》一题写诗,二诗皆呈现出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与戍客思归巧妙编织而成的边塞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4](219-220)
月出辽海东,朔云卷胡风。才升榆塞远,复照柳城空。影满雕弧外,光沉金柝中。思家举头望,今夜一军同。[3](19)
李白用一贯的笔法寓情于景,铺排想象。用雄浑苍凉之笔写沙场边塞之景,用苍凉急切之笔写戍客思归之心,用深切真挚之笔写思妇之叹息,正如胡应麟所言:“浑雄之中,多少闲雅!”[5](120)高启承袭李白的创作立意,诗歌以“月”意象为线索,由“月”意象的视角转移牵引出诗歌内容的变化。同时,在谋篇布局上也承袭了李诗,首先用“明月”、“辽海”、“云卷”、“胡风”等意象构建出边塞辽阔苍凉的景象,最后一句点明主旨。
除了以上所例举分析的诗歌之外,高启还有许多与李白诗歌题目相同或相似的诗歌。现将不完全统计的结果列于下表,以示说明。
李白 高启诗题 体裁 诗题 体裁《长相思》 乐府 《长相思》乐府《妾薄命》 乐府 《妾薄命》乐府《行路难》 乐府 《行路难》乐府《相逢行》 乐府 《相逢行》乐府《古有所思》 乐府 《有所思》乐府《短歌行》 乐府 《短歌行》乐府《结客少年场行》 乐府 《结客少年场行》乐府《望夫石》 五言律诗 《思夫山》七言古诗《独酌》 五言古诗 《独酌》五言古诗《九日》 五言古诗 《九日》五言古诗
从上表可知,高启创作过许多与李白命意相同或相近的诗歌,可见高启的诗歌创作源泉与李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启除了熟谙李白大量的诗文作品之外,更巧妙地选取了其中可以为己所用的题材加以发挥和创作。
李白诗歌以变幻莫测的想象、喷涌而出的情感、气魄宏大的意象,铸就了雄奇豪放,独步一时的诗歌风格。而高启的诗文创作也大力效仿摹拟李白,创作了许多雄浑秀逸之作。诗评家林昌彝就曾在《海天琴思录》一书中评价说:“唐以后学太白,神似者惟高季迪一人。”[6](70)“明人七言古诗,以高青丘为最,盖其诗发于天籁,神似太白,非模拟也。”[6](202)清诗评家赵翼甚至说,如果把高、李二人的诗作放到一起,有时难以辨别:“七古内如《将进酒》、《将军行》、《赠金华隐者》、《题天池石壁图》、《登阳山绝顶》、《春初来》、《忆昨行》等作,置之青莲集中,虽明眼者亦难别择。”[2](125)
高启的登高揽胜之作尤似李白,雄伟浑厚之意境,雄健有力之语言,皆与李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面举例说明。
洪武二年(1369年),高启登临金陵雨花台。登高而望,俯览金陵,回望历史,感慨万千,以倒峡泻河般的文思写下了《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诗: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3](451)
诗歌开篇即不同凡响,诗人用雄浑刚健的笔锋刻画了惊涛拍岸、山势蜿蜒的壮阔景致,颇有荡气回肠之势。接下来,诗人用慷慨苍凉的笔调怀古,从秦始皇到前三国后六朝,再写到现下明主朱元璋,诗人的情绪也经历了大开大壑的复杂变化,炽烈的感情喷涌而出。整首诗歌,诗人从登临雨花台眺望的壮阔景色起笔,回望历史,最后落笔于对国家统一的喜悦之情。全诗笔势健宕,一气呵成。诗人将充盈的感情深刻地寄寓于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就诗歌的风格而言,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极为相似。
洪武三年(1370),高启辞官还家之后,写有《登阳山绝顶》,该诗是高启具有代表性的登临之作。诗歌用雄壮豪迈的笔势刻画了姑苏城西北阳山的高峻险奇,抒发了登临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气度:
我登此山巅,不知此山高。但觉群山总在下,坐抚其顶同儿曹。又见太湖动我前,汹涌三十万顷烟波涛。长风吹人度层嶂,不用仙翁赤城杖。峰回秋碍海鹘飞,日出夜听天鸡唱。中有一泉长不枯,乃是蜿蜒神物之所都。老藤阴森洞府黑,树上不敢留栖乌。常年祷雨车,来此投金符。灵旗风转白日晦,马鬛一滴沾三吴。岩峦苍苍境多异,樵子寻常不曾至。探幽历险未得归,忽听锺来涧西寺。此时望青冥,脱略尘世情。白云冉冉足下起,如欲载我升天行。古来名贤总何有,只有此山长不朽。欲呼明月海上来,照把长生一瓢酒。浮丘醉枕肱,洪崖笑开口,天风吹落浩歌声,地上行人尽回首。[3](435-436)
全诗新奇飘逸的想象与李白变化莫测的创作风格全然是同出而异名,诗人借助“泉水”、“老藤”、“洞府”、“乌鸦”、“金符”、“灵旗”、“岩峦”、“钟声”等意象,借以描写山中灵异之事,让人遐想无限。诗人将身心感悟与所见之景巧妙地融为一体,也颇得太白创作之要旨。“古来名贤总何有,只有此山长不朽”[3](435)一联自然又关联起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4](180)的无奈。全诗想象奇特,文笔随情思涌动而变化,彰显飘逸之气。
除上述所列举,高启还有众多雄奇奔放的诗歌作品。《登蓬莱阁望云门秦望诸山》中,“流晖互荡激,下有湖壑绕”[3](125)一句,诗人用雄浑的笔调描摹了玉门与秦望两山之间,日光浮动,湖壑环绕的壮阔美景。《天平山》一诗中,“白云蓊然来,诸峰欲浮动”[3](202)一句,也造就了雄浑飘逸的景象:白云如同草木茂盛般浮动而来,高耸的山峰仿佛浮在白云之上随意流动。《登西城门》一诗中,“登城望神州,风尘暗淮楚。江山带睥睨,烽火接楼橹。”[3](233-234)则讲述了战乱后的苍茫阔大之景。《晚登南冈望都邑宫阙(二首)》与《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两首诗则是描写了登高而望的城阙之景,亦是将所见之境描摹得阔大雄奇。通观此类作品,高启或借用神话传说,构建虚无缥缈之意境;或大胆设想,发想无端;或情感炙烈,喷涌而出,皆深得太白创作之精髓。
高启与李白都曾游历名山,所到之处,凡壮丽之景,宏伟之物,往往能够引发灵感乍现。两位诗人皆在雄浑豪放的风格之上,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跌宕跳跃的构思,将所见之景描摹得生动而形象。
李白在游览庐山时,曾折服于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诗人挥笔泼墨,仅用二十八字,便将庐山瀑布的奇绝壮美完全浓缩于笔墨之中,“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2](3)。在诗歌风格上极力效仿李白的高启,同样以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将咏物诗拿捏地得心应手,出神入化。高启也曾在诗作中将“瀑布”作为描摹的对象。《题瀑布泉》一诗,高启效仿李白,用凝练的语言,极具气势地刻画了浪花飞溅的瀑布形象,将瀑布一泻千里之势,刻画得入木三分,宛如在人耳目:
千山云顶一泉飞,仰面时惊雨泾衣。仿佛香炉峰下看,满溪红叶访僧归。[3](782)通观全诗,幽深奇特,逸气飘飞。全诗也仅用二十八字,精炼传神地再现了瀑布的瑰丽之景。其次,在诗歌中,诗人张开想象之翼,飘逸传神地选用了充满灵动之感的“飞”字作为诗眼 ,全诗紧扣“飞”字描摹千山云顶峰瀑布的壮观秀美。“仿佛香炉峰下看”便是巧妙地关联了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一诗的意境。
高启曾在出游太湖时,见一巨石屹立水中。巨石因常年受到波涛冲刷,渐有洞穴,玲珑剔透,为世人所贵。诗人创作了《太湖石》一诗,诗歌借助奇幻的想象和瑰丽的意境,将奇石刻画得栩栩如生:
没人采石山根渊,投身下试饥蛟涎。冯夷不解护潜宝,几片捧出如青莲。寒姿本是湖水骨,波涛潄击应千年。初疑鬼怪离洞府,珊瑚铁网相钩连。嵌空突兀多异态,云吐夏浦芝生田。龙鳞含雨晚犹润,豹质隐雾朝常鲜。清音叩罢磬韵远,微靥洗出珠窝圆。坐移各岫置庭砌,日照仿佛生紫烟。三峰削成太华掌,一穴透入仇池天。醉中时到倚苍藓,秋风冷逼吟诗肩。洛阳园墅汴宫苑,当时骈列夸奇妍。黄罗封盖素毡裹,万里贡献劳车船。奢游事歇家园废,尽仆荆棘荒池边。人生嗜此亦可笑,有身岂得如石坚?百年零落竟谁在,空品甲乙烦题镌。又嗟此石何献巧!自召凿取亏天全。不如顽矿世所弃,满山长作牛羊眠。[3](352-354)
全诗充溢着奇特瑰丽的想象,虚实相生,意境高远。诗人开篇先引古代的传说“饥蛟”与“冯夷”作为意象入诗,巧妙秀逸地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紧接着,诗人大胆地选取了奇幻神秘的喻体来刻画奇石的非凡姿态,用“龙鳞”形容因湖水常年冲击石头而形成的窝痕,用“豹皮”比喻奇石外表的色泽纹理。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奇石无尽的神秘感,给人以独特的想象空间。继而轻叩奇石,声音如同磬石一般清越,余音悠远。视觉与听觉地双重刺激,更加突显了立体瑰丽的诗歌意境。“日照仿佛生紫烟”更是直接化用了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奇美诗境。诗人在逼真写实的同时,也加入了虚构的艺术想象,赋予了诗歌仙逸之气。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极大地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高启以奇特瑰丽的想象塑造物像的咏物诗不胜枚举。《偃松行》一诗,诗人也着力描写了天平山狮子岩下的一棵古松。诗人描写了古松苍劲挺拔的遒姿,赞颂了古松桀骜不驯的品格,亦是咏物诗的佳作:
龙门西冈魏公祠,祠前有松多古枝。长身蜿蜒横数亩,巨石作枕相撑持。春泥半封朽死骨,冻藓尽裂皴生皮。无心昂耸上霄汉,偃仰独向荒山垂。蛰雷振岳撼不动,千载一梦醒何迟。政如卧龙未起日,深意有待风云期。太湖月出照夜魄,天峰雪积埋寒姿。涛声时吼若鼾息,野老惊起山僧疑。左伸右屈多异态,天自出巧非人为。画师安能把笔写,稚子岂敢操斤窥。杜陵枯柟已憔悴,蜀相老柏非瑰奇,何如此树怪且寿,呵卫定想烦灵祇。不知已阅几人代,游客过尽今存谁。明堂屡兴不见取,得全正爱同支离。我尝来观忍遽反,醉坐其上高吟诗。葛陂筇竹亦腾化,神物终去可久羁。何当一叱使飞起,载我万里游天池。他年还访旧城郭,正是白鹤归来时。[3](384-385)
全诗用语骨力挺健,想象丰富,颇有李白之风。诗人笔下的古松,身如龙蛇,蜿蜒盘绕,横占数亩土地。诗人开篇即用形象的比喻再现了古松盘曲高大的身姿;然后,诗人又发挥奇绝联想,将素有“卧龙”之称的诸葛孔明引入诗作;继而,诗歌又引用“太湖月”与“天峰雪”两个冰清玉洁的意象来衬托古松刚健的身姿与高洁美好的品格,并用“打鼾”这一拟人化的动作来比拟松涛怒吼时的情境,赋予了古松以人格化的力量;最后诗人幻想着能够吆喝一声,让古松腾空而起,搭载着自己游历万里之外的天池。最后这一离奇的想象,更是充满游仙之气,颇具诗仙李白的风范。
对于语言风格的塑造,李白始终坚持以清新俊逸为高格。李白曾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4](574)来宣扬自己对清新俊逸这一创作主旨的追求。在李白的众多诗歌之中,我们皆能品味到清新俊逸的语言美。李白清新俊逸的语言风格特点,也得到了举世公认。孟棨所著的《本事诗》与乾隆御定的《唐宋诗醇》皆将李白列于“高逸”之内。北宋诗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卷十四中亦言:“李白虽无深意,大体俊逸,无疏谬处。”[7](93)后世众多诗评家也将李白的这一语言风格作为其独具一格的特色与其他诗人进行对比,借以突显李白卓尔不群的语言功力。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比李白与杜甫二人的语言风格时,就将李诗清新自然与和谐飘逸的特点娓娓道来:“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8](166-168)胡应麟也在《诗薮》中直言:“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超出唐人而不离唐人者,李也;不尽唐调而兼得唐调者,杜也。”[5](70)作为明代诗坛率先扭转元末以来纤秾缛丽诗风的高启,也曾在《独庵集序》一文中,宣扬自己的诗歌理论:“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3](885)这种随事摹拟,浑然天成的创作风格与李白的语言风格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细究高启之作,我们不难发现,高启对清新俊逸这一语言风格也极为推崇。
高启的写景之作也大多笔调清丽。如《林下》一诗,就颇具李白的风范。在清晰朗逸的字词中,生动地刻画了山林的静谧,传达出诗人对恬淡闲适的无限向往:
树凉山意秋,云淡川光夕。林下不逢人,幽芳共谁摘?[3](690)“树木”、“山色”、“白云”、“日光”、“水波”,五种事物皆是平常之景,诗人巧妙的将其组合在同一画面里,营造的是清幽闲远的意境。
高启赐金放还之后,在归家途中,路过白鹤溪,写下《过白鹤溪》一诗。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透明纯净,亦是非常清新自然:
昨发白鹭洲,今过白鹤溪。溪流几回转,只在晋陵西。月出女犹浣,云深猿自啼。茅峰虽咫尺,无计蹑丹梯。[3](291)
全诗用语平易,纯用白描,虽无奇情壮采,但写景抒情,清逸自然。诗人在开头两句,用直白的叙事笔法交待了漫游的足迹,紧接着描写了动态之景,月亮高升,浣衣女出门浣衣,云深之处,传来猿猴啼鸣。动静皆宜,衔接自然,画面清丽,形象鲜明,深得李白创作的真谛。故《明诗评选》评价该诗:“声情俱备,遂欲左挹玄晖,右拍太白。”[9](121)
高启还十分擅长用自然率真的语言聚焦生活小景,在平凡可见的景象中,充分展现生活场景清丽活泼的一面。在《西园晓霁》一诗中,高启便用明净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雨后西园的清幽之景,动静相宜,清新可人:
积雨淹夏半,始晴园景饶。高林上初日,远水泛回飙。余情萱际蝶,新响树间蜩。讵必劳觞咏? 烦忧坐已销。[3](246)
雨后初霁的西园,风景格外清新宜人,观景之人的烦闷心情也暂且释怀。全诗语言浅近,无论写景还是抒情,皆用随口即来之词,朴实平易之中乃见功力之深厚。
《游幻住精舍》一诗,也用极简的笔调,淡淡几笔,便勾勒了山中寻访的经过,绘制了幽静清远的意境:
寒扉斜向竹间推,此日重来是几回。行遍空林僧不见,慰人怜有一枝梅。[3](796)
诗歌情景真切,浅显生动。全诗叙事、写景、抒情一气呵成,文笔流畅。
高启在隐居青丘时,青丘之南有一个名为甫里的地方。四面环水,风景秀美。《甫里即事》便是高启创作的描摹甫里之地生活状态的组诗,此组诗歌也可称其为高启清新俊逸的代表之作。其一:
长桥短桥杨柳,前浦后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鸥送船归钓家。风波欲起不起,烟日将斜未斜。绝胜苕中剡曲,金齑玉鲙堪夸![3](572)
诗人随事摹拟,刻画了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岸边之树,水中之花,清新自然,相得益彰,恬淡的生活乐趣亦映照其中。
除此之外,高启还有《赠金华隐者》一诗,也是清新俊逸之诗的代表。特别是其中“松花酒熟何处游?瑶草自绿春岩幽”[3](445)一联被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评价为:“‘松花’、‘瑶草’一联,太白佳境。”[10](17)而《寻胡隐君》一诗,用简明的笔调叙述了诗人前往好友家中拜会的场景,诗歌看似浅显,却不失生动,清简地表露出诗人洒脱爽朗的性格。《西寺晚归》、《江村乐四首》等诗同样是用自然清丽的笔调刻画日常的生活场景。
高启除了在取材立意与诗歌风格两方面与李白如出一辙之外,高启的诗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露出师承李白的痕迹。对此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有言:“青莲乐府及五古,多主叙事,不著议论,盖用古人意在言外之法。此古诗正体也。青邱乐府及《拟古》十二首、《寓感》二十首、《秋怀》十首、《咏隐逸》十六首,亦只叙题面,不复于题面内推究意义,发挥议论。”[2](124-125)《楚妃叹》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章华台前楚江水,月色堕烟乌欲起。六宫不敢解罗衣,猎火照山君未归。[3](49)
诗人开篇即用“月色堕烟”与“乌鹊欲起”来暗示时间已是早晨。这一构思与李白在《乌栖曲》中借景象之变化来刻画时间之迁移的方式高度相仿;继而诗人由写景转入记叙人物事件,最后两句看似只诉说了后宫佳丽清晨未睡的客观事实,也并未就君王打猎的场景进行渲染描写,却在娓娓道来的平凡场景之中,深刻揭露了君王的淫威,耐人回味。
除乐府诗之外,高启还创作过许多模仿李白艺术构思的五言古诗。高启有《咏隐逸》十六首,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此类诗作评价道:“如咏向长,则但说长之毕婚嫁、游名山。咏周党,则但说党之辞征聘、乐田里。而一种迈往高逸之致,自见于楮墨之外。此正是学青莲处。”[2](125)《咏隐逸十六首·向长》:
子平谢累辟,雅志在隐居。家贫或有馈,取足反其余。读易深自悟,谓贱贵不如。敕言嫁娶毕,家事无关余。同好有禽生,肆意相与娱。茫茫五岳去,孰得回其车?[3](114)
高启用简洁平实的语言描写了向长隐逸山间的平素志愿。全诗采用客观的叙事笔法,诗歌完全只着笔于生活的琐事与游历的兴趣,所有场景实为素淡清简,但却将向长高雅脱俗的人生追求与俊逸豁达的精神气度,显现无遗。
后汉隐士梁鸿也是高启吟咏的对象之一,“举案齐眉”的佳话在高启的笔下实为平易近人,却感人至深。《咏隐逸十六首·梁鸿》:
伯鸾古贤人,乃在杵臼间。夫妇共守志,逃名入深山。凄凉五噫歌,东出过帝关。齐鲁复荆吴,长往遂不还。为佣岂无劳?愿已少外患。终葬烈士旁,高风邈难攀。[3](115-116)
高启用平实的言语记述了梁鸿与孟光同心同德,举案齐眉的一生。全诗未用一字赞扬其品性清廉高洁,却通过记录真实的生活经历,将梁鸿怀瑾握瑜,仁义自适的一生完整生动地展现出来。
除咏颂名士之外,高启在写作感遇诗、怀古诗与抒怀诗时,也同样采用了就事论事的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全部都只道其原貌,不究其因果。如洪武三年(1370),所写的一组五言古诗《寓感二十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盛衰迭乘运,天道果谁亲?自古争中原,白骨遍荆榛。乾坤动杀机,流祸及蒸民。生聚亦已艰,一朝忽胥沦。阳和既代序,严霜变肃晨。大运有自然,彼苍非不仁。咄咄堪叹嗟,沧溟亦沙尘![3](108)
通观全诗,诗人只在记录现世的真实环境,不着一字议论。诗人虽未明确褒扬明王朝统治者的治国有道,但却暗喻遵循天道时运的明王朝必将为人民带来安稳美好的生活,寄寓了诗人对宁和安定的向往之情。
在《拟古十二首·其四》一诗里,高启也是采用同样的构思方式,将及时行乐的思想主张悄无声息地寄寓在诗歌之中:
离离白云翔,悠悠清川逝。天地如传邮,阅人以为世。良时难再得,游乐咸阳中。咸阳名都会,衣冠集王公。南山对魏阙,嘉树何茏葱?九衢十二城,逶迤迥相通。卫霍开上第,车马争春风。娱意勿自惜,当至百年终。[3](104)
洪武六年(1373),高启36岁,写下《秋怀十首》感叹人到中年的惆怅之情:
少时志气壮,不识秋气悲。呼俦射鸣雁,深骛东山陂。中年渐多怀,恻恻当此时。登高望原陆,不见车马驰。思我平生欢,高坟郁累累。世人非羡门,谁能久华滋?惟有盈觞酒,可以持自怡。[3](138)
诗人用平实的笔调记叙了人生从少年到中年的变化,全诗无一议论之词,皆在记述经历,抒怀感悟,却能将现下人生的艰苦烦闷隐约留存在文字之中。
综合以上所论,不难发现,高启的人生轨迹和个性与李白极其相似,一个自称“五云阁下之仙卿”,一个号称“谪仙人”,在李白人格与诗格的双重影响之下,高启形成了自己高古、飘逸、雄浑的诗歌风格,最终成为明代诗坛重要的诗人之一。所以,无论是从研究李白接受的角度而言,还是从研究明代诗坛与盛唐诗之关系的角度而言,研究高启对李白的接受都是很有必要的。
[1]李东阳著.李庆立校.怀麓堂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高启著.金檀辑注.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2008.
[5]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林昌彝著.王镇远,林虞生标点.海天琴思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胡仔.苕溪鱼隐丛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王夫之著.李金善点校.明诗评选[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10]沈德潜.明诗别裁集[Z].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